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归宿的人生
20201600000004

第4章 战胜拿破仑的沙皇——沙皇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

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1]是与生俱来合法的俄罗斯皇帝,统治俄罗斯广袤土地无可动摇的独裁者。亚历山大治下的俄国在经历了极其严重的挫败后,重振旗鼓解放了拿破仑铁蹄下的欧洲,让拿破仑尝到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但亚历山大个人的情况却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特别是他36岁那年谦卑己身、心被降服的经历,这改变了他余生的历程、他的性情。

亚历山大的父亲保罗一世乖戾暴躁,让俄国陷入混乱,大多数人认为他患有精神疾病。尽管身为大公和皇位继承人,但亚历山大与他声名狼藉的父亲少有见面,他的瑞士家庭教师教导他把基督轻看为“基督教从他得名的那个犹太人”。一次,这位未来的沙皇来到他父亲跟前,在宝座前跪下,皇上却狠狠地踢了他的脸。这是保罗一世一次典型的毫无理由的发火。他甚至曾下令鞭笞一些伯爵夫人。

保罗一世越来越残忍,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在圣彼得堡修建了一座堡垒式宫殿,他能躲在15英尺厚的城墙后面。然而,宫廷政变几乎无法避免,厚厚的城墙不能保护沙皇免于宫殿侍卫策划的行刺,此时亚历山大24岁,对此一无所知。1801年的一天晚上,六十名宫殿侍卫冲入保罗一世的寝宫刺杀了他,强迫他的医生签署了伪造的死亡证明,然后宣布亚历山大继位为沙皇。

这位新沙皇带着成为俄罗斯大地的伟大改革家的理想主义观念开始了他的统治。他撤换了所有大臣,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朋友,组成“公共安全委员会”。他们每天都开会讨论诸如解放农奴之类的议题,希望把落后的俄国改造成自由、先进的国家。然而,他们没有力量与实际能力来推行有效的立法,两年以后,他们的纸上谈兵就失去了意义,不幸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年轻的亚历山大理政的能力显然远逊于他的梦想,梦想破灭,信心受挫,他开始远离政治,把精力放在追求情妇上面。虽然他已经娶了巴登郡主伊丽莎白——在他16岁时由父母安排的婚事——却对令人沮丧的宫廷事务十分冷淡,天天去玛丽·纳雷什金郡主那里。很快,他就冷落了自己循规蹈矩的金发妻子,把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玛丽那儿。

尽管他对配偶不忠,对宗教也缺乏信心,但作为沙皇,他仍然绝对地控制着俄罗斯教会。当大主教位置空缺时,他一时兴起,任命儿时好友加利钦亲王就任该职位,此人年轻富有,因道德败坏的社交生活而臭名昭著。

随着时间流逝,亚历山大更加自如地行使着沙皇职权,他的自信心暴涨,变得傲慢自大。他常常穿着帝国军队华丽的皇家指挥官制服。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花了大量时间在衣着上,以便给贵族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对此厌倦后,决定涉足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外交事务,以增加自己的谈资。因为憎恨拿破仑——誓言要征服欧洲的法国皇帝——年轻的沙皇开始劝服奥地利和普鲁士支持他对抗拿破仑。

他的父亲蠢钝野蛮,他却敏锐狡诈。他精于利用外国势力,甚至从英国榨取了500万镑来援助他对抗拿破仑。然而,到了战场上,亚历山大是愚蠢的。他本来梦想着带领自己的军队赢得荣誉,赢得欧洲解放者的称号,然而他对装备、训练、严明军纪这些方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做。例如,当拿破仑率领大军进攻奥地利时,亚历山大却在浪费时间,走访贵族,并夸夸其谈地预言局势。

最后,1806年,俄法两军对垒的时刻到来了。俄军由玩世不恭的老将库图佐夫率领,他本来已经断绝了打胜仗的念头。亚历山大在战斗开始时才稀里糊涂地抵达战场。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军事行动,也是最差劲的一次。他甚至不得不离开司令部的官员,勉强逃脱被法国人生擒的耻辱。在这次战役中,他得知自己的部队正在走向彻底溃败后,不得不逃离战场。

亚历山大羞愧地回到圣彼得堡。他的骄傲被粉碎了,他的荣耀的梦想破灭了,他开始看到自己生命丑陋的一面——自以为是、道德败坏、自私而毫无意义的野心。正当他沉思于这些事情,最近在他的朋友加利钦亲王身上发生的事让他大感不惑。亲王在受命为俄罗斯教会大主教后不久,就感到良心因自己放荡的花花公子生涯而备受责备,开始读《福音书》,想要知道究竟说的是什么。读了后,他认识到《福音书》信息的严肃性,看到自己在圣洁的造物主眼中是失丧的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迫切寻求,他公开声明自己经历了重生,这让他完全成了一个新人。

加利钦的经历震撼了亚历山大。他童年好友中最自甘堕落、不虔不敬的人现在却说自己认识了一位活的救主。一天加利钦的话让沙皇面临了挑战:“你读过《福音书》吗?”

