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归宿的人生
20201600000005

第5章 南极的鲍尔斯——“小鸟”鲍尔斯上尉

1912年3月亨利·鲍尔斯的名字牢牢地刻在了探险史上。当时,他正与罗伯特·斯科特上校、比尔·威尔逊博士一起从南极点返回,却在暴风雪中一顶微小的帐篷里一睡不起。鲍尔斯当时只有28岁,被公认为那次探险中最优秀的队员。斯科特说他总会在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之时作出最恰当的应对;威尔逊认为他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乔治·格林爵士钦佩他惊人的记忆力;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刻,他那抑制不住的喜乐仍鼓励着整个探险队。

鲍尔斯来自苏格兰一个条件艰苦的水手家庭。父亲亚历山大·鲍尔斯船长驾驶竞速帆船,是第一个驶入长江的西方人,他建立过港口,在开拓与缅甸的贸易时担任印度政府代表。但这位慷慨和善的船长却因大海的无情而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二女一男和伤痛欲绝的遗孀。她看着儿子,希望他不要子承父业重返大海。

鲍尔斯夫人在伦敦南面的锡德卡普一所大房子里养大了孩子们。每日清晨,他们都要在早餐前唱一首赞美诗,读一章《圣经》,一起祷告。在成长过程中,母亲教导孩子们基督钉十字架的意义,让他们知道倚靠基督的代赎才是罪得赦免的唯一道路。母亲常常讲,他们的父亲作为热心的基督徒是怎样生活、怎样离去的,但她绝口不提大海的事,因为她怕在幼小的亨利心里种下对大海的热情。然而在一个早晨,当鲍尔斯夫人走进儿子的房间时,看到了床头挂着一幅巨大的画,画的是全速航行的海船,此刻她的担忧已然成了现实,因她晓得儿子有朝一日要加入海军。作为母亲,鲍尔斯夫人作出了巨大自我牺牲,带着亨利报名参加英国皇家伍斯特航海训练学院,让他成了一名军校学员。那一年亨利·鲍尔斯14岁,矮小结实,一头乱蓬蓬的红发,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那个高耸的鹰钩鼻。

皇家伍斯特学院的课程与大学预科学校大相径庭。擦洗清洁船只是最基本的功课,还有许多繁重的劳动,意在让男孩们变得坚强,成为在大型舰只上当军官的材料。甲板下面长长的集体宿舍里,鲍尔斯得到了“世界上脾气最好的男孩”的称号。他的一位同船水手这样回忆他:“……他是我见过的最坚强、性格最好的人。在伍斯特号上,他每晚总是在主甲板上的课桌旁读《圣经》一刻钟,当着全船所有人的面,而通常那时我们都在玩‘回转轮’呢。”

16岁时,鲍尔斯以最优等的成绩通过了理论与实践测试,离开伍斯特号,开始在一条四桅商船洛赫·托里登号上实习。即将进入20世纪,这位兴奋的年轻实习水手踏上这艘巨大的帆船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去澳大利亚。他与另一位见习水手共用一个舱位,发现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活儿从没停下来过”,他在家信中写道。之后,他还未经海军例行的擦洗和上漆实习,就被任命为代理船副,学习领航。

见习水手的舱位只不过是主甲板上的一个小木屋,迎接着每个袭上船头的浪花。当大海咆哮起来,他们所有物品就只能漂在水面上了,但他们仍为自己的船骄傲,因为它战胜了航行中所有的困难。

有一双钢灰色眼睛的船长看起来很可怕,最固执的水手到他面前也会变蔫。然而鲍尔斯工作出色,甚至这位臭名昭著难以伺候的船长也对他加以肯定。当船长任命他为三副,有权指挥船员时,他只是个18岁的见习水手。尽管现在已经是他第三次航行去澳大利亚了,但事情不那么顺利,因为洛赫·托里登号上的船员憎恨船长,早就准备好将他们的情绪发泄在一个初来乍到的船副身上。

