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深处的漫步
20944300000013

第13章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句流传千年、人们耳熟能详、具有颠覆性的名言,它究竟来自那里,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句具有反传统神学思想的名言,其实是来自一位“智者”之思。他就是普罗泰戈拉。

苏格拉底是划时代的人物,开启了哲学的一代风气。第一,从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哲学的舞台,从海外移到了本土,因为苏格拉底是雅典人,之后,雅典成了希腊哲学的中心。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进入了一个古希腊的雅典时代。第二,哲学的中心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如果说以前的哲学关注的中心是对自然的探索的话,那么,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转变为对人的探索。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在谈苏格拉底哲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古希腊哲学运动的智者学派(古希腊称智者为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智者,在古希腊就是专指传授知识,以此收取报酬的人。以前传授知识不收取报酬,但智者是要收钱的。在古希腊,智者相当于工匠,智者主要教实用性知识、论辩术、经济学等。在智者当中,最著名的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等人。

普罗泰戈拉约生于公元前490到公元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七十岁。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挚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死亡。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一道哲学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他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但是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这也是他被逐出雅典的原因。

按照他的观点,真理就成了一种价值判断而非客观判断。他把人作为中心,关于世界存在的真理、世界的规律,不是以客观的东西为标准,而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这样就把认识完全归结为对人有利的价值判断,价值就是有用性,有用性因人而异。他的思想给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以极大的启迪,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开始以人为中心。

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更大的影响属于后代,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特别是近代西方,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反对封建主义的一面旗帜,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上写着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封建神学。西欧中世纪的神学主义,神是衡量万物的尺度,符合神意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神意的就是错误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是神,考虑问题要以人为尺度进行,以人为尺度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则,表现了反传统神学的革命性激进性倾向。二是相对主义。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相对主义兴起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相对主义的传统始于近代,流行于现代,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主义。西方传统哲学有一个真理,有一个标准,这是绝对的,万物的本体是绝对的,道德上是有善恶的。西方传统哲学文化是以绝对主义为前提的,而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反对绝对主义,提倡相对主义。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就没了绝对的标准,这就是相对主义,相对是什么?相对就是以人为中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相对主义也是秉承了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同样具有相对主义特征。他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德行可教”,并力图证明德性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它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需经过苦心修炼才能获得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