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慷慨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800000013

第13章 春游峄山循序渐进(1)

却说孟轲将自己的人才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招生原则和方法公诸于世之后,天下青年纷纷慕名而来,先后于子思书院就读者达数百人之多,其中造诣很深,当时名扬天下,后世被封谥、祀于孟庙者十八人,他们是:

1.乐正克,复姓乐正,名克,鲁人,曾为鲁臣,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封利国侯。

2.万章,齐人,博学好问,封博兴伯。

3.公孙丑,齐人,勇武好学,直爽磊落,封寿光伯。

4.陈臻,齐人,性格内向,颇有心计,封蓬莱伯。

5.公都子,能言善辩,长于哲学,封平阴伯。

6.陈代,温文尔雅,长于伦理之学,封沂水伯

7.屋庐子,曾着书言老子之法,封奉符伯。

8.高子,一称高齐,曾向孟轲学诗,受道未明而去,学于他术,封泗水伯。

9.孟仲子,孟轲从弟,一说其子。亦游学于鲁,后又学于孟轲,为人豪爽耿直,封新泰伯。

10.充虞,出自周官克人之后,以官命氏,封昌乐伯。

11.徐辟,为徐偃王之后,以助人为乐,封仙源伯。

12.彭更,敏而好学,好标新立异,常失之偏颇,封雷泽伯。

13.成丘蒙,出自鲁大夫食邑成丘,为齐之隐士,封须城伯。

14.桃应,常深思而远虑,富有钻研精神,封胶水伯。

15.季孙子,鲁季孙氏之后,倔而拗,封丰阳伯。

16.子叔疑,为鲁叔孙氏之后,桀骜不驯,封承阳伯。

17.浩生不害,齐人,兼治儒墨之道,执弟子问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封东阳伯。

18.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曾学于孟子,闻道未达而去,封莱阳伯。

除此以外,还有陈良,滕更等一大批人,均系孟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像那陈良,生于楚,北游中国,虽无封谥,然有豪杰过人之才,同学中未有能出其右者。

路总是坎坷泥泞,山总是崎岖峻险,江河总是波浪翻滚,天空总是风雨雷霆,人生和社会,总是充满着苦辣酸成,孟轲的子思书院,虽说英才云集,令有识之士垂涎,然而,这里绝非是一匹平滑的锦缎,美丽而闪光;绝非是一泓清池,波澜不惊;绝非是秀丽的园林,花香鸟语,而是一条东去的长河,有激流,有漩涡,有险滩,有污泥和浊水。这里的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虽说他们都是为谋求学习而来,但不是提炼的纯净的元素,而是埋于地下的矿藏,无不混有杂质,很少有四年前孟轲游学于鲁那样的单纯与专一。特别是那些出身于豪门贵族的纨绔子弟,俱都染有不良习气,且自命不凡,自负自傲,目中无人,每每骄奢淫逸,放荡无度。子思书院诞生不到半年,迟到旷课者有之,游山玩水者有之,不辞而别者有之,横行不法者有之,打架斗殴者有之,偷鸡摸狗者有之,聚徒赌博者有之,嫖妓宿娼者有之,总之,社会上所有的一切,这里几乎是应有尽有了,就差尚无杀人放火者。面对这芜杂的现实,怎么办呢?言传身带,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贤古圣的金玉之言,英雄豪杰的光辉榜样,等等,凡能用的办法,孟轲都用过了,样样有效,但效果却并不显着,不持久,不巩固。对此,孟轲并不灰心丧气,他经常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慈母三迁其居,断机喻学,妙趣横生的四基山狩猎,等等,一个人欲望发生质的转变,外界环境、客观条件,固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认识的根本转变,犹如一辆指南车,它之所以会永指南方,是因为它的腹部装有不同于一般车辆的机关。为了改变弟子们的心灵,孟轲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思索之后,决定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带学生游峄山,让雄奇的大自然陶冶弟子们的情操,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开阔大家的心胸,以便能够主动地自强、自律、自立。二是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的每一个侧面,激起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而以天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

孟轲做事,素来是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在经过充分的动员、酝酿和必要的准备之后,仲春一日,师生一行数十人便像踏青的熏风似的吹向了峄山。

峄山,孟轲并不陌生,他曾先后来游过多次,但今日登山跟以往不同。欲以这峄山为课堂,用山上的奇石、岩洞、佳景作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出发之前,就已经向弟子们讲述了关于峄山来历的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却没有人类。女娲感到世间荒凉寂寞,她自己也生活得十分孤独,于是不畏艰辛和劳苦地抟黄土而造人。女娲创造了人类,又替他们建立了婚姻制度之后,许多年来,天下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不料有一年,半边天空坍塌下来,天上露出了许多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在这场大变动中,山林燃烧起了熊熊烈火洪水喷涌,波澜滔天,大地变成了海洋,人或为鱼鳖,幸存者则往往为鸷禽猛兽所食。女娲目睹人类遭此惨烈的灭顶之灾,心痛得肝肠寸断,便又辛辛苦苦地来修补残破的天地。这是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可是慈爱的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人类的幸福,一点也不怕艰难和辛劳,勇敢地独自挑起了这副重担。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彩石,架起火来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用它来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填补好。她怕补好的苍天再坍塌,便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了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于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的支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可是,女娲拣的石头太多,留下乱右滚滚,危及人间。玉皇大帝闻讯后,派了六位神仙,将这些多余的石头移置一处,堆积成一座山这便是峄山。

