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成就就能有多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富有绅士风度的人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他们乐观向上,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也因此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潜能。
不要教男孩虚伪地客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求人办事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的劳动也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
然而,有些人却把客套话说得没水平,让人一听就感觉很虚伪。
有一次,一群朋友聚会,吃饭的时候,大家交换名片,其中有一位来自报社,另一位试图对其进行称赞,一看是报社的,便稀里糊涂地说:“哇,您是有名的大作家!”人家问:“我怎么有名?”他说:“我每次都看你写的文章。”人家说:“我的文章都在哪里?”他说:“每次都是头版头条啊!”然后人家告诉他:“真的吗?我是专门写讣告的。”讣告能上头版头条吗?显然是虚假的赞扬引起了别人的反感。但是这位先生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旁边有一位小姐,聊了没几句,本来这位小姐长得很胖,他说:“小姐,您真苗条!”小姐说:“什么,说我苗条,我知道你是在骂我。”
虚伪的客套话,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或者会被认为怀有某种不良目的,被赞扬者不但不感谢,反而会讨厌。言过其实的赞扬,不能实事求是,会使受赞扬者感到窘迫,也会降低赞扬者的水准。虚情假意的奉承对人对己都是有害而无利的。
真诚的赞美和虚伪的客套话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发自内心。真诚的赞美起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美感”,一种冲动,它反映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外表漂亮,言谈合自己的口味,行动敏捷,品格高尚……即在两个人之中,其中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符合自己理想或价值标准的可贵之处,我们认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的时候,已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自己要去赞美他的一些优点。
但是虚伪的客套话却不同,它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另一个人的认可和钦佩,而是基于内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目的,一种对眼前或日后能够收到“回报”的投资。在他的内心是不带任何感情的。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大人的一些不恰当的言语,孩子都会记在心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会把它们搬出来。
家长经常会拿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教育孩子,而一位老师却举另外一个例子,在幼儿园发梨的时候,有老师会先问孩子要大的还是小的,说要大的孩子被认为不谦让给了小的梨,说要小的孩子被分了大的梨,而接下来许多小朋友都嘴里说着要小的心里却想着大的。这位老师很感慨,本来是教育孩子要谦让的例子,却让孩子学会了说虚伪的客套话。
英国诗人乔叟曾说过:“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很多人总觉得周围的人难以信任,对一切都抱有一颗戒备的心,然后感叹世事难料,人心不古。
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人们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个人都喜欢同真诚的人打交道,与真诚的人交往。因为这样可使双方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虑。
为人真诚表现在与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对朋友不可虚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对朋友使小心眼,耍小聪明。一个不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为人真诚,真诚地与别人交往,关心别人,爱护别人。
虚荣会毁了孩子
家境贫寒的小清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相当昂贵的手表、电脑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他有钱,他只说是爸爸妈妈帮他买的。直到有一天要债的人“逼宫”,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他走,他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心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而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例如,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是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是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也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虚荣心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面子观念的驱动。7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二是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的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竭力追慕浮华,只是一种补偿作用,以此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平常所说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总是能力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创造性完成任务。自尊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只要很好地利用它,就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有的孩子过分自尊,特别好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比如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不让虚荣心在孩子的心里滋长,父母最好这样做:
(1)让孩子正确地对待舆论。孩子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被别人品头论足,可以说,有些评论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让孩子认真对待,有些评论则未免失之偏颇,那我们就应当让孩子提高辨别力,不要凡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让不正确的舆论左右了他。
(2)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告诉孩子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可避免因过高估计自己而实际上做不到的难堪局面。
