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长大成人的转折点,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波动比较大,孩子在经历“第二次诞生”的阵痛,情绪上容易产生激荡和动乱。面对孩子的突然变化,很多父母常常感到措手不及。其实,这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去耐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警惕,男孩已经进入青春期
当你的儿子发育日臻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时候,当他好奇地徘徊在伊甸园门口,想窥探其中奥秘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孩子已经步入青春期?
性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青春发育期,这时,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诸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女性性成熟的特殊标志是月经来潮,而男性则为第一次遗精,往往为梦遗。正如女孩第一次月经可能没有排卵,男孩第一次遗精也可能没有精子。同时二者均有心理上的重要变化,如对异性的向往、希望异性注意自己、开始有性兴奋等。
男孩青春发育期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在10~14岁,持续2~4年。男孩青春期启动的第一个体征是睾丸和阴囊增大,一般出现在10岁左右。随后阴毛出现,阴毛生长是第二性征的前奏。接着阴茎增长、变粗,身体迅速长高,肌肉发达,胡须和腋毛长出,声音变得低沉,同时前列腺和精囊腺增大并开始分泌液体,精子逐渐生成。通常第一次遗精发生在13~15岁。
父亲应多关心儿子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什么是男人,男人应该如何做事,男人的情感应是什么样。父亲要在儿子面前注意言辞的文明、仪表的得体等。总之,应多体现男性的阳刚美和父亲的权威。但如果做父亲的太过于严厉,或者冷若冰霜,儿子就很难接近。因而他特别羡慕那些能和父亲一起爬山、踢球、有说有笑的男孩子。时间一长,在他心目中将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特别渴望得到父亲般的温情和疼爱,以填补这方面的情感空白。长大以后,喜好、恋爱同性的意识将占主流。
因此,父亲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如果做父亲的很少关心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同样可能偏离正常轨道。因为他还小,外界的因素又很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当弱。另外,孩子逐渐懂事了,了解的东西也多了,爸爸也有必要再充电,使得自己和儿子的交流不出现代沟。其实,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也包括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
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去洗澡。有些正常现象,像遗精,他并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相反还认为是自己干了“坏事”,怕父母知道。在这个时候,做爸爸的应注意:首先,不要责骂,不要因为他拒绝同去洗澡就发脾气或指责孩子,而应祝贺儿子发育成熟了。如果你的态度选择得不合适,孩子将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其次,自然大方地教给儿子一些性知识,告诉他应该怎么正确面对来临的生理变化。在性教育中,爸爸应是儿子最好的老师。
(1)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需要细心呵护孩子的“面子”问题。当第一颗痘痘探头探脑地跃出地平线,当一觉醒来,发现嘴唇周围突然多了一圈毛茸茸的小胡子,有些男孩子因为一时不能接受,就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粉刺长出来了,去挤,胡须长出来了,去拔。岂不知这是非常危险的。粉刺熟了自然会结痂脱落,如果去挤,手上的细菌不仅会感染到粉刺部位,造成发炎、红肿甚至流脓,而且还会留下很难看的疤痕,造成终生遗憾。另外,男孩子的胡须是宜刮不宜拔的。人的面部,尤其是口唇部位被称作“危险三角区”,是最容易感染病菌的地方,就连刮胡子也应该小心翼翼,以防刮破而感染患病,更不要说去拔胡子了。那样毛囊被破坏会直接导致皮肤病变。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欣然接受自己的生理外貌。告诉孩子,无论是长胡须还是长痘痘,都只会使他看起来更有男子汉气质。
(2)从邋遢大王变成清洁少年。男子的阴囊及其附近的部位皮肤皱褶多,伸缩性大,汗腺丰富并且分泌旺盛,常受大小便、汗液及精液的浸渍,因而细菌、病菌、脱落细胞、污垢易积聚。男子的阴茎包皮内和阴茎头的交接处,分布着许多小皮脂腺,能不断分泌黄色的油性物质。若不经常清洗,可引起包皮发炎,出现红肿和疼痛,甚至引起包皮粘连或包皮结石。对于以上“卫生死角”,要让孩子天天“打扫”,以保证性器官及外阴部的卫生,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3)从细节上体贴你的儿子。让孩子多穿运动型的衣服,少穿牛仔裤。晚饭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避免让孩子生活在过于闷热的房间里,帮助孩子养成侧卧睡觉的习惯,让孩子穿宽松的棉织睡衣。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遗精现象,就为孩子准备干净的内裤以及小垫子,并将卫生纸放在孩子的床头。
父母向左走,男孩向右走
赫冉的妈妈最近有些郁闷,她发现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却越来越沉默了,不愿跟父母说话,放学一回家就把房间门关上。连吃饭都是父母叫才出来,在饭桌上也没几句话。妈妈想问问赫冉在学校怎么样、功课怎么样或者跟同学相处得如何等,他都是爱理不理地随便应付两句。问多了他便不耐烦地给个白眼,不客气地说:“你怎么那么多事啊?我在学校里还能干嘛,不就是天天上课,考试吗?你问那么多你能替我考试啊?”
