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2020300000029

第29章 四川商人

温和勤俭,易“守”难“攻”

有“天府之国”美誉之称的四川,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愠不火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川商人温和勤俭的个性。四川自古就为“四塞之国”,地势是易守难攻。封闭加富庶的自然条件,给生活在这里世世代代的四川人带来了相时的富足和安宁。因此,四川人做起生意采,也不愿冒太大的风险,常常是立足于本省,而不愿主动出击。这样,也使四川商人失去了很多商机。

1.讲求实际,不尚空谈

四川商人吃苦耐劳主要表现在他们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四川流行一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正是对他们勤俭朴素的真实描述。

四川自古就为“四塞之国”。四面的高山,像巨大的盆壁,阻隔着四川人与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使四川与外界难以沟通。盆地包围着的人们,慢慢形成了四川人独特的风土民情,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巴蜀文化。

这块盆地又是先天的幸运儿,盆地内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拥有着很强的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经济能力。因此,自古以来,尽管四川远离我国历代多在北方的政治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北京等,但是,它依托着封闭的墙地和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条件,仍然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孕育出可与中原文明争辉的巴蜀文明,成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温床,而偏安于西南一隅。

四川还拥有着明娃的人才优势。四川是我国最大的劳动力聚集地,同时电是科技大省,近些年来,四川外出打工的人数居各省之首。四川其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在全国名列前茅,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625个,近年来在部、省以上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上万项,申请各类专利万余项,科技实力极为雄厚。

但是,四川人并不以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作为生存之本,他们一样吃苦耐劳,极富韧性,他们信奉实用主义。在无论多大的困难面前,他们都不会畏缩不前。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而勇于拼搏前进,四川商人有胆有识,为了赚钱,他们天不怕,地不怕。

四川人吃苦耐劳主要表现在他们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四川流行一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X三年”,这正是对他们勤俭朴素的真实描述。

四川人住历史上就以吃苦耐劳和坚忍的毅力而著称。四川乐山太佛的开凿就是一个充满了艰苦卓绝的历程,唐开元元年(713),名僧海通用历经千辛万苦募集来的钱财开凿大佛。而他开工兴建如此巨大的工程,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的,官府的贪官污史想要侵吞这笔钱财,僧众也想挥霍掉这笔钱财。海通以命相抗争,保住了这笔来之不易的钱财,海通没能完成这耗资巨大的工程,但激励后人为之奋斗,唐贞元十九年(803),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又继续努力,主持完成了这棹世界最大的佛像。

四川人以“韧”性面对生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就将这种“韧”性发挥到了极致。他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凭借着坚韧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功臣。

四川人务实。“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在四川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也是四川人的行为准则他们讲求实际,不太追求虚夸浮华的东西,不尚空谈。讲求实教,没有什么虚荣心,不十分重视他人的指指点点,而注意自己的行为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长虹”在家电业掀起一次又一次革命浪潮,如今的长虹已成为世界最大彩电基地之一。

长虹的崛起与董事长倪润峰务实进取是分不开的,倪润峰高瞻远瞩,不尚空谈。

他曾做出仿制改造另一条单班日产1000台彩电生产线,建造“长虹家电城”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决策,使其生产的彩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根据市场瞬息万变的行情,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重大决策。

1988年,彩电抢购倒卖之风盛行,长虹彩电畅销,普通老百姓以高于国家价一倍的价格还难买到一台彩电。倪润峰在此时勇敢做出决策:与四川省工商银行合作,拿长虹彩电作奖品开展有奖储蓄活动。长虹厂以略高于国家价而低于黑市价的价格卖给银行一批彩电,这一举动,不仅使广大顾客大吃一惊,就连同行也惊讶不已。这个举措使长虹厂迅速得到1.5亿元的流动资金。

1989年初,国家开征彩电消费税,彩电顿时滞销。光上半年长虹厂就积压了近20万台彩电,占压资金3.2亿元,银行账户只剩下1000多元。倪润峰又决定长虹彩电每台降价350元,让利促销。50天后,国家取消了彩电消费税,可长虹积压彩电已销售一空。到了年底,彩电市场疲软,国家做出“减产保值”的决定。倪润峰马上意识到国家很快会限制彩电显像管进口。当时。韩国正闹学潮,许多外商不愿前往订货。倪润峰抓住这个瞬息即逝的机遇,派人与其洽谈。等到国家“减少彩电显像管进口量50%”的文件下来时,长虹厂已低价购回显像管20万只。此时,不步彩电生产厂家停产待料,长虹厂的生产车间却忙得昼夜不停。正因为在紧要关头倪润峰立足实际,大胆做出决定,才使长虹长久不衰,雄踞彩电市场多年。

