书城政治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6600000002

第2章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耐心与智慧——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

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难题

《深圳特区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您看来,要实现从蓝图到现实的转化,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任剑涛: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落定基本框架是比较容易的,难题在于怎么使它骨架坚强、血肉丰满起来。大体而言,主要存在着三个挑战。

首先,如何创造条件,为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而能够偿付改革的时间成本,是我们面临的“时间量度”挑战。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其次,如何完善制度架构与布局,实现制度的有效运作,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制度安排、法治安排与程序安排,落实为整个国家与社会运作的基本状态,是我们面临的“空间转换”挑战。

最后,怎样去发现一个重大的改革契机,从而使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得以落定并推广开来,是我们面临的“政治智慧”与“行政技艺”挑战。

二、现代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

《深圳特区报》:您曾主张用“奥卡姆的剃刀”来实现一种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从而达到良法、良治与良序的理想状态。那么,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到底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与简单主义、草率主义不能混为一谈,简约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草率。

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需要实现多元共治,国家权力体系、市场价格机制与社会自治系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现代制度平台上,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法治运作,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社会公众的自主、自治与自律。三者之间必须展开良性的互动,形成一种精巧的平衡局面,从而保证整个国家实现善治。

三、法治思维、社会信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深圳特区报》:法治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才能使民众形成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可预期的法治社会?

任剑涛:民众对于法治的接受与付诸法治解决纠纷的认可,在中国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中国当前的治理方式与法治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有些人“信访不信法”?因为他们觉得领导的个人意志与行政权威有时比法治更为奏效。领导通过行政权积极作为,有时确实可以为民众主持公道,但会对法治造成干扰,对民众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的形成产生反作用。

其次,社会应该尽量组织化,避免民众因社会“沙化”而孤立无援,让他们摆脱遇事便急于寻求靠山的“反法治心理”。

最后,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正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社会与国家中生活,因而要遵守社会规则与国家法律。

四、“法能容情”彰显“制度关爱”

《深圳特区报》:您曾说,法治不仅要贯穿政治生活,也要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实现一种“制度关爱”。问题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实现。

任剑涛:在古代社会,人们主张儒法互补,“法”代表着刚性的制度约束,“儒”代表着柔性的道德感化,倘若两者能够出神入化地融合在一起,就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只不过,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往往达不到最优状态,至多只能做到一种合乎时宜的地步,“法不容情”的情况倒是经常会出现。缺乏人性关怀的法理或制度是冰冷、刚硬的,而刚性过强就会直接导致脆性状态。如果长期实行严刑峻法,就可能使民众守法而不守德,导致一种悖反的结果。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就是指的这种情形。

五、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责任担当

《深圳特区报》:知识分子能够以观念影响社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您看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任剑涛:知识分子只是社会阶层之一,其力量肯定是有限的。不过,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国家都喜欢把知识分子推到政治的前台,无形中抬高了他们的地位,知识分子被看成是治国理政的骨干与生力军,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不可小视的软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