(3)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荣誉。荣誉应当与一个人的真实努力相符,否则只能是虚假的。孩子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也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权力,但这种尊重必须建立在孩子真实的努力之上。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靠认真刻苦的学习,否则,即使赢得了“荣誉”,也不光彩,而且一旦暴露,只能受到他人的蔑视和仇视。面子“不可没有,但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地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4)让孩子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做是目的,便会使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让孩子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让男孩知道什么是美和丑
给男孩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心理学工作者进行过英雄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作用的初步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给小学生讲解有关认真学习和做好事的行为标准及其社会意义,组织学生对英雄故事进行阅读讲述,讨论和写读书心得,并鼓励他们向英雄学习。结果发现,这些小学生在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参加劳动、诚实、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等方面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这个实验说明榜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某个黄昏,李玉去接儿子放学。冬日的夜幕降得很快,他们在路边等车时看见一位大娘挎着个篮子,似乎很沉。李玉看她东张西望,就问她:“大娘去哪里?”大娘说的地方刚好是李玉居住的小区,于是李玉帮她提着篮子一起上了车。
天渐渐黑了。李玉和大娘拉着家常,原来大娘来给儿子看孩子,本想明天来,想想怕儿子着急就没打招呼从乡下赶来了。李玉问她儿子这时会不会在家?她说也不知道啊。拿了这么多的东西没人来站点接怎么行?于是李玉拿出手机帮大娘拔了她儿子的手机号码,想告诉她儿子来接他的母亲。她儿子接电话了,可是在加班。儿子安慰大娘:别着急,一会儿叫媳妇来接。
总算把事情搞定。大娘很感激,从盖着厚厚的包袱的篮子里掏出热乎乎的地瓜和芋头,一个劲儿地往李玉儿子的手里塞,对李玉儿子说:“吃吧吃吧,我刚煮熟就想带来给儿子吃。”并且对李玉千感激万感谢的,李玉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心想:做了这么点事情,竟然得到人家这样的感激。但心里却非常高兴。
在停车的地方,大娘的儿媳妇在等着她,大娘一个劲儿地对儿媳妇说:“赶紧谢谢这个小妹子,真好心啊,要不是她我就得迷路呢,你们不在家,我自己怎么办啊?”
李玉和儿子高兴地离去,儿子那时才9岁,他对李玉说:“妈妈,做好事真好,人家高兴,我也高兴。”
最让李玉高兴的还不是这件事情,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出的关于儿子的事情。几天后是星期天,儿子自己出去玩,很久才回来,哼着小曲,满脸的笑容,好像有什么高兴事情。
李玉一再追问,儿子才说出来:原来他刚才出去遇到一位老太太去她儿子家,也是拿了个包袱,儿子帮忙拿着,并搀着老太太上了车,老太太高兴得直表扬儿子懂事、心眼好,儿子因为这事很高兴。
虽然这是件小得无法再小的事情,但是它给李玉的印象很深刻。父母是男孩最好的老师,男孩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给男孩做一个好榜样。
通过榜样的树立,让儿童有赖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确立榜样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应该树立生动具体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形象在整个儿童性格培养工作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学生参观过列宁的故居后谈到,只有当我在高尔克看到列宁的故居时,我才知道真正的朴素是什么样子:在他房里只有一张普通的饭桌,桌上摆着一个盖着普通灰色漆布的、稍显陈旧的、已坏了的茶炊,挂衣架上挂着一件普通的制服。无疑,这对这位学生今后形成朴素的性格有重要的意义。
(2)尽量给男孩树立身边的、同龄的人为榜样。这可以减少男孩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感,便于学习。比如,现在有一些小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品质,他们根本不理会父母挣钱的艰辛,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请客,下馆子,追求名牌,骑好车……针对这种问题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杜斌的事迹,学习他是如何勤俭节约的:杜斌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病倒了,他每个月只有100元左右的生活费来支撑两人的生活,一分钱也要掂量着花。由于经常到菜市场去买菜,他对菜价很清楚,并了解到菜价在傍晚最便宜。所以,他一般傍晚去买菜,多走几家市场,哪家便宜就买哪家的,绝不多花一分钱。
母亲吃剩下的菜他从不扔掉,而是用热水烫一烫后自己吃。母亲食欲不好,剩下馒头渣一块一块的,别人都劝他扔掉,杜斌却舍不得,哪怕只有一点点。他说:“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来之不易,今后日子不管多富,我也永远把省吃俭用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男孩年龄小,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家长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男孩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从而提高分辨是与非的能力。如男孩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就跟着学,父母就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等。这样屡经疏导,男孩便不会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人要衣装”并非“人靠衣装”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同蚕休眠、蝉蜕皮、蛹变蝶,是一个脱胎换骨、自我认知的过程;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美,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独立自主和完善自我的必要成长过程。青年男女进入青青发育期后开始出现关心自身的美、关注异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审美心理的一种体现。
孩子从懂事起往往就有种种爱美的表现,但爱美心理的真正觉醒,并鲜明地表现在行为之中,是伴随着性的日益成熟而来的。追求自己更美一点,表现出对自己的美的欣赏与喜悦,表面看来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其实深埋在这种表象后面的本质却是为了他人,特别是为了给异性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