情况甚至变得更糟了。大副同船长争吵后,扬长而去回到他的舱位,在余下的航行中什么都不管了;二副也生病了;这样鲍尔斯成了船长之下最大的船副。南大西洋的暴风雨在空中俯瞰着他们、摇晃着缆绳,他带领大家让船航行得更快。当持续数天的阴沉海雾和猛烈降雨停止后,鲍尔斯还要鼓舞船员们低落的士气。接近南极圈,他在栏杆上听着海鸟的鸣叫,也许是企鹅,它们渴望极地探险家的到来(已经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新闻了)。“这可不是一趟轻松的航行,”他在家信中写道,“看起来当三副很不错,只有两年经验的见习水手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船长与部下敌对,很难相处。”

担当起代理大副的工作和职责后,鲍尔斯开始变得雄心勃勃。世界真是精彩,似乎机会不断,他这样寻思着。然而,世界丑陋败坏的阴暗面也让他战栗,因为他天天与这些只配待在监狱里或货船上的人在一起。当洛赫·托里登号停靠阿德莱德时,他写道:“船上空无一人了;我们正在准备再次出海。下午我进城去把厨子从监狱里领出来,带他上船。我们新招募的船员都喝醉了,在船上东倒西歪。”

他的雄心壮志和疑虑交织在一起。“我得再接再厉”,他心想;世界真是像自己一直相信的那样充满罪恶吗?只有信靠一位救主,侍奉他,才能得救吗?鲍尔斯思想斗争得很厉害,他还要为船只绕过合恩角归航返家的事作好准备。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起锚,航行开始,铁壳帆船载着水手们再次上路。随着忙乱的起航工作结束,航行工作走入正轨,这位代理大副又开始了内心的斗争。一边是世界,那里有前程和快乐享受,另一边是看不见的救主,鲍尔斯相信他爱自己以至于死在痛苦难堪的十字架上,为自己的罪担负刑罚。他要委身于哪一边呢?

“看起来我陷入了疑惑和不信的泥沼。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令人沮丧的东西?就算没有这些东西,生活已经够艰辛了。一切都似乎是令人绝望的问题。我感到自己走不出来,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突然,似乎主自己走进来了。”

“有天晚上在甲板上,当所有一切都是最黑暗的时候,基督向我走来,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要作出最大的抉择——是要世界,还是要主。当我正要选择世界的好处时,可能是我幼时接受的教导起了作用,基督向我显现,不是一个异象,也不是听了煽情的布道,而是在汪洋大海之上。在他之外,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算不得什么,甚至生命本身也一样。他填满了我整个生命。谁能拒绝为这样一位良友亲近呢?他从远处就知道你!”

“很难用言语表达我突然之间清楚明白的,自己有时都没有办法重温这种感受。我也知道自己对世界的宏伟抱负与那一瞬间照亮我的真光格格不入,但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在眨眼之间认识到,肉体生命所发生的一切都无足轻重。”之后,鲍尔斯回想这次难忘的经历,认为这是主亲自向他这个软弱的信徒显现、坚固他儿时的信仰、领他前行。

在离开帆船走上蒸汽船之前,他在洛赫·托里登号上还进行了一次航行,打破了16年来横渡太平洋的最快纪录。之后他参加了SS布列塔尼海角号去纽约的航行。这并不是他曾盼望的好差事,但现在鲍尔斯清楚地感受到生命中那看不见的手引领着他。关于未来,他给妹妹这样的建议:“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发现对将来想得太多只会让自己更失望?从前我自己筹划未来,现在我只把万事都交在那一位手中,因他已经知道我的未来。”

在纽约,21岁的鲍尔斯仍在SS布列塔尼海角号上,这时他收到一份电报,说他已被晋升为中尉,派往皇家印度海军服役。在皇家印度海军服役与在商船上可谓是令人羡慕的巨大差别,鲍尔斯知道,一定是他以前受训的英国皇家伍斯特号的指挥官安排的。

