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恕我直言
20739400000007

第7章 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

前天上午,我乘坐大巴从千岛湖前往杭州,心里却惦记着里约的女排决赛。无法看电视,我便用手机分别跟我的学生和高中同学聊微信,让他们给我“现场播报”比赛情况。我一边看手机微信上的比分,一边给全车的人“转播”:22:21、22:22、23:22……每一个比分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当比分打到23:23时,大家一起喊:“女排雄起!”“女排加油!”好像我们不是在大巴上,而是在里约奥运会的决赛现场。最后,当中国女排以25:23赢得胜利时,车厢里一片欢呼!

我相信,在那一刻,整个中国都在沸腾。我感觉又回到了80年代。对我来说,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就是我青春的记忆,这记忆有1981年我在大学校园的学生宿舍楼下,第一次通过小小的黑白电视看到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也有几年后我在中学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围着讲台上尺寸稍大一些的黑白电视,见证中国女排的第五次夺冠。30多年来,很少有人像郎平那样成为能够同时让几代中国人激动、振奋和心血澎湃的偶像。前天,“郎平”二字毫无疑问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套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她是真正的“国民女神”。

遥想当年,郎平和她的战友们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时,一个民族刚刚从“文革”的废墟上站起来,一个国家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十年浩劫”让许多人理想破灭,精神迷茫——《中国青年》杂志关于“潘晓来信”的讨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那时候,中国需要精神支柱,需要民族凝聚力,需要国家尊严感,于是“中国女排”应运而生。应该说,那时候各行各业都学“女排精神”,虽然有官方的宣传意图和效应,但不可否认,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望。毕竟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太希望崛起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高歌猛进:从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各项赛事“捷报频传”,最后成为“金牌大国”——当然也有我们至今想起来就很痛心的一些“不争气”的项目。与此同时,中国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女排精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这里面也有中国女排本身一度低谷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面对“金牌”,越来越专注于体育本身而不是体育以外的“民族精神”——换句话说,我们不再动辄就把夺得金牌与“为国争光”捆绑在一起,不再简单地把体育比赛的胜利和“民族振兴”甚至“实现中国梦”画等号。我认为,这不但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个民族的成熟。

当然,前天女排夺冠表面上似乎又重现了35年前女排首夺冠军的情景。毕竟中国女排好多年没有这么扬威世界、扬眉吐气了,这让许多人找回了“当年的感觉”。而且,和以往相比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夺金的亮点不多,现在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一下便“击中”了亿万中国人的兴奋点。于是,“万众一心”“热血沸腾”“中国必胜”“祖国万岁”……这些熟悉的短语不但又出现在媒体上,也情不自禁地出现在许多国人(比如我)的心里;一个久违的概念被唤醒了:“女排精神”。

我至今不否认“女排精神”曾经起到过的积极作用,我也曾经为“女排精神”而激动过。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所谓“女排精神”从来就没有特定的内涵。我刚才百度了一下,得知“女排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这个解释正好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所谓“女排精神”并没有特定的内涵。“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四条并不是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品质,它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单位)。我进而再想到,几十年来,我们盛产了许多“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精神”,甚至还有“抗非典精神”。总之,一次灾难就会诞生一种“精神”,而这些“精神”大多由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概括,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否认精神的力量,所谓“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女排姑娘的胜利当然也和她们为国争光、刻苦训练、立志夺冠、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精神分不开,但是难道前几年女排处于低谷的时候,队员们就不愿意“为国争光”吗?难道她们就没有“刻苦训练”吗?所以仅仅有“精神”是靠不住的,还要有专业的素质与技能。郎平也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听听,这话说得多好,多实在!的确,没有过硬的技术,什么“精神”都没用!郎平本人从中国的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世界级的教练,绝不仅仅是因为有“爱国”“敬业”“奉献”等精神,而更有“精神”之外的品质:作为运动员,她具有高度精湛、真正“过硬”的排球技术,还具有排球运动所需要的一流的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弹跳力、调整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作为教练,她注重对体制的突破与创新,对新人的发现与培养,具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她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而这一切,都与人们通常所谓的“女排精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因此,“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郎平这话值得热血沸腾的我们冷静咀嚼。更不可因为一场女排的胜利,又将中国女排的精神力量无限拔高,再次上升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是的,当女排姑娘站在领奖台上含泪高唱国歌的时候,我们也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因而同样热泪盈眶,这是非常自然的情感;但如果因而再次把每一块金牌和“祖国荣辱”捆绑在一起,那便远离了体育。就在女排夺冠的前夜,林丹输了,无缘奖牌,但国人舆论依然把他视为英雄,没有人责怪林丹“为祖国丢脸”。这就是中国的进步。

我在微信上用“伟大”来评价郎平,我觉得并不过分。包括对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我也愿意真诚地把赞美献给她们。但是我注意到,有些文章在歌颂郎平和女排姑娘时,或含蓄或公开点名地贬低傅园慧们。比如我就看到一篇文章,批评“个别运动员对于胜负过于无所谓的态度”,还直接以中国女排为对比,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虽然没有傅园慧那样的‘洪荒女’段子手”云云。在这些作者眼里,只有郎平才是“满满的正能量”(其实,这个短语在我看来简直俗不可耐),而傅园慧们自然就是“负能量”了。我毫不掩饰我对这种“二元思维”的极度反感。请问,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个性?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想法?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语言?允不允许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表情?非要中国再回到千人一面万人一语的时代吗?我承认,从比赛名次上说,中国女排的金牌和傅园慧的铜牌的确“不是一个档次”,但顽强拼搏、努力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从容面对胜败、让体育回到体育本身……无论中国女排还是傅园慧不都是这样的吗?20岁的傅园慧不是56岁的郎平,如果让她说出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郎平才能够说出的话,那不是很滑稽吗?就像如果让郎平说出类似“洪荒之力”的话也会让人感到滑稽一样。

我为郎平喝彩,也为傅园慧叫好。郎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坚毅、超越、气势如虹、横扫千军……傅园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乐观、从容、妙趣横生、阳光活泼……都在“为国争光”啊!没必要以“这个”去贬低否定“那个”。中国,需要这样的千姿百态;中国体坛,需要这样的五彩缤纷。

这才是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健全的中国人。

201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