妈妈有些生气,刚上初一的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那个可爱的、什么话都和妈妈说的孩子哪去了呢?记得小时候,赫冉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家里到处是他清脆的童音。就是小学的时候,他也是很听话的,问什么说什么。现在眼看着个子越长越高,心却离父母越来越远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上了中学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一脸的阴沉,也不知道谁惹他了。孩子的心仿佛筑起了一道墙,孩子在墙里,父母在墙外,墙里的人不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却进不去。
心理学家们把这一时期叫做“心理闭锁期”。孩子在小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觉得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做。而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各方面迅速发展,孩子会发现:父母并不是完美的偶像,他们也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也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于是孩子不再乐意把什么都告诉父母,什么事情都向父母请教。有时,他们更乐意跟同龄人交流。所以,父母会觉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另外,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也增强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解决,不想再依赖父母,不喜欢别人再把自己当孩子,处处表现出一种成人感。于是开始对父母表现得冷淡,有时甚至是反抗、离家出走。
作为这一时期的父母,一定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心态不稳定,如果父母理智不够,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进行教育,往往会与孩子形成对立。这时,父母首先得平静下来,了解孩子变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与孩子保持和谐、亲近的关系。
造成孩子沉默、与父母的距离越拉越远的主要原因有:
(1)身体、心理变化的压力。一方面是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另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有点不适应。
(2)学习的压力。孩子进入中学后,课业负担加重,相比小学来说没那么容易,作业和考试也多了起来,有些孩子便一时无法适应,出现焦虑。如果是高中生,压力更大,高考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有可能掉下来。学习的压力是孩子无法逃脱的枷锁,在这副枷锁下,孩子表现出烦躁、对抗是在所难免的。
(3)来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中国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抱着很大的期望,想方设法地为孩子的学习添加砝码,一门心思让孩子出类拔萃,岂不知这给孩子加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4)父母的不理解。父母和孩子由于经历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和价值观都有差异,比如孩子会嫌父母守旧古板、循规蹈矩,而父母会抱怨孩子不懂事、浮躁、不可思议。这些都会阻碍彼此的交流,造成孩子不理父母的结果。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在10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这时候教育他,他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英雄”;当孩子10~20岁的时候,到了青春期,他们就会在心理上对父母形成抵触情绪,甚至会瞧不起父母,觉得每天在耳朵边唠唠叨叨,感觉非常厌烦。而现在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处在一个从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阶段。
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不能因孩子疏远自己而乱了阵脚。在跟孩子的接触中,父母要做到:倾听,倾听,再倾听!
