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2164000000039

第39章 中美文化交流(2)

然而甲午战争前,在中国译书事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中国知识分子,而是来华传教士。19世纪,中国有九大翻译机构,它们是:墨海书馆、美华书馆、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格致汇编社、益智书会、广州博济医院、天津水师学堂和广学会。除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水师学堂外,其余均为教会机构,而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工作,实际上也是由西方传教士主持的。这其中,对晚清洋务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个人物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Wlliam A.P.Martin,韪音wei)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接着又人阿尔巴尔神学院攻读神学。1850年4月,他偕妻抵达香港,然后又转赴宁波,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学会了中国官话和宁波方言,读完了《四书》《五经》等中文典籍。1854年,他用中文写的宗教读物《天道溯源》出版,这本书流传很广,曾多次重版,还被译成了日文和朝鲜文。1858年,作为译员,丁韪良参与了《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的订立工作,其中关于保护基督教民的条款,是他和另一位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积极活动的结果。1862年后,丁韪良先后在上海、北京、开封等地办学、传教,1865年受聘担任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四年后,总理衙门又聘请他出任同文馆总教习。在总教习位置上,丁韪良连续工作了25年。1894年,他曾因健康原因回国,三年后再度来华,1898年被聘为刚刚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902年解聘。1916年12月17H,丁韪良病逝于北京。

在洋务派主持的翻译事业中,丁韪良被认为是贡献最大的一个。由他翻译和鉴定的有关自然科学、法律、政治、经济、教育和语言学方面的著作达几十种,其中,有关国际法的著作就有:

1.《万国公法》:丁韪良根据哈佛大学教授惠顾的《国际法原理》翻译而成。由京都崇实馆于1864年印行,为同文馆出版的第一部西学著作。

2.《公法便览》:由同文馆副教习汪凤藻等根据美国人吴尔玺的《国际法研究导论》译出,丁韪良鉴定。1877年由同文馆印行。

3.《公法会通》:据法文版著作《国际法汇编》译出,丁韪良主译,他人助译。1880年由同文馆印书局出版,共10卷。

4.《星轺指掌》(轺:yao,星轺:古代称皇帝的使者为“星使”,因称使者所乘的车子为“星轺”):原书为瑞士学者马尔顿撰写的《外交指南》。他人译出,丁韪良鉴定。1877年出版。王韬为该书作序。

5.《陆地战役选》:丁韪良译自国际法学会所编《陆战法手册》。1897年出版。

6.《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原为丁韪良的英文著作,由汪凤藻译成中文。1884年由同文馆印书局出版,1897年再版。

7.《公法千章》:译自赫尔的著作《国际法论文》。1902年由上海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李鸿章为此书作序。

8.《公法新编》:由丁韪良等据惠顿新版的《国际法原理》译出。1899年由同文馆印书局出版。共5卷。

9.《邦交提要》:该书为丁韪良应张之洞之请在湖北侍学院讲授国际法的笔记。1904年由上海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丁韪良等人的努力下,国际法成为继西方兵工技术和格致诸学之后广为传播的一门学科,曾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除了译书,丁韪良还应中国总理衙门之请,在游历了西方六国(美、法、德、瑞士、英、意)和日本之后,撰写了一本介绍西学的综合性著作《西学考略》。《西学考略》共两卷,卷上为“纪游”——“随路程而略述见闻”;卷下为“择体要而推论学术”,介绍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西学的源流。丁韪良说,他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倘能稍用西术于科场,增格致一门,于省会设格致书院,俾学者得门而人,则文质彬彬,益见隆盛矣。”《西学考略》的内容极为广泛,对西方各国的地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哲学、科技均有介绍,堪称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对近人了解西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林乐知:旁观者清