他一回到英格兰,马上就去伍斯特表达感谢,在那里结识了克莱门茨·马卡姆爵士,斯科特上校探险事业的“奠基人”。指挥官向克莱门茨爵士这样介绍鲍尔斯:“此人有朝一日要领导一项探险事业。”克莱门茨爵士认真打量了这位年轻的军官好一阵子,这评论深刻地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印度海军与帆船水手或横渡大西洋的蒸汽船上的工作大不一样。鲍尔斯服役的浅底炮舰承担的任务是在伊洛瓦底江上巡逻。在这里,船只抛锚的方式是系在树上,导航完全仰仗于领航员的警惕指引,因为他熟悉这条河的每个弯道和漩涡。这里气候像火炉一样,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蚊子乌云似的盘旋着。在伊洛瓦底江上服役的好处是可以方便地上岸,那时的鲍尔斯曾骑着自行车爬上与中国接壤的群山,在丛林里观看野兽戏耍,在一条山涧里找到了黄金,学了印度斯坦语,尽自己的可能掌握了各种体育项目。不过,运动过度让他肌肉僵硬,甚至没法打好壁球。

就像早前在洛赫·托里登号上他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在印度海军也一样。一系列出色的表现让他成为八莫号的指挥官,这是条200英尺的炮舰,大家公认这是舰队中最难操纵的船。鲍尔斯成功地担任了少校的职务,被誉为“彗星”。如果考虑身体情况的话,他的业绩令人非常难以置信,但他远没有自满。“当我什么都干不了时,我常常呼求上帝的帮助,这是决不能忘记的。我知道自己在匆忙繁劳的生活中常常看不到永恒的事;但我仍相信绝对不能放弃。”

周末休假上岸时,他常常参与主日侍奉。在一次加尔各答的水手聚会之后,他给家里写信:“桑基[2]的诗歌真的很美妙,它们让我想起了在锡德卡普的美好往事!我常常感谢上帝赐给这些赞美诗,让我们可以在早餐前一起唱。我永远忘不了这些赞美诗。”

回到苏格兰居住的鲍尔斯夫人已经一年没有见到离家的儿子了。这时鲍尔斯被派往一艘装有5英寸大炮的英国海军巡洋舰英国皇家福克斯号上服役,该舰在波斯湾游弋,那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1910年,正忙于追逐军火走私船的鲍尔斯,突然接到命令去孟买觐见皇家印度海军指挥官。他不安地走进指挥官的办公室,想着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指挥官平静地问候他,拿起两份电报:“征召鲍尔斯上尉到南极服役,如果他可以的话。”“如果他能在5月15日前抵达伦敦,就能得到任命。”

英国皇家伍斯特号的指挥官和克莱门茨·马卡姆爵士向斯科特上校展示了鲍尔斯的资历证书和服役记录,于是未经正式申请和面试,他就被上校看中了。上校撇下了超过8,000份的申请,直接致电孟买要求调他过来。尽管鲍尔斯有些吃惊,但他确信在这不寻常的事背后,上帝掌管着他的人生。

1910年6月,斯科特上校的探险船特拉·诺瓦号离开了加的夫,鲍尔斯负责管理所有储备。作为队伍里最出色的人,很快他就脱颖而出。鲍尔斯写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威尔逊博士……我确信他是个真正的基督徒,不会错的,从各方面都能看出来……他也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威尔逊博士也注意到了鲍尔斯:“这是个长着一头红发,鼻子很大健壮的小个子,做事极富效率。不仅如此,他还是我见过的最无私的人。”

