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2162900000002

第2章 原始社会文化(1)

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化石的研究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转化而来的,这一转化,是类人猿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类适应自然,并通过自然选择,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到距今约10000年前,人类已在欧、亚、非、美洲和澳洲有了较为广泛的分布。

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是造就人类不同的身体外在特征的主要因素,外在特征的不同,使人类出现了种族的差异。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迁徙和杂居,当农业革命到来时,人们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渐形成。在共同的地域中,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促成了人们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共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构成了民族。

低下的生产力、低下的智力、单一的生活方式,使原始人类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原始宗教。原始艺术虽是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但它深深打上了原始宗教的烙印。

传递信息,传播经验,交流思想,保存记忆,克服相互交流的时空限制,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语言文字的产生,就是这一需要的结果。语言文字的产生提高了人类智力水平和思维意识,促使人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并相互交流和传播,原始科技在此基础上萌芽。

原始人类初始的社会构成是分散、孤立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粗陋的具有自发性的“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了旧石器时代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初始的文化轨迹,而且为后继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了自觉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较为精细的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农业革命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摆脱野蛮时代,创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人类由此真正开始了文明历史的演进过程。

一人种与民族

人类从动物界中演化而来,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早期人类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息繁衍。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促进了猿的本能意识向人的本能意识的转变。有意识地制造工具,使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

距今10000年左右,人类在非洲、欧亚大陆、澳洲以及南北美洲广泛分布。在不同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早期人类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蒙古利亚种人、欧罗巴种人、尼格罗种人、布希曼种人、俾格米种人、澳大利亚种人。随着人类的迁徙和农业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种族分布平衡,建立了蒙古利亚种人、欧罗巴种人和尼格罗种人的优势。

同一种族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语言、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及心理特征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发展壮大,封闭的民族长期保存着原始状态,弱小民族常常被吞并和同化,而强悍落后的征服民族往往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所融合。

人类与种族的起源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出自同一祖先。”人类的祖先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的体质构造与人类最接近,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古猿转变为人是对自然的适应,适应环境而生存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劳动和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猿到人的过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攀树的猿群”是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中的人”则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已知最早的化石有埃及尤法姆的原上猿、埃及猿,还有最早发现于法国的森林古猿,后来在欧、亚、非各地均发现了森林古猿。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猿是腊玛古猿。它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西瓦尼克山和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此外,中国云南禄丰及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后,正在形成中的人经过了最早的人属、直立人、智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最早的人属是指直立人之前的人类,这一时期的化石有德国的海得堡人、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人、捷克的普雷西勒人。此外,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也有发现。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化石分布在欧、亚、非三洲,目前已发现七十多处。有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英国斯旺斯孔布人等。晚期智人化石不仅分布在欧、亚、非三洲,而且在美洲和澳洲也有发现。主要化石资料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澳莫人、中国的北京人等。

从古猿向现代人类转变过程中,攀树的猿群生存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古猿都属林栖动物,四足爬行,“臂行’攀援树枝采摘果实,在林中筑巢,手足有了某种分工,身体成半直立状态,身体骨骼和内脏器官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为古猿到地上生活并直立行走打下了基础。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由于东非、南亚一带气候和地形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为寻觅食物,古猿在地上直立行走,从而开始了从猿向新人转变的阶段。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随着人手、发音器官和脑髓的进化,语言和意识出现,人类终于能够制造工具。

从考古资料看,攀树的古猿除最早在非洲发现外,稍后在欧洲和亚洲也有发现;“正在形成中的人”以腊玛古猿为特征的化石在亚非许多地区也有分布;‘完全形成的人”其化石除在欧、亚非三洲大量分布外,在澳洲蒙戈湖发现了两具人类骨骼化石,在美洲发现了圣地亚哥人化石,化石的分布证实了人类分布的广泛性。

大约在40000年前,人类向美洲迁移。当时蒙古利亚亚为追捕像猛5马那样的哺乳动物,跨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然后从阿拉斯加越过加拿大徙居到北美草原。当时处在冰河时代末期,白令海峡海面比今天低,古人极易通过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人类进入澳大利亚大约在50000年前,澳大利亚先民主要是来自东南亚的晚期智人,那时海平面较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连成一片,易于古人渡过海洋。

人类种族是指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区别的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人类不同种族的起源都来自已获得充分发展的同一祖先。在距今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采集、狩猎等技术不断提高,食用熟食、骨针制衣。穴居,生存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长。

伴随着人类在欧、亚、非、北美和澳洲生存活动范围的空前扩大,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和饮食结构条件下,早期人类的发展演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最终形成了不同肤色、发型、眼型、鼻型、血型。体型等外部形态上的差异,于是种族出现了。

人类学家把现代人类分成三大种系,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

人类的肤色、发型、面部特征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其原因还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如同同一种动物中有各种差异,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科、类一样,人类大家庭肯定言下同种族,其起源也有所不同。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猿人,但猿人也有不同的种类,其外特征也是不同的,他们分别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主存繁衍,很难有“交际”与融合的机会,更不可能混杂而居。在长久封闭的生存条件下,早期人类的进化历程会出现一定程度下同的发展演变,由此出现不同的种族征是可以理解蹬。前者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看作人种差别的根本原因,而后者把猿人的不同种、科类视为人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但两种观点都未否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造成人种差别的重要因素。

