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浊眼观影:浮华时代的众生心理相(上)
20856800000009

第9章 人不如旧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衣”,大概是指物质性的东西;“人”,大概是指感情。

怀旧是我们刻骨铭心的病。

之所以怀旧,是因为有冲突。

冲突可以是内心的,如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与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与现实的冲突。

“在现实中做不到的,就让梦去完成!”窦唯双眼紧闭、摇头晃脑地唱着。

弗洛伊德说:“梦,是童年潜意识愿望的歪曲的满足。”

梦,大都是黑白的、模糊的、片段的,如同我们对童年的记忆。

怀旧文化就像一场梦,是一种全面的、集体的退行。

怀旧是退回梦里,退回童年,穿起童年的衣服,唱起童年的歌,读起童年的书;怀旧是一种对时间的错觉,它通过对时间的混淆,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带给人安全和爱。

精神分析的精神是刨根问底,直到自己也答不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时才停止。

精神分析家是不会满足于“怀旧就是退回童年”这种答案的。

他们会问:“怀旧和退行都是在描述同一个现象,用退行来解释怀旧并没有增加什么实质内容,这相当于问你人为什么洗澡,你说因为他要用水冲一冲身子,并没有说明是什么动机支配人们去洗澡一样。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本能和人的道德之间的冲突。那么,为什么本能和道德之间有冲突?本能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弗洛伊德发明了两个术语来说明人的本能的状况。在《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第四章中,他谈道:“我们认为在心理中——不管在自我还是在本我中——好像存在着一种可转换的能量,这能量本身是中性的,它能被加在一个在性质上有区别的性冲动或破坏冲动上,增加它的整个精力贯注。”

本能一开始是一种中性的能量,由于贯注的对象不同,它能转变成两种性质不同的能量形式: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让人们去爱、去发展,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来源,性本能是生本能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表面上看,生本能和怀旧没什么关系,因为生本能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满足原则,但是,生本能时常会转变为攻击性。

这是因为,现实环境和超我有时候不容许生本能无限制地满足,因此生本能就积蓄了过多的能量,它需要转变成与之相反的能量形式来平衡精神结构,这就是攻击性。

从根本意义上看,生本能每向前走一步,就是向死亡走近一步。所以,生本能和死本能在最终目标上是相同的。

死本能是一种保持心理总能量稳定的本能,如弗洛伊德所说,生命有一种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又从有机物向无机物转换的倾向。

这后半部分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死本能的作用大于生本能的缘故。

死本能遵循的原则是涅槃原则,弗洛伊德也用强迫性重复原则来指称这一原则,指人有不断地、重复地回到生命起点的冲动。

产生怀旧心理是因为人的生本能无法得到满足,人感到极大的无意识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于是,生本能转化为其对立面——死本能,使得生本能积蓄的能量得以减少,而死本能遵循强迫性重复的原则,让人的心理结构的情感这一部分退行到了童年。

通过退行到童年的方式,生本能又得到一定的满足。

怀旧是一种认同模式,这种认同是让人能够确保退行成功运作的前提。

但是,如果我们的童年并不那么美好的话,就需要其他的防御机制来辅助退行的操作,这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屏蔽记忆,即只记住童年的美好片段,而把童年时自己面对成人世界感到的惶恐、焦虑、自卑等情感遗忘,这形成了精神分析学中常提到的“儿童失忆症”;另一种方式是幻想,即编造、夸大、粉饰童年的美好片段。

通过上述一系列转换和防御操作,人们就可以安全地怀旧,退回童年,并把“旧年时光”搞得如梦如幻,让自己如摇篮中的婴儿一样安静、甜谧地沉睡。

怀旧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如: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杜牧《金谷怀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这可能和中国文化的源头——儒家、道家有些关系,儒家讲究敬祖,道家主张复归婴儿,都是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