很快,他的鼻子给他带来了“小鸟”的绰号,大家纷纷讨论,南极某处应该有座“小鸟山”。斯科特常常找鲍尔斯商讨,对这个年轻人印象深刻,因此决定带他参加陆上行动。1911年1月,参加陆上行动的队员们离开停靠在埃文斯角的特拉·诺瓦号,准备前往南极点。斯科特说:“每天鲍尔斯都在构思宿营计划……我从没见过谁像他那样丝毫不受严寒的影响。”

时间宝贵,英国探险队正在与罗尔德·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竞赛。后者由97条格陵兰犬拖拉着,讲究快速,而英国人的首要目的是科研,因此使用了麻烦的马达雪橇和矮种马。不管怎样,这是“前往南极点的竞赛”。

随着行动的展开,鲍尔斯和威尔逊成为最能鼓舞士气的人。格里菲思·泰勒回忆,鲍尔斯经常带岩石标本给地质学家,并这样描述:“给你,这是块球形辉长岩,夹杂了玄武岩和长石,含有丰富的橄榄石矿物质。”探险队的摄影师说:“没有哪个人比他过得更喜乐,也没有谁像他那样不在乎困难……从我们登上南极大陆就是那样。只要是与探险队员各种补给相关重要的事项,斯科特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探险队不断遭遇打击、挫折和伤害,损失了马达雪橇、矮种马和狗,天气也十分恶劣。然而斯科特这样高度评价鲍尔斯:“有些情况下,其他人绝对是没法工作的,但他令人吃惊的体格却能继续工作……他的智力很高,记忆力是最独特的,能记住细节。”

1912年1月18日,一支5人小分队抵达了南极点——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奥茨和埃文斯[3]。“我们找到了南极点的准确位置,”鲍尔斯写道,“并把英国国旗插在那儿。我很荣幸成为向导,实际上泰迪·埃文斯返回后,我一直为大家领路,承担了所有观测的工作。阿蒙森他们在离南极点很近的地方留下一个帐篷,里面有些废弃的工具。他们已经在一个月前到达这里了。我很为斯科特上校遗憾,但他实际上已经做得很好了。”

返回的路上,麻烦慢慢缠上这支小分队。2月,沿着比尔德莫尔冰川那令人痛苦的下坡路行进途中,埃德加·埃文斯崩溃了,失去了性命。“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斯科特稍后写道。“如果不是威尔逊和鲍尔斯对一切事都那样乐观的话,我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3月,忍受着巨大痛苦的奥茨迈出帐篷,走进暴风雪中,再也没有出现。现在,对他们来说,死亡似乎无法避免了,斯科特写道:“如果我们有幸活下来,我应该会讲一个故事……快结束了。”

然后,他又提笔写信给鲍尔斯夫人:“我亲爱的鲍尔斯夫人,恐怕这封信将会带给您一生最重的打击。现在正是我们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身边有两位英勇而杰出的绅士。其中之一是您的儿子,他成了我最亲密、最可靠的朋友之一,我感谢他令人愉快的正直本性、他的才能和精力。困难越来越严重,他的无畏精神却越来越闪亮,直到最后,他都仍然喜乐、充满盼望、不屈不挠……最后,他提起了您和他的姐妹们。他曾拥有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鲍尔斯并不惧怕死亡,因为虽然面临死亡,但他认识父亲那位良友,在孩提时代,母亲就把这位良友介绍给他了。他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救主基督,并且终其短暂一生都明白这位救主确有大能。他的遗言写于1912年3月22日——

“我最最亲爱的妈妈:

这是我给您的最后一封信了,所以很抱歉只是短短几句潦草的话。离开南极点后,我没写下些什么,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和亲爱的妹妹们。返回的旅程真是可怕……只有上帝知道后面22英里路的结果如何,但我仍信靠他,信我主满有恩典,就是您引荐我认识信靠的那位救主,他也是我生命的最终去处。在他的保守下,我离开您了,我喜乐,因为我有幸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于南纬11秒一处一吨补给站暴风雪中的帐篷里

可能几小时后,亨利·鲍尔斯上尉就跨入了永恒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