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列国纷争传
21714200000022

第22章 ----李四

吴国的一位小作坊老板李四,长期生活在吴国的宣城靠祖上流传下来制造宣纸的手艺为生。李四所在的宣城有很多老百姓都靠制造宣纸或者从事宣纸的销售原材供应等和宣纸有关的生意赚钱养家。宣城的纸张在整个东大陆甚至西方的兰国都是纸张中的上品。

宣城欧阳家的“冰玉坊”,杨家的“虎牌”,葛家的“葛氏”,他们三家生产的的宣纸和普通纸张都纸张中的上上品,被东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公认的纸张中的极品。当地一些有名的文人墨客,作诗撒墨都用他们三家的纸张,对于一些非常有名的文人墨客三家的家主们每年都会给他提供免费的纸张。他们下面的门面店就会打着这些名人的名字销售他们本家的纸张。

像李四家的这种小作坊生产的纸张是根本卖不上欧阳家、杨家、葛家三家纸张的价格。但是依靠着宣城的这块造纸的大招牌他家的纸张也要比其余地方的纸张贵出许多的。在吴国与华汉国还没有开始这么大规模的军事竞赛之前李四家的生意还是很好做,因为靠近华汉国比较近的缘故华汉国有很多商人都从李四家购买纸张然后去华汉国贩卖。从去年开始华汉国的商人们就不在到吴国购买纸张,这让李四失去了华汉国这片广大的市场。华汉国的泉州府也生产纸张但是泉州纸张的名气在东方的各个国家里面远没有宣城的纸张有名气,加上华汉国与吴国相邻华汉国之前大量的依赖从宣城购买纸张以满足国内百姓对纸张的需求。现在两国战事逼近已经很少有商人敢于冒险在去吴国贩卖纸张。

近两年的宣城陷入了经济上的泥潭,一方面因为华汉国与吴国即将开战大批的军官入驻宣城及宣城附近的村落,近期直接对宣城实行了军事管制。在铁一般的纪律下使宣城的经济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使贸易市场失去了它本该拥有的活力。原本热热闹闹的宣纸交易街现在也已经变得人影稀疏。

在华汉国的海军控制了东海,控制了吴国的长河码头之后吴国在海关这块的税收变受到极大的冲击,从吴国出发的船只十之八九被海盗抢掠。在这种现象下造成了海运萧条,走私泛滥王宇和田楷借助华汉国海军封锁长河码头的有利条件下故意压低吴国商品的价格,造成民怨沸腾,部分手工制造业的作坊和商贩们手中的产品滞销。吴国的高层忙于对华汉国的军事作战的准备忽略了这些不太起眼的日常民生问题。曾有部分官员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也向吴国的朝廷反应过这些日常民生,不过吴国的中央朝廷觉着眼前之事便是同华汉国的大战,只要这次作战取得全面的胜利华汉国海军封锁吴国长河码头的困境便可不攻自破。简单的把这件事和对华汉战争混为一谈。吴国上到高官下到百姓,都被对华战争蒙蔽了双眼,他们没有发现除了战争以外的危险正在靠近。

李四的作坊已经连续的辞退五位工匠了,李四家里生产的货物堆积如山。刚开始只是华汉国一国的生意比较难做现在因为战事将近其他国家的商贩也已经很少踏足宣城这块的土地了。李四心中盼望着战事能够早点结束,无论吴国的是胜是负,他已经厌倦了现在的日子了。原本吴国与华汉国的百姓们就同气连枝,他们生活方式相近习俗相同,同样都是汉民族的一员,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拼的你死我活。从吴国和华汉国高层的角度出发他们是世仇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在对方的国家里就有自己的亲戚,他们可能是生意上的伙伴,日常的知己好友。如果说现在的经济不景气对于吴国的老百姓来说很难熬的话,那对于刘轩布下的另外一个局就会让他们生不如死(多年之后刘轩曾数次对吴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减赋,兴建寺庙道观,史学家们评说刘轩是为了弥补当年的过错,也有经济学者分析说是为了更好的给长河地区营造一个宽松的贸易环境。)

李四望着大街上稀疏的人群,决定回家后便暂停所有的业务,实在是无法维持正常的手工作坊运转了。他也知道辞退工人对工人师傅来说很是不公平,原本这两年工人师傅们挣的钱就比以往少很多了甚至还有很多失业,现在战争临近人民的生活必须品粮食,盐巴,布匹等又一个劲的着涨价,很多无良的粮食商贩又在有意的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现在在宣城境内已经连续的发生了好几起暴乱,在官府的镇压下很快就平定了下来,根本没有官员们去关心暴乱背后的原因。官府们的眼睛现在只盯着对华汉的战事。

战争可能会给全人类带来一定的进步,但是受到战争荼毒最深的永远都是老百姓,他们身处乱世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和军队对抗。在当权者的眼里他们的利益幸福和战争的胜负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换种看法无论是谁当政他们也也不会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放弃他们的胜负,百姓们唯一的乞求便是管理者是位贤主是位在影响战争胜负的前提下能够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恰恰吴国与华汉国二位君主都是大有为之主,也是想成就一番霸业为百姓牟取幸福之主。只是一山岂能容二虎,他们二人之间总得有一人退出历史的舞台,给另外一个人腾出表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