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是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他译书、著书、兴学、办报,在华活动达47年之久,不能不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林乐知(Young J.Allen)1836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时就加入了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州的一所大学,1859年底奉派来华,并于次年7月抵达上海。1864年3月,经人介绍,林乐知被聘为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这是他在中国第一次从事教育活动。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0年初,广方言馆移人江南制造局内,与翻译馆同处一楼。1871年,他又被聘为翻译馆译员,此后十年,他身兼教习、译员、编辑、传教士四职,上午教书,下午译书,晚上办报,礼拜日说教。

1881年,林乐知辞去广方言馆和翻译馆职务,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中西书院的宗旨是中学与西学并重。林乐知认为,中国此前的学校,不是偏重中学(如普通书院),就是偏重西学(如一些教会学校),这两者都不适应中国文明进步的需要。中西书院的西学课程,是林乐知亲自制定的;其中学课程,则由他的助手沈毓桂负责制定。与一般教会学校不同的是:学校所设课程中没有必修的宗教课。礼拜日有讲经课,学生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学校更不强迫学生当教徒。这种比较自由、宽松的气氛,对那些既想学西学、又不愿当教徒的买办、富商来说,当然就有较强的吸引力。

1912年,中西书院迁往苏州,并人东吴大学,上海昆山路原址后来成为东吴大学法学院。中西书院历时30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器重,至1894年,他已调用该校毕业的学生200多人,让他们到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工作。

1876年,林乐知出版了他的《中西关系略论》,首次就中国外交、内政问题系统发表意见。全书分四卷,卷一是全书的中心,首先节录一些大臣有关变通陈法、兴办洋务、破格选拔人才、妥善处理中外关系、向外国派遣使臣领事等问题的奏稿,然后是他本人的议论。卷二首论天道之学即基督教传教问题;末论鸦片之害。卷三论回教及西域问题。卷四为附录,有赫德的《局外旁观论》、威妥玛的《新议论略》等。

林氏在自己书中所说的一些意见,虽然片面性很大,但他对中国落后方面的批评,却是击中要害,而且相当尖锐。他批评的三个方面是:迷信、鸦片、科举。他批评迷信,在总体上拿科学与迷信相对比,认为科学兴则迷信灭,科学衰则迷信盛;关于鸦片,他不但一般地说明了鸦片对人体健康、对国家经济、对社会风气的破坏作用,而且还试图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阐释;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林乐知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一个“空”字,无病呻吟,不切实际,结果导致国家贫弱不强。

林氏书中的许多具体结论,不一定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无疑具有警觉作用。林乐知对迷信的驳斥,对科举的抨击,是后来中国启蒙思想家常说的话题。1892年,《中西关系略论》经林氏自己修订增补,曾由格致书室重印发行。

在林乐知所译编的书籍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中东战纪本末》。此书由蔡尔康笔述,于1896年4月出版。初编八卷,1897年增出续编四卷,1900年又出三编四卷,初编、续编、三编合计16卷。

《中东战纪本末》是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资料、评论汇编。中东,即指中国与日本。该书有两方面内容使读者震撼,一是有关战争过程资料的披露,二是对于中国落后方面的批评。林乐知的批评与建议题为《治安新策》,从八个方面批评了中国存在的积习,直言不讳,措辞激烈。他认为,八大弊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骄傲必人于愚蠢,愚蠢则流于怯懦(qienuo,胆小怕事),怯懦必工于欺诳(kuang,欺骗),暴虐(bao nue,残暴狠毒)则忘仁爱,贪私必昧于公廉,因循则难于振作,游堕又怎能忠敬!

林乐知在序言中表明了他译编《中东战纪本末》的意图,那就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变法。《中东战纪本末》问世以后,在中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于急切需要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内幕以及中外各界看法的士大夫,对于正在酝酿变法维新的中国社会,该书无异于雪中送炭。该书初版2000部很快就销售一空,因此广学会(传教士所办出版机构。初名同文书会,1887年成立于上海,1894年易名广学会)决定立即再版,再版数量比初版还多。《中东战纪本末》还曾受到李鸿章的好评,得到光绪皇帝师傅孙家鼐(nai)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