“没有,”沙皇答道,“我在教会里听过只言片语,但不能说自己真的读过。我太忙了。”

然而,在惭愧、被人耻笑时,亚历山大时常想起加利钦,在他的寝宫里悄悄地开始读《圣经》。很快,他给加利钦亲王写信:“你给我的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全新的世界。”从此,加利钦就经常造访皇宫,因为亚历山大开始认真寻求生命和永恒的意义,但寻求是要花时间的。

时间却是亚历山大最缺的。他曾进攻过彪悍的拿破仑,算账的时刻到了。在第一次与亚历山大过招之后,拿破仑又摧毁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柏林。亚历山大不能浪费时间了。他必须尽快阻止拿破仑,否则拿破仑就要踏足俄罗斯土地了。沙皇在匆忙间开始第二次尝试击败欧洲雄狮。12万俄军带着500门大炮进入波兰北部,在那里他们将与法军较量半年。但俄国人的努力失败了,亚历山大不得不同意与敌人缔结合约。

1807年6月,亚历山大在一艘特制的豪华游船上会见了拿破仑。结果让世界咂舌,两位完全敌对的人变得像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缔结的远不止一个停战协议,而是结成牢固同盟,共同对抗所有敌人。实际上,沙皇无疑是在为重建军队来日再战争取时间。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中的挫折让沙皇再次思考上帝的存在和生命的目的。他的二女儿,也是他和伊丽莎白郡主唯一幸存的孩子,得结核病夭折了。他对妻子不忠,但这不幸的事却让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亚历山大更加领悟到有一位远超过他的掌管着生命和永恒的钥匙。

拿破仑的阴影再次威胁到沙皇的统治。法国皇帝决定彻底解决奥地利,于是要求沙皇履行协定提供部队支持。亚历山大吃了一惊,因为他从未想过履行协定。别无选择,只能派军支持法国人了,但狡猾的沙皇拖延了许多时间,拿破仑获胜进入维也纳时,而俄军还在波兰蜗牛一般地行军呢。

回到俄国,亚历山大开始秘密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他和手下的将军们打算坚拒法国人于国土之外,并最终击败他们。但拿破仑识破了他们的计谋,没等俄国人准备好就开始入侵俄国。当大军北进到俄国边界的消息传到圣彼得堡皇宫那天,人们惊慌失措。战争逼近了,沙皇却发现自己的心理与从前遇到类似情况时大不一样了。为个人荣誉而战的傲慢的欧洲解放者不见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机敏的人,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战争的巨大代价,他必须对士兵的生命负责,打仗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威望,而是要保护他的臣民。拿破仑日渐逼近,亚历山大开始转向上帝,向他祷告。

1812年秋,法军抵达博罗金诺,那是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路。在这里爆发了19世纪最血腥的战斗,库图佐夫元帅徒劳地试图击退侵略军。经过数小时连续炮击,骑兵开始冲锋,步兵面对面地肉搏。一位法国外交官写道:“从没有哪场仗像这次一样夺走那么多将领和军官的性命。”在炮轰、骑兵冲击和刺刀见红的步兵面前,俄国人的防线崩溃了,库图佐夫下令撤退。最终,拿破仑登上麻雀山,远远望见了灿烂阳光下的莫斯科教堂圆屋顶和金灿灿的铜质尖塔。

莫斯科城内一片忙乱,因为所有人都要撤走,并且尽可能地多带东西走。然后,他们把空城留给了拿破仑——一座渺无人烟的废弃之城。这座城市没有投降的人,也没有任何人向敌人发表声明,只是一座空城。实际上,在拿破仑进城几小时后,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也许是莫斯科前任州长罗斯托普金伯爵的人故意纵火,也许只是出于偶然。

