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语
20803600000014

第14章 喜怒无常的小勇

调查对象:小勇,十二岁,男孩,小学五年级,独生子女。家庭状况:小勇的父母都是外地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一般。

主要表现:

小勇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据小勇的父母介绍小勇以前的表现很好,听老师的话,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但随父母由外地农村的小学转入新的学校后成绩逐步下滑,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而且特爱打架。小勇的学习习惯不好,常常在课堂上大叫,扰乱教学秩序。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常常屡教不改。同学有困难时,他很乐于帮忙,但喜怒无常的性格让人接受不了,有时同学一不小心说了不合他意的话,上去就是一拳。虽然他爱打抱不平,但是往往弄巧成拙,把好事做成坏事。同学们都有点怕他。

原因分析: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小勇的家庭条件一般,但小勇的父母却非常溺爱孩子,对小勇的要求几乎是百依百顺,小勇长大后越来越有了自己的主见,也就很难听从大人的管教,一旦小勇犯了错误表现得很不听话时,小勇的父母就会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打过骂过之后又觉得心疼后悔,总会想方设法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补偿,父母这种矛盾的情绪表现和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但小勇的个性却在父母的影响下变得喜怒无常了。

2.学校因素

小勇虽然是后转来的学生,但因为他乐于助人,能够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热心地施与援手,所以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因为他是从外地农村来的孩子就对他另眼相看。但相处久了,老师和同学都发现小勇做事情没有计划安排,常常是凭心情地随意而为。一旦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表现得相当的偏激,不能以理智来解决问题。也正因为这样,让很多原本和他相处得不错的同学都渐渐远离了他。在老师的印象中他也成了一名不好管教的学生。

(二)内因

小勇虽然并不是非常内向的孩子,但因为他从小在外地农村长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到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仍会有各方面的不适应,导致成绩开始下滑,他的内心中自然会有心理落差和自卑情绪,会觉得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而父母从小对他的溺爱让他无法正确对待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批评,更让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于小的挫折往往会有敏感、过激的反应,情绪极不稳定,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这样的情绪表现在别人眼中就是喜怒无常,难以让人理解。

辅导策略:

(一)打开心结,重建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原动力,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材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老师热情而平等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会让学生放松情绪产生一种亲切感,消除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自然、和谐。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帮助他解开一个个系在心底的“结扣”,从而恢复自信。老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潜能,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让他们可以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领会到自己以往行为上的不合理的因素,找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为能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人。

(二)和家长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家长是塑造孩子心灵的使者,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取向。小勇喜怒无常的个性养成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老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家长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多同孩子谈心、交流,多用正面事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样。

(三)教给学生应对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老师要在指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当问题发生时,可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的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上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及时地进行适当的释放,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焦虑。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同学或朋友倾诉;在生活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正确对待并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地完善自我,让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四)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感染学生

作为每天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教育者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对学生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就有可能损伤学生健康的心理。所以老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自己对生活和工作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感染、激励学生,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唤醒和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呵护和关爱他们心灵的同时,引导他们更为健康、自信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