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语
20803600000013

第13章 坏脾气的孩子

调查对象:小辉,十一岁,男孩,小学五年级,独生子女。

家庭状况:小辉的父母经商,小辉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家中经济条件优越。

主要表现:

小辉的课堂表现一直不好,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课上有时会突然发出怪叫,或在教室里窜来窜去,甚至在地上打滚。经常欺负班内同学,拉女同学的头发,抡起拖布打同学,用铅笔尖扎同学的腿,用铁丝扎同学眼睛等等,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接触。而且小辉对老师的教育根本就不认同,情绪波动大,说急了还会有攻击老师的行为发生。

原因分析: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因为父母忙于生意,小辉从小由奶奶、爷爷带大,老人对他百般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包办一切。全家人对他提出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都千方百计地设法满足他。小辉发脾气时,家长也是用连哄带骗的做法。溺爱与放纵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扭曲了小辉幼小的心灵。小辉上学后家长又怕孩子“吃亏”,一味地偏袒孩子,一旦小辉与别的同学发生了不愉快,只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对,从来不对孩子进行管教和批评。这样长期的溺爱使小辉养成了易暴、易怒、任性的坏脾气。脾气来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冷静下来,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学校因素

由于小辉学习落后,爱发脾气,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与之交往,久而久之,使小辉在班里变得孤立,没有朋友。而老师对他的批评他也满不在乎,经常和老师顶嘴,说急了还会有攻击老师的情况。很多老师对他都无可奈何,时间长了也就听之任之,放弃了对他的帮教。

(二)内因

1.以自我为中心

像小辉这样的独生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溺爱下成长,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观念,因为自己在家中特殊的地位,养成任性、贪婪、娇气、自私的品性,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难保持平常心态,更难和同学正常的交流交往、合作。在他的心中,只要是不合自己意图的想法和做法,就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就是他的“敌人”。而同学们对他的敬而远之更加伤害了他的自尊,这也激发了他通过扰乱课堂秩序、欺负同学等一系列过激行为来发泄他内心的不满,来发泄被人忽视的焦虑情绪。

2.错误的是非观念

小辉犯了错误或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时,家长没有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予制止和纠正,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先姑息迁就其错误行为,为孩子的错误开脱责任,这样才是保护孩子。可长此下去,孩子就会丧失是非观念,养成逃避责任的错误习惯。在他的心中就会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对别人的批评和教育自然也就很难接受。

辅导策略:

(一)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小辉坏脾气的形成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想使他的坏脾气有所转变,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爱”成为“溺爱”,认识到溺爱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的危害。针对他现有的状况,不能溺爱也不能打骂他,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多给孩子一点真正的关爱与亲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宽容关爱,主动接纳

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教育者因为孩子过往的不良表现而对他远离和放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像小辉这样的孩子,在他与人交往受挫,在集体中受孤立的情况下,给予他尊重和关爱才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别人放弃的人。因此,老师要对这样的学生主动接纳,给他们多一些特别的关注和宽容,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

(三)建立友谊,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

由于小辉平时调皮捣蛋,以强欺弱,班上的同学都不愿理睬他。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和他交往不再排斥疏远他,同学们的亲和友善会让他重新自检自己以前对待同学不礼貌、不文明、不友善的行为。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学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四)明确规范,正面引导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常是出于行为养成方面的困难。因而,老师应该明确规范,使其循之有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小事情和小问题上,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五)因势利导,持之以恒

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几个阶段,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说服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老师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能轻率地认定为屡教不改,这样会使得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要保持满腔热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才能给学生以不断进步的信心和力量。

学生是可塑的,特别是对于像小辉这种特殊学生更要“爱”字当先,“帮”字入手。思想上要爱,学习上要帮。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树立信心,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