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经常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呀?”也许他只是随便问问,但是,家长却要警惕孩子因此去与别的孩子进行攀比。这时,做家长的应该怎样回答呢?也许很多家长会如实回答,也许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不关你的事,别问”,“问别人的薪水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最聪明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家长的回答:“儿子,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们穷,也有很多人比我们富有。虽然我们家的生活水平比一般的家庭要好一些,但是爸爸妈妈,还有你都要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学习,那样我们就会迈向更富有的生活。”
这位家长很巧妙地给孩子打了一支“诱惑”的“预防针”,这样回答就告诉了孩子:比我们富有的人很多,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追上他们。这样,即使孩子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去和别人攀比,听了家长这样的回答,他也不会再去比了。
另外,这位家长的回答巧妙之处还在于,他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的家庭不是非常富有,但比一般的家庭要好,这样会使孩子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而感到自豪。同时,他告诉孩子,我们的家庭并不是最富有的家庭,这也增强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疏导,让孩子的心理没压力
研究表明,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等问题,有不少孩子出现性格狭隘、孤僻、懒惰和任性等问题。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上小学时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中学就没有出路。”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男孩子经过不懈的努力进入了前10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这个男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无止境的加码,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休止的奚落就会劈头盖脸地扑来……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会遇到压力。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父母管得过死,还有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升学上不了重点学校,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智商低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或失足、有过错的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再加上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有话不敢说,忍气吞声,心理的郁积得不到疏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迟钝、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
许多父母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家长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使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父母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事事争取第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2)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让孩子感到紧张,给孩子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3)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帮助孩子克服压力,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从何而来,所以,要抽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让他畅所欲言,说出真话。与孩子之间坦诚相待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4)积极鼓励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还可以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也能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如做父母的往往会这样说:“你看某某又得了满分,你又只有80分,真笨,没出息!”而持积极鼓励态度的父母则可能说:“虽然你比他考得差些,但只要你像他那样努力,你可以做得比他更好。”所以,要想减轻孩子的压力,应该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应该尊重孩子,对孩子表示信任;要积极鼓励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
(5)帮助孩子面对恐惧。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受到孤立,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正确的事情坚决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
(6)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父母小时候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者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
(7)培养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们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8)关心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尊重,孩子也有隐私
有一位妈妈偷看了上初中的儿子的日记,看了以后大发雷霆,因为她发现儿子在日记里写了他的性幻想。她对儿子狠狠地说:“你真不要脸,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到这些问题,丢死人了!”最后,这位母亲还说要把儿子的日记告诉老师、同学。儿子感到十分愤怒,和他妈妈争辩,可是这位母亲怎么也不道歉,而且执意要告诉学校。结果儿子被逼无奈,离家出走,母子关系闹僵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愚昧、错误的。错在哪里?第一,她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孩子的隐私权是不能侵犯的,简单地说隐私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第二,她不但偷看了儿子的日记,而且还扬言把日记的内容告诉老师,那么她就犯了第二个错误。把他人的隐私通告给别人,是错上加错。
不止一位家长这样说过:“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自己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加了锁的抽屉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他们感到不安,生怕孩子染上坏毛病。
这样的家长,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的人因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去指责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不允许孩子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人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也是有迹可寻的。婴幼儿时期,孩子一切依赖父母,少年时期孩子也许仍把父母当做学习、模仿的第一榜样。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成人意识的出现,他们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接触社会和人生,此时,人的隐私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家长应当高兴才对。因为这是你的孩子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毫无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傻孩子是不会成为成熟的人的。
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私事,这便是隐私。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这便是隐私权。大人的隐私权且不说,孩子的隐私权受侵犯是常见的事。侵犯者常是父母,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有哪些危害呢?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隐私常常包含个人缺陷(包括生理、行为等方面)、错误、失算等。如果把自尊心比喻为花瓶,隐私就是瓶上的细小裂纹,所以当老师的、做父母的更应细心保护好这个花瓶。随便暴露孩子的隐私,甚至当众宣扬,这无异于敲打这个有裂纹的花瓶,让孩子无地自容,把孩子的自尊心敲碎。
(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某一领域不受干预,这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做错了事,想偷偷改;学习落后了,想暗自追上去,这也正是不丧失自信心的表现。轻易地破坏他们的这种希望,侵犯他们这方面的隐私,就会无意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3)麻痹孩子的羞耻心。孩子因知羞耻才把某些过失、缺陷看做隐私,随便被揭开、公布、宣扬,孩子起初还会觉得难堪、痛苦,以后便会麻木了。俗话说“破罐子破摔”就是这个意思。
(4)削弱孩子的自省力。写日记是一种自省方式。偷看孩子的日记,又把日记的内容宣扬出去,是不可取的。向父母吐露心事也是一种自省方式,父母听了却又透露给外人,这也是很不可取的。不尊重孩子这方面的隐私,孩子就会不再重视这些自省方式,这样就会大大削弱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碍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