父母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一定要学会倾听,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父母的唠叨或教训。只有倾听,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缩短亲子间的距离。
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和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正确对待青春期特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第二性征的出现是青春期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要悦纳自己。减少他们心理上的神秘感,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关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注意力降低、精神疲惫、情绪低落等现象。
方法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压力。人生活在社会中,有压力是正常的。因此,对正常的压力并不需要全面排除。对自己或客观事物而言,当需要与可能之间发生矛盾时,必须要有所取舍,若事与愿违就要进行重新评价,不能期望值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从事。当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时,要想办法减轻。
方法三:教孩子学会宣泄感情。告诉孩子,当感到压力太大时,应当学会主动疏导发泄,比如把自己的体验、想法讲给亲人、同学、朋友,让郁闷释放出来。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因为哭是一种有效地解除紧张、烦恼与痛苦情绪的方法,眼泪中含有一种“毒素”,排泄出去对身体有好处。
还可以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文艺或体育活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进行剧烈的运动、写写日记、做深呼吸等,都是宣泄感情的方法。
方法四:教孩子主动控制情绪。除了通过外界的事物或环境的辅助来使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控,还有最根本的调控方法:借助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控制不良的情绪。可以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等方法,将消极的情绪与头脑中的闪光点联系起来,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方法五:对犯错误的孩子要巧妙疏导、循循善诱。面对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对其缺点错误不要直接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寻找他们闪光的地方,消除他们的怀疑和对立情绪,减轻他们的逆反心理,以避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如果情况严重,还可以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辅助治疗,来培养他们的健康情绪。
青春期的男孩像刺头
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心理上的“脱胎换骨”就开始了,自我意识开始清晰,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处处想显示出自己的“成熟”,不希望父母对自己再像小时候那样耳提面命,而希望能与父母平等对话。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彼得罗夫斯基称之为“由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的过渡”。如果父母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令他们气愤、反感,为了表示他们的不满,有些孩子就跟父母“对着干”,甚至对父母善意的帮助和合理的要求也拒不买账。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你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有些孩子虽然表面上不“刺”眼、不“扎”人,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很多时候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其实这是他们心底对大人们的抵触和不满。
青春期代沟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家长的错还是孩子的错?其实,对这个问题有关专家早就开始研究,他们把责任分成了两部分,父母占80%,孩子占20%。正所谓“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后面肯定有一对有问题的家长”,所以,父母如果在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遇到了问题,就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位15岁男孩写的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十大理由。
理由1: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总是要我顺着他们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脑会自己思考。
理由2:爸爸妈妈对我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现在我有烦恼时根本就不和他们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他们也不会重视我,也不会安慰,有时候甚至还会笑话,说什么“这点小事有什么,没关系”。
理由3:为什么父母要求我们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指出父母的错误就是顶嘴,而他们用吼叫的口气来教训我们就是循循善诱。在他们眼里,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只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够不够听父母的话。
理由4:家里的事情父母很少和我说,总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时间长了,我也认为我们之间的代沟很大,我们现在叛逆一点,在他们眼中就叫“混”;我们现在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在他们眼中就变成了“胡来”。年龄的差距所产生的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好似东非裂谷带,无法逾越。
理由5:我根本没有办法和爸爸妈妈说话,对于我的一些意见,他们总认为很荒谬,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愿意听我的解释。
理由6:父母除了每天给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学习的情况,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总感觉话不投机。聊天也聊不到一块儿去,我篮球打得好,喜欢在家里和他们聊聊NBA,可是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在家里爸妈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把学习搞好,什么成绩了、作业了、考试了、分数了,我特别烦这些话题,在学校老师就已经给我们灌输得够多了,在家里还要受“折磨”。
理由7:他们还整天拿和我在一个小区的同班同学比较,总是和我说,你看人家怎么怎么样,你又怎么怎么样;“为什么同一个班,你这次考得没人家好”之类的“质问”,让我感到非常厌烦,感觉我什么都不如他,一点自信都没有,对学习就更没什么兴趣了。
理由8:每次我鼓起勇气和他们说心里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啰嗦一大段的道理,还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我。实际上只要我赞同他们的观点,他们就会停止说下去,如果我不赞同,他们就会一直往下说,直到我很不乐意地接受为止。所以我一般只和同学在一起谈心,感觉和同龄人一起聊天很轻松,可以各抒己见,而和父母谈话总是处于被教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