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关系黑洞
208925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

探索造成纷扰的依附关系

杨聪财(身心诊所院长)

很荣幸能为优秀的周慕姿心理师的新书——《关系黑洞》写序。

作者将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发扬光大的“依附理论”里的特别容易造成冲突的焦虑依附者与回避依附者,进行了案例说明,并精彩地剖析了不安全感如何影响他们以及你我的生活。

简单来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源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包含童年、成长经验等经历,都可能形成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否安全”的思考架构,也形成了我们的安全感。

著名人类发展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Erickson),曾经提到在孩子两岁前的发展阶段,是安全感养成的重要时期。两岁前的孩子相当脆弱,是必须由他人照顾的。此时,如果主要照顾者(如母亲)能够适时响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如果我有需要,这个人就会来照顾我,他不会遗弃我”,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基本信任感。他会比较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别人是爱我的,而我是值得被爱的。”

但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时常感觉自己的需求被忽略,主要照顾者的照顾也非持续而稳定的时候,孩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信任感就会比较低,也比较容易感觉到不安全。

所以,如何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依附者,以及如何面对不同依附形态的另一半,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有深刻的描述(例如,如果你是焦虑依附者的另一半:建立情绪界限,并说出感受)。

不安全感也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家庭成员互动。周慕姿心理师在书中用崭新的角度,在第二部分中提醒我们,周遭有不少父母竟会“不把小孩当小孩”“我不让孩子长大成人”。并且,点出这些缺乏安全感、讨爱的父母具有的七大征兆:想要的一定要得到、无法接受拒绝、我一定是对的、无法信任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情绪界限模糊。可怜的孩子们在经历过讨爱的父母摧残后,会留下五种伤痕:必须当好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无法做决定(负责任)、情绪界限模糊、模仿父母的样子对待亲密的他人。作者在剖析上述异状后,分别针对缺爱的父母以及受伤的孩子提出具体的改善之道。

在最后的第三部分中,作者提醒每一位读者,务必将最重要的自己修复好。因为生活在关系之中,许多人会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的态度,尤其当我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不相信自己足够好”时,我们就容易觉得不安,更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也就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所以,当面对别人的负面态度时,我们很可能受困于这个想法:“他会这么对我,是不是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怕的是,我们可能会误用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判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别人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就会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周慕姿心理师提醒大家: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取决于他们自己是怎样的人,而非你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会如此对待你,很可能不是因为你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习惯用糟糕、贬抑、不尊重他人的方式对待别人。作者也循循善诱,指导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护法”与“护法咒”,有步骤地摆脱焦虑,练习自我肯定以及练习安慰受到挫折的自己。

读好书,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常保平安、喜乐。诚挚而强烈地推荐阅读此书!

让所有彼此关心的关系,都能被温柔善待

刘轩(知名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最近,哈佛大学发表了长达八十年追踪研究的成果:一个人要有幸福、绽放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这个议题,心理学界做了很多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往往让人觉得有距离感,充满了艰涩的术语。其实,理论的出现,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解释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为什么我们反而会觉得无法理解呢?因为理论虽然是从实际案例的观察总结而得出的,但是它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少了实际应用的篇幅。所以,我们会觉得距离遥远,因为这些理论绕过了源头,也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领域。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周慕姿是一位擅长描写“关系”的心理学者与作家,她的文笔并不艰涩,而是十分流畅,她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因为她有多年从事咨询的经验,让这本书中的“关系”非常立体,有着“血肉”和“温度”,让她笔下的场景瞬间活了起来。那些被咨询者的语言就是珍珠,他们的故事就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即便我已经非常了解书中的理论,也看过不少学术论文,但阅读这本书,我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知。

打开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某些场景、某些描述非常熟悉。很可能,你会觉得这些情况曾经发生在你或你朋友的身上。因为,这些都是鲜活、真实的案例,发生在你我周遭。

比如,书中有一小章节提到,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碰上“总是讲道理的另一半”。这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自己就是那个“总是讲道理的另一半”。我喜欢阅读,也持续地学习,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往往都能够很快地对应之前读过的理论或文章,然后心中就会自动跳出几种解决方法。

但这样的方法在面对“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遭遇到挫败。我年轻时,每当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找我分享时,我这个“自动跳出解决方法”的机制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跑出来,开始建议他们:你要怎么做比较好啊,该怎么做会比较合适啊,可以参考什么文章啊,等等。

但我得到的总是家人与朋友的埋怨:“你是说我做得不好吗?”“你为什么不好好听我说?”“你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

一直到年纪稍长,我才懂得去压住自己“自动解决问题”的思考回路,学着用同理心体会对方的感受,或许他们需要的只是去倾听。只是我总觉得有点儿不安,想多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直到看到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这样的不安来自我没有好好划清情绪界限。我们爱对方,但我们不需要为对方所有的情绪负责。

划清情绪界限其实是爱对方的做法,因为我们要懂得好好善待自己。爱自己,才有办法去爱别人。

为什么关系会变成黑洞呢?我们彼此有爱,才能够建立关系,但我们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爱”,才导致彼此的关系变成一个相互折磨的黑洞。并不是我们彼此不适合,而是我们找不到好的方法,一起去好好培养这段关系。