人类种族的分布与划分距今约10000年前,各种族在全球已有了一个大致分布,欧罗巴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尼格罗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那时候水源较为丰富)以南一带;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后来与他们情况不同,分布在非洲的其余地方;还有一部分俾格米人即小黑人生活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森林地带;而印度、东南亚其余的辽阔地带和澳大利亚则为澳大利亚种人所占据;分布在东亚、南亚和南北美洲的则是蒙古利亚种人。由于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农业的普及导致种族的变动,这种变动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利亚种人。欧罗巴种人和尼格罗种人,而不利于过渔猎采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澳大利亚种人与世隔绝,维持原状。农业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至今的蒙古利亚种人、欧罗巴种人和尼格罗种人的优势。

农业革命与东声叹道生“采集经济”;和“猝猎经济”中的自发生产方式不同,农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较为精致的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使人开始了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由过去的那种简单、被动的自然资源的索取者,逐渐转化为有头脑的、主动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者、生产者,并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农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与野蛮的最显著的历史分水岭,而且成为人类文化赖以迅速成长的巨大推动力。

最早的人种划分见于3000年前古埃及坟墓壁画,它以不同颜色将人类划分四种:将埃及人涂上赤色,将亚洲人涂上黄色,将南方尼格罗人涂上黑色,将西方人和北方人涂上白色。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五法》一书中,把人类种族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附表黄种人1.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遏罗人(泰国人)、其他亚细亚东都人2.蒙古人、鞑靼人、鲜卑人(西伯利亚人)、其他亚细亚北部中部人3.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其他欧洲的黄种人白种人1.含米特人、埃及人、利比亚人、哥士人(阿拉伯及埃及之南)2.闪米特人:亚西里亚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犹太及以色列人)、阿拉伯人3.亚细亚之部:印度人、伊朗人—米底亚人、波斯人4.欧罗巴之部:希腊人、罗马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凯尔特人(高卢人、白里敦人、苏格兰人)、条顿人(挪威人、瑞典人、德意志人、丁抹人、荷兰人、英人)、斯拉夫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其他黑种人非洲人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种族声明,全世界存在三种人:蒙古利亚人种即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美洲;欧罗巴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南非、西亚和印度;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即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及美洲。

人类各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很大差别,技术发展上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口数目上的多少,并不能相应地反映各种族天赋才能上的差异。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杂居,血缘关系的纽带被打破,共同的地域、语言和共同的心理素质逐渐形成,同时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形成、发展准备了条件。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共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们构成同一民族。同一种族的人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相同人种并不一定是相同民族,同一民族有时会包括不同种族的部分特征,民族多于种族。

民族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源异流”,即不同民族渊源于同一族属。如德意志、英吉利、奥地利。荷兰等民族主要源于日尔曼人与克尔特人;中国的藏、彝、拉祜、纳西等族,不同程度地源于远古的氐、羌族。另一种是“同流异源”,即同一民族源于或包含了若干不同的共同体。如美利坚民族,主要由欧、亚、非移民和当地土著居民形成。

据20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全球共有200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有7个,包括近20亿人口;10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近800个,这两类民族的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9%以上,其余千余个民族总共才4000多万人。

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关键取决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这,也最有可能厚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易于交流的生存环境下的民族,迫于生存和被淘汰的压力,很好地利用格互影响的机会求得发展;封闭状态下的民转,既没有外来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胁,不存在被淘汰的压力,长时间保持原来的状况而不危及其生存。

人类在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和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区的组成中,孕育了历史的伟大文明。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具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区拥有无边无际的草地,它从东方的中国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各文明中心间的交往提供了一条陆上通道,大草原便利了文明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欧亚大陆的历史基本上是在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游牧部族和农耕世界间,进行着和平有时是暴力的交往。游牧世界需要农耕世界的粮食、布和金属工具,农耕世界需要游牧世界的马匹和皮革。双方都需要通过和平互市来满足各自的需要。但游牧部族常常进行不断的侵掠和迁徙运动,进入富庶的农耕世界,农耕世界的统治者有时也要开拓边土得取游牧部族的土地。当游牧部族作为征服者进入农耕世界时,农耕世界却一次又一次把游牧部族、半游牧部族和趋于农耕地的部族吸收到自己的经济文化体系中。农耕世界在与游牧部族的长期矛盾运动中,显示出优越性和韧性,结果是游牧部族逐渐缩个,农耕世界不断扩大。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由于存在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与外界相互影响微乎其微。撒哈拉沙漠的天然屏障,使南部非洲很难像北非一样与欧洲和中东联系;印第安人在从亚洲东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后,一直处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遥远的海岛上,处在与大陆完全隔绝的状态,因而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长期的隔绝使南部非洲和南北美洲长期存在着食物采集集团,澳大利亚长期处于单一的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