在圣彼得堡,每个贵族家庭都认为输掉了战争,将这场灾难归咎于沙皇。然而,对亚历山大而言,这场大火和莫斯科——俄罗斯的骄傲——的毁灭不止是胜利的开始,也让他对上帝的寻求达到了顶峰。他意识到放弃莫斯科才能让拿破仑的大军留在俄国,直到残酷的严冬吞噬他们,最终击败拿破仑。之后发生的事完全与此吻合。在属灵的层面上,亚历山大突然明白,这也是对自己在上帝前境况的比喻。通过失去莫斯科——俄罗斯的荣耀之城,国家才能得救。同样,他只有弃绝自己的骄傲和自爱,才会被上帝拯救,正如加利钦亲王曾经历的。他认识到,必须让旧生命死去。他必须在主面前放下自己的荣耀和自满,只有这样,他祈求赦免、重生的祷告才会蒙垂听。

他想起了基督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他瞬间就明白了,自己不能做任何事来挣得重生得救、与上帝和好的经历,而只能俯伏在上帝面前真切悔改,把辖制自己的旧生命和欲望丢进尘土。他是失丧的罪人,必须奔向上帝祈求新生命和属灵恩典,让他可以在灵上与主联合。

亚历山大在他人生中第一次作出了上帝愿意垂听的祷告。这是他第一次真实地谦卑悔改,他谨记大卫在《诗篇》51篇中的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上帝回应了他的祷告,从那以后,他不再是寻求者,而是认识救主,与他同行的人。

拿破仑在被焚毁后荒凉的莫斯科城等待了5个礼拜,希望俄国人投降。他两次给亚历山大送去了和平条款,但没有收到任何回应。然后,随着后勤不支,他只好带着军队离开莫斯科,几乎在俄国恐怖的严冬打击下全军覆没。沙皇写信给他最重要的朋友和顾问加利钦亲王:“我的信仰现在诚挚而热切。信心日渐坚固,我尝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喜乐。好多年了,我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读《圣经》让我得到了无法言表的益处,尽管我对这本书只有一点儿非常肤浅的了解。向全能的父、我们的主耶稣、圣灵祷告,他会指引我,让我确信自己走在那唯一的救恩之路上。”

拿破仑在俄国失败后,亚历山大立即与普鲁士订立协议,并继续向南追击拿破仑。拿破仑匆忙征召了一支新军与他们对抗。俄军在盟国帮助下,经过几次战役,将拿破仑赶回法国。

接下来,亚历山大召集指挥官们商议,是停下来消灭拿破仑的残兵,还是直接进军夺取巴黎。将军们并未达成一致,当他们争论时,沙皇走出房间。他后来写道:“我心里忍不住要把一切都交在上帝手中。战争会议还在继续,我离开会议回到寝宫。然后跪下,将我的心意在主面前陈明。”

沙皇回到会议向将军们宣布:“朕意已决,应当即刻进军巴黎。”1814年3月,巴黎未经战斗就向亚历山大投降了。沙皇没有羞辱法国人,也没有施行报复,因为他是基督徒,而不仅仅是军队的指挥官。他想要的就是把拿破仑放逐到厄尔巴岛,这样法国才能得到自由。

回到祖国处理国事的亚历山大像加利钦亲王一样,成了一个新人。他的第二位私人医生塔拉撒甚至认为他每天早上祷告的时间太长了,会影响他的健康!他现在完全与伊丽莎白郡主和好了。他们一起宣布杜绝皇室生活中过度奢侈的行为,只带着少数随从住在很平常的屋子里。他们也给了加利钦亲王成立的俄罗斯圣经公会极大的帮助,这个组织致力于印发《圣经》给穷人。

在他统治的最后十年,亚历山大牵头成立了“神圣同盟”,在俄国建立了包括7所大学在内的高校体系,在各地开办了两千多所学校,为年轻人建立了200座体育馆,解放了波罗的海省份的农奴,制定了国家粮食储备计划以缓解歉收时农民的压力,并削减了政府开支以避免穷人税负过重。

这些改革措施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被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统治的是一个落后、野蛮的国家,没有大臣理解他崇高的目的。然而他们的成就充分证明了重生的沙皇有着不懈的同情心。

亚历山大手下的官员们背着他贪赃枉法,施行暴政,设立秘密警察和密探来施行他们的阴谋,保护他们的腐败利益。这在19世纪早期的俄国政府中是“自然而然”、“正常”的。但沙皇亚历山大却不再是那个环境的产物。基督徒的印记深深地印在他心里,因此他成了俄国人民有史以来最仁慈、富有感情的统治者。他到处走访自己的百姓,对主要城市中不同的基督教会了如指掌,甚至认识在圣彼得堡参与聚会的每一个福音派贵格会的家庭。

基督徒沙皇于1825年与世长辞,他从傲慢和失败转向悔改和成功,证明了彼得的话:“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