2.和气生财——四川商人的经商原则

和四川人做生意,只要心平气和,按道理公平做生意是极易合作的。但千万不能‘斩”四川人,一旦四川人意识到被“斩”了,生意大门一关,再与他做生意就难了。

四川人不喜欢耍小聪明、拐弯抹角,而是坦荡、直率、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他们不是没有城府,而是为人朴实,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四川人很讲信用,他们深信“民无信不立”。待人处世,四川人很诚实,心口如一,一言九鼎。只要答应的事,总设法去实现,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会努力办到。

四川人守信用可以从他们的生活小事中看出来。四川人民间借钱,多口述为据,难得见到江浙人那样立字为据,而且借出去的钱,一般也不会主动去要,借钱方有了钱也会如数早还。他们知道有句老话:“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当然,因为是私下借钱,关系错不了,不存在什么利息不利息的问题。在四川,不讲信用、不诚实的人,是要被人孤立,被人瞧不起,被认为“那人不实在,不能接事”。

因此,四川人很少干损人利己的事,据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在1995年的调查,全国被抽样的21个省中,四川的假冒伪劣现象最少,像饮料类只有15%,家电类只有9%,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都达到43%和17%。

在经营活动中,四川人更是注重信誉,讲究信义。工商界人士胡子昂、古耕虞都重视企业的信誉。胡子昂所经营的华西公司所属工厂的产品,讲求质量,价格合理;古耕虞经营的“虎”牌猪鬃占美国市场的70%,深得欧美国家信赖。和四川人做生意,尽可放心,据报载,四川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在外贸中坚持“重合同,守信用”原则,几十年中从来发生过毁约之事。美国商人说:‘和川畜订合同,可以安心睡觉,决不会有任何问题发生。”英国商人认为:“川畜的合同和英格兰的信用一样,也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四川商人很少以次充好,坑蒙拐骗,不像北方有些地方,制假造假几可乱真,名烟、名酒、名商标、名标签,什么都有,皮包公司遍地开,四川人做起生意来钉是钉、铆是铆,一切都是真实的。

诚实的四川人在今天的交往中,多以为对方也很诚实,因而,多有上当之时,人贩子才一次又一次把四川女人贩出来,四川商人也常会遭受一些恶意的外地商人的欺骗而吃亏,过使术来不善商的四川人更害怕经商,不愿承担风险,因而四川人自己外出多是打工而来,一身力气、一手技术是谁都偷骗不走的。

四川商人以诚待人,他们不愿为了利益而去伤害别人,比起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四川人更愿意讲道德,以德为先,其次才是谋利。他们不会为了赚钱而去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情。

四川商人容易与人相处,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信奉中庸之道。他们尊重人,善于折中。经常能够以大局为重,而不会得理不饶人。

四川人喜欢当和事佬,他们一旦发生矛盾,不会像冲动的北力人那样用拳脚解决问题,而是由双方当事人各约自己的亲友到荣馆评理,恭请头而人物仲戴。谁家理亏准认错,还得赔茶钱;如双方各有错,双方其担茶钱,这远不像东北人,他们发起火来,不讲那么多,动拳头动刀子见真格儿解决问题。因此,四川的众多茶馆除了供人们憩息,娱乐、交流、聚会之外,还充当了和事场所。

四川人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在各个时期、各个阶层都有所体现。一家报纸曾分析在外打工的各省人的心态:“狂热的民工潮里夹杂着来自各地的人……在对待工资的问题上,贵州人常在背后聚在一起说钱不多;江西人则直接跟老板说,再不加工资的话就不干了;而四川人则往往是最温顺的一批,只要他们的工资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一般就没有怨言……”可见,网川人不争强好胜,只要大家平等就可,非万不得已,不走极端。这充分显示了四川人的“中庸之道”。

在商业合作中,四川人不会以太激烈的言辞来与对方争论。他们尊重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他们能让步则让步,表现出谦谦君子的作风。

在做生意谈判中,四川人无论处于多么被动的状况,他们也不轻易发怒,不表示不满意,他们不愿意给人难堪,给人下不来台。若双方观点激烈冲突,通常是四川商人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通过折中的办法来解决。

如果四川人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四川人也不会恃强欺人,而总表示出宽容与大度,如果对方无理取闹,四川人也多“大人不计小人过”,表现出安之若素的大度。总之,在通常情况下,四川人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一切。