就如同书中所说的,所有的相爱,其实都源于一场奇迹。而所有的关系都是这个奇迹的延伸,非常难能可贵。

但愿所有彼此关心的关系,都能被温柔善待。

爱里的不安,会伤人

赖芳玉(律师)

阅读完这本书,思绪就轻易地把我带往某年九月底的一个记忆里,那是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

蜿蜒在阿尔卑斯山雪景中的小火车,一身的红“挥洒”在一地的白上,印出的不是脚印,而是一抹涂了胭脂的微笑。我急忙用手机“扫描”着这一刻的惊艳,终于明白什么是冷艳。

我想把照片传给亲友,分享此时的感动。传给父亲吗?他会懂我这一刻的触动吗?总觉得父亲向来不懂我。但我的兴奋终究挡不住分享的心情,犹豫不过是一秒的时间,还是传给了父亲:“爸,我到瑞士了,这儿的雪景超美,下次你和妈一起来吧。”然后丢了一个开心的表情。

晚上回到饭店,我低头查看手机,发现父亲已读过,并回了赞的表情。我莞尔一笑,他终于不唠叨了,而是简洁、有力地回应了。

隔天,我发现父亲用通信软件来了几通电话,我赶紧回电话。“没事,我想你怎么没有再传照片,我要给你妈看啊……”父亲带着笑说。我心里暗叹,嘴上回应:“刚回饭店,我等会儿就传几张今天的照片。”父亲听我应允后匆匆挂上电话,他大概害怕我生气吧。这一点父亲最懂我,他知道我最烦唠叨。而我也知道父亲借口看照片,无非是为了伪装他的不安吧。他总是担心家人的安危,无论孩子多大了,他都不曾稍微心安过一刻。

因为父亲的不安,他巴不得把家人都紧紧锁在他的身边。晚上,他因担心还没回家的兄长而无法入眠,然后不断地打电话询问状况,即便兄长已经半百好几。

我理解父亲深爱孩子的心,但至今都不适应父亲的不安。

因为父亲的不安,他难以自控地限制孩子的去向。我甚至忆起已经成年的兄长曾因不满父亲的干预,把准备带出门的包包摔在地上,但转身不是离开,而是走回房间。兄长虽然愤怒,但还是顺从了父亲的不安,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关系里只有爱,是不够的。爱不会是所有问题的唯一答案。

日本曾在网络上做问卷调查——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这份问卷是从子女的角度调查的,三天内就有七百七十七名参与者表达了心声。就“对父母不满或觉得父母给自己压力吗”这个问题,其中高达65%的人持肯定态度,而不满或有压力的原因,占最高比例的就是“父母过度干涉”。

父母明明深爱孩子,但为何大部分孩子感觉到的却是压迫?慕姿的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这些父母因为缺乏安全感,无法让小孩好好当小孩,或是无法接受小孩已经成为大人的事实,企图继续把对方当小孩、继续控制对方。我将他们称为“讨爱的父母”。

因缺乏安全感而讨爱的父母有七个征兆:想要的一定要得到、无法接受拒绝、我一定是对的、无法信任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情绪界限模糊。

在慕姿的分析中,我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父亲的情况。

这样讨爱的父母,对生活有很强大的不安与焦虑,时常会担心未来发生无法控制的事情,所以很擅长“未雨绸缪”,但有时候更可能是“过度焦虑”。这种因缺乏安全感而造成的自我怀疑与焦虑,会让他们将这种情绪蔓延到孩子身上,他们也下意识地怀疑孩子的判断能力,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些父母可能会很在乎别人或社会的眼光。他们坚信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对的,生怕自己与他人的决定不同。他们无法接受太过冒险的选项,也很难尊重、相信孩子的判断。

父亲的不安,我很早就明白。年幼的我用叛逆表达,也就是尽早逃离家乡,去做自己。即便牵挂的电话如影随形,但我还可以应付。我爱着父亲,更相信父亲爱着我,不过这样的爱,用这样一点儿叛逆、一些距离、一点儿迂回的方法,刚刚好。

在确信“刚刚好”这三个字前,我也曾带着罪恶感的不安。

我一直努力,是因为爸妈让我觉得,这是让大家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没有人得到幸福。

慕姿在书上引用某个真实的个案的告白,也道出了我这个做女儿的心情。无论是来自父母的不安还是孩子的不安,都不会让人有幸福的关系。

如今,我也为人母了,也在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安,我也随时觉察不安正在“运作”什么,有意识地阻止因自己的不安而欲控制孩子的决定,但也让孩子明了父母的不安所带来的情绪困扰。面对不安,我如同慕姿在书上所说的,我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己也会喜欢的人”,而不是任由因爱的不安把孩子拉进关系里的黑洞,再眼睁睁地看他狼狈地逃离。

这真是一本好书,竟然可以轻易唤起自己很多事,那些关于不安、关于爱、关于控制、关于情绪困境的事。无论处在哪种关系里,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位置,并透过慕姿在书中提供的“心法”,寻找关系里纠结的线头。我衷心地感谢慕姿写了这本书,它会帮助更多的人,也诚心推荐朋友们阅读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