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2052600000021

第21章 文明的交汇——巴比伦与其他文明(1)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按文体可分为四类:宫廷铭文、神话和史诗、寓言、赞美诗和咒语。

(一)宫廷铭文

第一类为建筑铭文:这类铭文记载国王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情况,格式工整,往往以对神的赞美开头,以“兴起建筑者昌,毁此建筑者亡”的一类咒语结束。(也有特例)

第二类为战争铭文:此类铭文叙述了国王的战争活动,并对其对外战争进行歌功颂德。

苏美尔时期:拉旮什王埃安那吞恩那图姆——鹫鹰碑是这一时期铭文的典型。

阿卡德时期:篇幅不长。

亚述王的战争铭文,文笔优美生动。

萨尔贡王时期:亚述达到极盛,对外战争频繁,铭文描写得绘声绘色,扣人心弦。

(二)神话和史诗

有一首反映迦喜特晚期情况的史诗,从巴比伦人的角度描述和哀悼了埃兰人所承受的灾难。

巴比伦神话《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中,叙述了人类的产生和洪水的故事。(诺亚方舟)主神:恩利尔。

另一部:《埃奴马·埃里什(EnumaElish)》主神:马都克。

月份的名称

一月:尼萨奴(Nisan)相当于我们现在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亚尔(Iyyar)相当于我们现在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马奴(Siman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乌朱(Duuz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乌鲁鲁(Ulul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图(Tisri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十月:台贝图(Tebe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图(Sabat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达加(Addar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月中旬—3月中旬

这些月份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的塞姆语,但所用的符号却是尼普尔的苏美尔的楔形符号。这种以阿卡德语发音读苏美尔月份符号的方法一直被延续,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伦的塞姆语月名仍在被应用,如:后起的犹太民族一直用两河流域巴比伦月名,直到近代。

(古巴比伦王朝是最早对星象命名的国家,他们划分的黄道十二宫的日子与月份分割的日子似乎是相同的,如将星座名誉与月份划上等号,则如下所示:)

一月=尼萨奴(Nisan)=白羊之月

二月=伊亚尔(Iyyar)=金牛之月

三月=西马奴(Simanu)=双子之月

四月=杜乌朱(Duuzu)=巨蟹之月

五月=阿布(Abu)=狮子之月

六月=乌鲁鲁(Ululu)=处女之月

七月=提什瑞图(Tisritu)=天秤之月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天蝎之月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射手之月

十月=台贝图(Tebetu)=魔羯之月

十一月=沙巴图(Sabattu)=宝瓶之月

十二月=阿达加(Addaru)=双鱼之月

在巴比伦,每30天便是一个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会多出一个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双月(也就是要过两个白羊之月),且双月中的前者被称为庆典之月。同样,那一年便有390天。

巴比伦人还把一个月分成4周,每周7天,即7曜日,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神的名称来命名。这七个星神各主管一天。太阳神“沙马什”主管星期日,称日曜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称月曜日;火星神“涅尔伽”主管星期二,称火曜日;水星神“纳布”主管星期三,称水曜日;木星神“马都克”主管星期四,称木曜日;金星神“伊什塔尔”主管星期五,称金曜日;土星神“尼努尔达”主管星期六,称土曜日。这就是现在通行的7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星期就是星的日期。

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

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基本成形。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黏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版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象形文字是透过容易描写的东西来传达观念。譬如说以牛头表示家畜。此外也有将文字加以组合,表示复杂的观念。譬如将牛头与碗结合在一起就变成食物或者饮食。总之这些文字大都与会计记录与经济有关。

以上的象形文字逐渐废弃,代之而起的是表音文字。到了公元前3100年到2900年的迪德·那斯尔时期,抽象记号已经不是表示观念,而是表示声音,以及更正确地表示音节。于是所有发音终于可以表达言语。这种文字最早被使用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苏美人手中。从此以后,文书内容变得多样化,不只是商品数量,也能表示每日配给物种类、职业名单等等。

随着楔形文字的发明,接着就是圆筒印章的发明。这种圆筒印章如同中国的封泥,作为证明文书本身的正确性。也如同个人的署名。

到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人综合了北非等地区民族的文字,创造了真正的字母表。这种字母文化后来向东西发展,西方由希腊字母再发展为拉丁、伊达拉里亚、斯拉夫语系的字母;东方由阿拉美亚字母发展为印度、阿拉伯、阿尔明尼亚、维吾尔(畏吾尔)的字母。这一贡献是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

《圣经》故事源自苏美尔?

1956年,苏美尔学者S·N·克莱默通过对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与《圣经》里的天堂故事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圣经》中的天堂故事源于苏美尔。他提出了几点有说服力的理由:第一,天堂的位置可能相同;第二,情节十分类似;第三,也是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即认为夏娃取自亚当肋骨之说,实际上源于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神话中,水神和智慧之神恩奇最薄弱的部位就是肋骨,而在苏美尔语,肋骨音“提”,又有“创造生命”、“给予生命”的意思。究竟是否同源,可能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但克莱默对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和这里数不清的神一样,数不胜数。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和人的创造,众神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神之间的爱情等。这些神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根据苏美尔学家和亚述学家的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对希伯来人,希腊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圣经》中的传说以及希腊神话有很多就取材于两河流域流传的神话。其中最主要的有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大洪水的神话、巴比伦人的创世神话等。总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样,深深影响了犹太文明以及希腊、罗马文明。

由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无法正确认识生死现象,因此生死总是被神秘化。在神话中,有关生与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在一则渔夫阿达帕的故事中讲述道:有一天,渔夫正在水上泛舟,南风女神忽然掀翻他的船只。阿达帕一怒之下,折断了女神的翅膀。他被叫到天神的御座前,接受训斥。后来,天神气消后,赐给他面包和水。当时,如果他接受了这些圣餐,他就会长生不老,但阿达帕心存疑虑,担心这是毒药,不敢吃。结果不光他本人,连整个人类都因此丧失了获得永生的机会。