因此,和四川商人做生意。只要心平气和,按道理公平做生意,四川商人是极易合作的。但要想长久合作,千万不能“斩”四川人,因为诚实的人不怎么发怒,一日J发起怒来,老天爷也敢踩到脚底下,一旦四川商人意识到被“斩”了,生意大门一关。任凭你磨破嘴都无济于事了,而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再与四川人做生意也难了。

3.注重防守,不主动出击

小农思想,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四川人,重视农业,农为本,工商为末,重视和谐,讲求中庸之道,不善商贾,不愿竞争,这仍是今天一些四川人的观念。

可能受盆地的影响,川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盆地意识,他们是一群不爱经商的人,他们常陶醉于“谷满仓,酒满缸”的生活,只要日子好过,他们是不愿冒险经商的。

从地理上讲,四川盆地是个很完整的地理单元,人们曾形象地把四川盆地比喻成一个“宽边加厚,微微倾斜的大澡盆”。四川历来是富庶之地,安乐之乡,易守难攻的险固之所。

如古书《华阳国志》这样描写古代四川的富庶:“家有盐铁之富,户有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诸葛亮在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中那段名言,更说得精妙:“益州(即四川)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封闭加富庶的自然条件,给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四川人带来了相对的富足和安宁,也在他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厚重的自足感和保守的意识沉淀。

因此,四川人不仅难以外出经商,也不必外出经商,中国儒家思想一落户到此,就找到极相适宜的土壤,落地生根,与儒家思想相对相承的道家传统也长久影响着四川人。

小农思想,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四川人,重视农业,农为本,工商为末,重视和谐,讲求中庸之道,不善商贾,不愿竞争,这仍是今天一些四川人的观念。

四川民谚说:“生意钱六十年(指一代)。种田钱万万年”,“多样味道不如盐,千样行业不如田”,意思即种田为上,工商为下。

所以,四川人没有商业传统,从前四川人强调“千行万行,庄稼为王”。今天,那些在盆外发了财的四川人也喜欢回来置房享乐,某社会学者对四川广汉县100名在广东打上的青年调查表明,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50%的人回答想回家结婚生孩子,40%的人想挣够了钱回家做点小买卖,仅有不到10%的人想继续在外面闯。这还是对外出的四川人的调查,对在家的四川人进行调查,这个比例将会出现更加趋向于内稳的答案。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四川人终于出川了,也产生了一批商人、企业家,但绝大多数四川人仍恋着本乡本土,只有极少数人敢闯敢干,而在目前,外出的四川人多是打工仔或打工妹,做老板的是少得可怜,以至于有人说:“四川人没有做老板的相,只配做打工仔。”

温和的四川人缺乏开拓精神,不愿冒险,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四川人特别勤劳俭朴,自强不息。在不向外拓展的另一面,是四川人对已有财富的珍惜、利用和发展。

四川人善于在已有成果上发展,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拓前程,面对艰难困苦能泰然处之,能忍受各种磨难而不颓废,四川人认为既然人生下来了就应好好地活着,活得好与坏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活不好就不活了。所以四川人不会溺婴,四川人看不起自杀行径,不会认为那样有气节。

四川人的保守诚实使他们很少主动骗别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有攻击性,防守性是其特长,正如四川足球队的防守反击,川军的防御作战,都闻名遐迩。这也许和其盆地的地理环境有关,为守护盆地内的富庶,安宁,四川人防守起来不要命。

四川人在防守方面的高超功夫名闻中外。南宋时,四川据守钓鱼城达36年之久即是明证。

钓鱼城在今四川合川县东5里的钓鱼山上。南宋淳祐二年(1242),四川制置使兼重庆府事余氏,为抗击蒙占兵,采纳冉进、冉濮兄弟之谋而筑。

1259年,威震欧亚的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十万大军进攻钓鱼城,守将王坚固守力战,并以土炮击毙蒙军前锋汪德臣,蒙哥重伤,迫使蒙古军北撤,钓鱼城解围。

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意场上,四川商人在做生意中,保本不亏是他们的第一原则,冒风险的事不做,做老实人、赚劳动钱,是他们经商的准则。由于求安稳,他们也少开拓精神。在为人处事方面,四川人也足防守型的。

这也造成有些四川人做事缺乏远见,过于重视眼前,不愿失去既得利益,不愿为不确定的将来而冒失去现在的风险。因此,四川人经商很多成不了大气候,其自强不息最多只能局限于小盈小利,小打小闹之中,难见大老板气魄。从这个角度看,四川人远小如江浙人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