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南康笔记
20944900000001

第1章 序:行吟在赣南大地上的歌者

明飞龙

文瑞先生嘱咐我为他即将出版的《南康笔记》作序,我怕不能胜任而想推辞,但他说出了叫我写序的理由:一来我是地道的南康人,对南康的风土、风俗、风情有切身的感受;二来我们为惺惺相惜的文友,当年为文学青年的我今天走上了文学研究道路,对他以及他的文章有着真切的认识。由此,我不便推辞,也不能推辞,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情怀。

与文瑞先生相识,正是他在南康行走的岁月。那时他的身份是赣州市商业银行的一位中层领导,来到其单位扶贫点(南康市麻双乡坝子村)负责扶贫工作,当时我在麻双中学任教。还记得2003年那个夏日的傍晚,文瑞先生在麻双乡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学校找我的情景。因为彼此熟悉的名字,因为彼此在《赣南日报》上频繁出现的文字,我们好像是多年的朋友似的倾心长谈。在我那简陋的宿舍中,一杯清茶,一盏孤灯,四周是乡村的静谧,室内是人生的情怀。那时大学毕业的我分配至这所乡村中学工作已经有两三年了,虽然在学校工作也深受领导器重和学生喜爱,但因为文学之故,在乡村世界很难找到精神的知音,也就不免寂寥与孤独。文瑞先生的到访无疑给我寂寥与孤独的生活中带来一缕亮色。我们就文学与人生的故事,讲述着、分享着,就像是经常见面的朋友。我还对他谈起自己的打算,说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为创造更好的环境。文瑞先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这种鼓舞一直伴随着我在艰苦岁月里的努力和坚持。那次长谈之后,我们便会不时见面,他也在工作之余便在附近乡镇进行文化考察,一篇篇有关南康的文化随笔也便频频见诸报端,这些随笔是《南康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见证了《南康笔记》中部分内容的诞生,从这些文字诞生的过程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温度与厚度。

随后,他为了文学,为自己的文学情怀,更为赣南的文学事业,他毅然从“银窝”样的银行调入“米窝”样的报社,主持文学副刊,创办《散文视界》,提携文学新人,为赣南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在这几年里,赣南文学界在文瑞先生的努力下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各类文学笔会的召开、散文集的出版、赣南作家的推介、作家作品的获奖都格外引人注目,并受到国内著名散文家和评论家的关注。其间,文瑞先生不断向我约稿,并叮嘱我不能因为生活而泯灭了那份美好的生命情怀,一定不能放下手中的笔。由此,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并让它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重要的财富。后来,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因第一志愿考的是全国著名高校,竞争异常激烈,最后选择了调剂。在调剂过程中,那些文学作品起了决定作用,最后我被一重点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因此,我现在经常把我的故事告诉我那些学中文的学生:文学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时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我离开家乡赴昆明攻读硕士学位之后,文瑞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在赣南文坛竖立起一面旗帜,我也在他乡不断看到他的精彩篇章,比如《风雨客家围屋》,比如《秦淮河上寻桨声》,比如《井冈情思》,等等。《散文视界》也定期来到远在昆明的我身边。我由衷地感谢文瑞先生。

文瑞先生在行走,他行走于赣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行走于山水与文化、历史与沧桑之间。那些行走凝聚成有形的文字,就是他一部部充满文化韵味与人生情怀的文集,比如《家园厚土》,比如《山水赣州》,比如《客家故园》,比如《秦淮河上寻桨声》,比如《赣州古城地名史话》,等等。这些文字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赣南各类媒体之中,成为了概括赣南文化的流行性表达。由此,这些有形的文字又演绎成无形的文化力量,进一步参与现代赣州形象的文化建构,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当我离开昆明前往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由于报社改制等诸种原因,文瑞先生离开赣州前往南昌一大型企业担任职业经理人,从事企业文化工作;当我博士毕业回到赣州母校工作,文瑞先生又前往广东河源的一所高校,从事文化研究工作。行走,是文瑞先生的生命状态,也是他不断追求完美境界的外在表现。而不管走到哪里,赣南大地都是其永恒的关怀。在不断的行走中,他不断地与脚下的土地对话,不断地穿越岁月的风尘,追寻其背后的文化秘密,打捞并呈现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事。在他的不断打捞和呈现中,赣南的文化地理也就在世人面前不断打开,给我们这方土地、这座城市带来故事与魅力。

《南康笔记》就是文瑞先生在赣南大地行走,打开赣南文化地理秘密,给我们带来故事与魅力的著作之一。全书从方志说起,对南康地理位置与南康十九个乡镇的地名及其背后的文化韵味进行追根溯源,并在大量的史料钩沉中呈现出“南康八景”的面貌,对南康历史民风之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考究,在民风的考究中思考现代南康社会风尚形成的历史渊源,并在对南康人口的变化考察中,由点及面,讨论明代的土客之争。在史料考据与文化考察中,把王阳明、苏东坡、阳孝本等与南康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融入其中;在方志阅读、实地考察与文化追寻中,文瑞对大坪南良大族邓氏、坪市谭邦古城、唐江卢屋村、隆木邹家地等具有代表性的南康村庄,或进行历史还原或进行现实呈现,或是精细描绘或是文化吟叹。此外,他还广泛搜罗材料,把现代南康著名乡贤谢启昆、卢元伟、陈赞贤、郭大力等人的相关事迹或故事呈现在读者眼中。文瑞先生从方志入手,用学者的严谨和作家的诗意,把南康的灵性山水、悠久文化、大邦风范展现出来,史料扎实而文笔灵动,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审美性。同时,文瑞先生通过史料考察、诗意描绘、文化吟唱的方式来结构《南康笔记》,在体例上也别具一格,对相关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南康笔记》涉及南康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人口、地名、教育、神祇信仰、风土民俗、乡贤名士、农贸工商等多方面、全面地反映了南康的历史与现状,呈现了她的文化与文明。可以说,这是一部帮助我们认识南康、研究南康、宣传南康而又充满趣味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读本。

毫无疑问,文瑞先生是一位行吟在赣南大地上的歌者,在行走中,他用笔记下了一叠叠的“笔记”,用心吟唱出一曲曲“歌谣”。在他的“笔记”里,有家园、故土、文化、历史;在他的“歌谣”中,有惊喜、快乐、感伤、忧患。阅读《南康笔记》我可以看到这些,同时,看到的还有他那略显疲惫、沧桑而又坚定执着的身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文瑞先生的行走中,将会有更多的“笔记”以精彩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是为序。

明飞龙

2015年元月24日于赣南师范学院

注: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