醉翁之意不在酒,孟轲讲完了故事之后,让弟子们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女娲造人补天这两件事,说明什么问题?问题很简单,老师的话音刚落,弟子们便脱口而出道;“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她以天下为己任。”

回答得很准确。培养学生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是孟老师正在组织和将要组织的活动的主要目的,一个青年,只要有了这种博大胸怀,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泰山的特点是巍峨高大,峄山则是小巧别致,风光秀美,玲珑的奇石,深邃的岩洞,构成了峄山独特的风格,天下无匹。正因为它是积石而成,所以便孑然一身,突兀于天地之间,无牵连的兄弟姐妹,无绵延的子孙后裔。经过半天的跋涉,孟轲师徒绕至峄山前怀,抬头望去,它像一个昂然挺立的巨人,脚踏平川,仰面朝天,口吻日月,一身葱茏。师生们由峄阳攀登,遍山奇石异洞犹若漫天星斗,晶莹闪烁,顽皮逗趣,神韵无穷。一石一洞,一胜一景,无不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一则妙趣横生的故事。子孙石赐人多子多福,将军石敌邪祟、卫贤良。桃花洞内落英缤纷,一个花瓣一处石洞,庇护着青年男女们的纯真情爱;盘龙洞中洗耳泉,以此泉沐浴,人则耳聪眼明。

孟轲带弟子们在钟石下逗留多时,指点学生观其雄姿,诱导学生思其深义:它高悬于盘龙洞上,仿佛正在摇身轰鸣,振聋发聩,唤起人们的觉醒。什么是人世间唤起人们觉醒的洪钟呢?只有知识和学问,而掌握知识和学问的人,便是敲钟者。

雪花石遍体白皑皑,如冰似玉,不染一点杂质。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修养自己,求仁,求义,向善,纯洁无瑕。石尚且能够凝脂丽质,霜掩雪埋一般,万灵之长的人类,为什么竟不能够呢?

甘泉洞内淌甘泉,躬身掬水入口,如糖似蜜,清凉透骨。伏下身去尽情地喝个够吧,解渴消暑,滋润心肺。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这更为宝贵的甘泉,这便是书籍和知识,也让我们伏下身去尽情地喝吧,它会给你勃勃生机和所向无敌的力量。

金龟钻天石像一只蹒跚钻上青天的金龟,它放眼望去,天地竟是如此之辽阔,无边无垠,迷迷茫茫,它真后悔当年在水底夸下的海口。人之读书,犹如金龟钻天,钻得愈高,视野愈广,心胸愈宽,反之,不登高山,则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则不知地之厚也。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但他们却每每自暴自弃,这种人其实愚蠢得远不如一只钻天的金龟。

“何谓自暴自弃?”公孙丑问道。

孟老师解释说:“自暴者,不能与之谈出有价值的言论;自弃者,不能与之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破坏礼义,谓之自暴;自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谓之自弃。仁系人类最安适之住宅,义乃人类最正确之道路。舍弃最安适之住宅不居,最正确之道路不走,岂不比龟鳖之辈更蠢吗?这是多么可悲之举呀!”

守仓石昂然持戟,勇武赳赳,民以食为天,它守卫住仓内的稻粱黍稷,严防抢劫和偷盗。为了守护好这粮仓,它不避严寒酷暑,不畏雨雪风霜,精神实在可嘉,值得敬佩。但孟轲认为,守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守护住每个人自身的善性,不丧失其“仁义礼智”四德。天下俱为仁人君子,仓禀何需护守!

大通岩是高悬的宽阔石壁,相传这是孔子讲学的南杏坛,孔子曾在这里讲诵弦歌,传授礼乐诗书。孟轲将弟子们集于岩下,自己登上了石壁,效法着当年孔子杏坛讲学那样,给弟子们讲起了仁义之说,修养之学。

人们有句口头禅,叫做“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不单单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天下和整个人类的命运。修养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反身以诚。假使有一个人,他爱别人,可是别人并不亲近他,那他就要反身自问:“他为何对我如此冷漠,大约是我的仁爱还不够吧?”他欲管理别人,结果没有管理好,那他就要反身自问,“是否是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呢?”他有礼貌地对待别人,但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他就要反身自问:“大约自己的恭敬还不够吧?”——任何行为,如果未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自身的确是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于你。《诗》云:“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仁人君子。孟轲说,不仁者难道可与之议事吗?他们见别处有了灾难,或无动于衷,或趁火打劫,或投井下石;他们把足以导致亡国败家的荒淫暴虐当作乐事来追求。倘可与不仁者议事,何以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情呢?从前有个孺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泥脚。”孔子听了这个孩子的歌很受启发,他对弟子说:“你们听着,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泥脚,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人侮之;家必先有自取毁灭的因素,而后人毁之;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而后人伐之。《尚书·太甲》篇说:“天作的罪孽,犹可逃避,自作的罪孽,则难以逃脱。”