最早的飞人神话也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一则牧羊人伊塔那历险的神话中这样描述道:伊塔那的羊群患了不育症,没有羊能够下羔了。为了寻找生命之源的草药,伊塔那骑在一只老鹰的背上,升上天空,但是,就在要接近目标时,他却被一种神力摔回了地面。下面的泥版上就刻画了这一场面。

创世神话中以巴比伦的创世神话最著名。巴比伦人有关创世的神话特别多,所描述的创世过程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是《埃努玛·埃里什》。这则神话描述道:世界之初是一片混沌,没有天地,只有一对男女存在。男的叫阿普苏,女的叫提亚马特,他们产生了万物,但把世界搞得一片混乱。这时,马尔都克神出现了。他威武勇敢,力大无穷,将一颗能变成风暴的药丸投入提亚马特口中,使她的肚子立即膨胀起来,马尔都克一枪投去,将提亚马特杀死。于是,马尔都克将提亚马特庞大的尸体一分为二,一半为天,一半为地。之后,他设置了日月星辰,为众神建立了居所。为了侍奉神灵,他把自己的血混着泥土塑造成人。在神话中,提亚马特又被称为混沌,因此,马尔都克便成了征服混沌和开创天地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巴比伦的创世神话记载在7块泥版上,每一块代表一天。有的学者认为,基督教以7天为一星期就是源于这一神话。这些泥版1854年在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出土,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古巴比伦文明探密

穿过炎炎烈日和黄沙漫天的阿拉伯沙漠,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这个国家南部的苏美尔城库尔腊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诞生地,这里也是诺亚放飞和平鸽的地方。在丰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中,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诞生了灿烂的Mesopotamia古人类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绝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东起伊朗高原西缘,南抵波斯湾,西达叙利亚沙漠,北至亚美尼亚山区。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从北向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也叫亚述,地势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称下美索不达米亚也叫巴比伦尼亚,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两河流域的平原从西北伸向东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区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其余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从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为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区,是西亚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汇的地区。

巴比伦文明中的世界之最

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血腥的激烈生存斗争中夺取城池和土地,建立一个个城邦,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南迪人继承和发扬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其中古巴比伦人的成就最显著,故两河文明也叫巴比伦文明。

巴比伦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世界之最,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有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献媚事例、最早的少年犯罪、最早的“神经战”、最早的两院制议会、最早的史学家、最早的减税事件、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最早的判例、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太阴(月)历、最早的林阴园艺实验、最早的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最早的伦理标准、最早的犹太民族的“约伯”酋长、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诞生了最早的格言和谚语,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伊索寓言》、最早的文学辩论、最早的圣经故事和复活故事、最早的神话传说、最早的人类英雄史诗、最早的情歌、最早的图书馆目录、最早的车轮和最早的战棋……

苏美尔时代

两河文明最早的原住民是公元前3500到3200年间的苏美尔人,美索不达米亚最南部的苏美尔地区也是先进的地区,两河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建立在城市基础上,成了地球上第一片文明开化之地。人们把公元前3200年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期称为“苏美尔人时代”。

苏美尔早王朝EarlySumerianDynasty(前2900—前2371年)苏美尔地区奴隶制城邦的繁盛时代。又称古苏美尔时期。约公元前2900年由苏美尔初史时期发展而来,约公元前2371年为阿卡德王国取代。居民为苏美尔人。主要城邦有乌鲁克、拉格什、乌尔等。

古代地理概念中,今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平原被称为巴比伦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这一地区又分为北部的阿卡德和南部的苏美尔。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4300年前已生活在这里。经过欧贝德文化时期(前4300—前3500年)、乌鲁克文化时期(前3500—前3100年)到达杰姆代特奈斯文化时期(前3100—前2900年)文化有明显进步。有人推测以神殿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此时已经形成。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城邦国家林立。这些国家一般由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公社组成,领土面积不大,居民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人。城市以神庙为中心,也有王宫建筑,周围建城墙。城邦的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其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的限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奴隶、手工业者和公社一般成员。基什、乌尔、拉格什等国之间为争夺财富、土地和奴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至早王朝中期,基什可能一度称霸于苏美尔。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

月神之城——古乌尔城

公元3000年,乌尔是一个大都市,即现在伊拉克的阿勒—穆卡亚(TellAl—Muqayyar)地区。恩利尔一直位居美索不达米亚众神之首,从早王朝时期末到伽喜特巴比伦时期。其祭祀中心在尼普尔(Nippur),现名努法尔(Nuffar),神庙称为埃库尔(Ekur)。在一首苏美尔语诗歌中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恩利尔爱慕上年轻美丽的女神宁利尔,并与之结合,因此引起众神的恚怒而被流放,只有怀有身孕的宁利尔跟随着他,后来他们生下了月神南纳。风神恩利尔及其妻宁利尔的塔庙矗立在乌尔城中心,塔庙屹立在25米高的3层台阶之上,周围是拥挤的民房、店铺和市场,这是3万多居民的家园。两条宽阔的渠道绕城一周,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通,进而联系着波斯湾。

苏美尔人的城市都面向河流,并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船到波斯湾进行贸易往来。城市国家之间围绕着水和土地、权力相互争斗,其中乌尔和拉格什结成同盟常与温玛作战。而且各城市不断受到周围的山地游民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的袭击,苦不堪言。乌尔王的军旗(公元前3500—前3200年),发现于伊拉克,用木版制成,镶嵌在板上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