修养的光辉榜样是古之圣君贤哲。孟轲要求学生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舜是人,我也是人,但舜是天下人学习的典范,名声传于后世,而我却仍不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难道不是值得忧愁的事吗?忧愁又怎么办呢?努力向舜学习就是了。

古之贤君圣哲,他们的作为虽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仁,他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因而都以天下为己任。例如,禹、稷处于政治清明时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称赞他们。颜回处于政治昏乱时代,居陋巷,箪食瓢饮,一般人都受不了那样苦难生活,颜回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轲说:“禹、稷和颜回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所行都是仁道。禹思天下有遭洪水淹没者,好似自己使他们淹没了一般;稷思天下有饥饿者,好像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倘禹、稷和颜回互换其位,颜回亦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稷亦会自得其乐,因其所行之道一也。”

前边是龟豚奇遇石,孟轲将滕更与季孙子叫到身边,命他二人分析这奇石的意趣、神韵和寓意,先各自领会,然后二人讨论,将讨论得出的统一意见讲给同学们听。孟门弟子不愧是天下英才,心窍个个较常人为多,两个人经过一番深思与低语,迅速拿出了满意的答案:龟居东海,豚住河边,鸿雁为它们传书,两个方得以相遇在峄山。素不相识的一对,一旦相逢,拥抱接吻,情绵意牵,相见恨晚。它在昭示人们,彼此相处,不可无情,不可无义。

同学们听了,欢呼雀跃起来,都为滕更和季孙子的出色回答高兴,而他们自身却面红耳赤,羞愧得低垂了头,显出无地自容的样子。原来十天前他们发生过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虽被孟老师制止了,并加以教诲,使其各自认错,但彼此间仍耿耿于怀。

是呀,龟豚乃兽中之蠢者,尚且如此知情重义,更何况是人呢?……

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几乎人人见过桥,走过桥,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而峄山之阳的片石桥,却别有一番景致,乃至天下独一无二。万丈峡谷之上,悬崖峭壁之间,一片石板凌空其上,故称片石桥。桥上烟笼雾罩,桥下云滚浪翻,阴森森,寒气逼人,人在桥上走,好似鱼在水中游。孟轲要弟子们学习桥的精神,任千人踏,万人踩,横越于激流和深沟险壑之上,让人们踏着到达理想的彼岸。

梯子的特点有二,一是陡,二是分磴分级,天梯除此则又突出了一个“高”字,不高何以能够攀上青天呢?峄山天梯九十九,非勇者则难以攀登而上。其实,求知、治学乃至整个人生,何尝不是在攀山,在登梯呢?怯懦之徒,懒惰之辈,只能望而兴叹,或半途而废,只有不畏劳苦,不惧崎岖和险峻的勇敢攀登者,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峰。孟轲带领弟子们登天梯,触景生情,便对弟子们进行这人生哲理的教育。

在孟轲的心目中,知识和学问几乎是万能的,因而,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者,便无往而不胜。此番登山,孟轲就曾把它比作东方砥柱石,天欲坠,赖以柱其间;比作天表石和插天石,壁立万仞,直插九天,镇邪压祟,鬼蜮生畏;比作裂天刃,无坚不摧,直刺青天,将蓝天削作两半……

峄山上有许多以“神仙”命名的奇石异洞和巨峰,如仙桃石、仙境幻峰、隐仙洞、聚仙桥、五老棚、玉皇洞、飞升台、甘露池、老君洞、静灵台、仙人棋迹、丹丸蜂等,孟轲均带弟子一游,并讲述它的来历和有关的奇妙故事。神仙的生活也许是美好的,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邪恶炎凉,无压榨盘剥,无尔虞我诈,无征战屠杀…他们饥有仙桃可食,渴有甘露可饮,寒有霓裳可衣,闷有玉箫可闻,广袖可观,行有鹤凤可御。众弟子群星拱月般地将孟老师围于聚仙桥中央,听他讲那神仙的生活,神仙的故事,听着听着,仿佛自己也都变成了神仙。然而这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聚会而难能成仙,还得回到冷酷的现实中来。孟轲自己不欲成仙,也不愿他的学生们成仙,他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改造悲苦的现实,措施是施行仁政,力量便是眼前这群弟子。他们匆匆步下聚仙桥,奔向祖龙洞。

游峄山者欲攀上峰顶,必先穿过这祖龙洞,这是上山的惟一通道。洞很窄很扁,经过者必须贴地爬行,不仅如此,全身着地以后还要屏息凝气,挤三挤,靠三靠,晃三晃,摇三摇,纵三纵,跃三跃,需肯屈尊匍匐,甘历万险者,方能从这巨石狭窄的夹缝中穿过。不过,一旦超脱了这巨石的钳制,便顿感乾坤朗朗,心胸荡荡,可一鼓作气地直上青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