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茶说
21846600000001

第1章 前言:有你的日子

书桌后的一面墙,半墙是书,半墙是茶,都是使人安心之物。而我总觉得,人生于世,最重要的是安放好自己的一颗心。

不管怎样的光景,忙到焦头烂额还是闲得百无聊赖,总要等坐下来,慢慢地烧一壶水,好好地选一款茶。然后按部就班,烫壶,涤器,洗茶,沏茶,都是习惯性得几乎不过脑子的动作;而后,第一缕氤氲的香气拂面,或是清澈,或是浓烈,或是馥郁,或是甜美;再然后,第一口茶汤滑过唇齿间,或柔或冽,或稠或爽,或是兼而有之。要到这个时候,才觉得整个人踏实下来,放松下来,仿佛“魂儿”回来了。

“回魂”是个有趣的形容,像是有一两片灵魂的碎片,被茶香茶气牵引着,找回自己的位置,安分下来。

每到这时,我就忍不住想,这情形是怎样开始的呢?茶是如何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与我们的灵魂牵挂上的呢?

就个人而言,我很清楚自己的这个过程,开始于小时候在外公外婆身边的日子。

那时我很小,记忆中最早的画面,我趴在一只竹床上,看门上挂着的细细竹帘,竹帘外哗哗地下着雨。

直到今天,过去了几十年,我依然记得那雨的声音,竹帘的样子,记得渐渐弥漫进屋子里的水汽,也记得竹床的微凉;还记得自己小小的心里,觉得的那种单纯的安静和快乐,知道自己被照顾得很好,知道有人疼爱自己,知道身边的世界,友好、安全,而美丽。

约莫在那个时候,我与茶有了人生中的初相遇。

外公外婆的生活简单安闲,每天早起,什么都不做,先泡一壶茶。两位老人对坐,喝过一泡茶,再开始一天的生活:外婆去买菜,外公去侍弄花草。有时我跟着外婆,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在石板路上,外婆总是说,那么小的孩子,就对买什么菜、该怎么做意见多多。有时我跟着外公,帮他递剪子、拍子、水壶、药壶,外公似乎从不担心小孩子接触这些东西是否危险,而我也一直表现得很好,没出过任何岔子,连水都没洒过一回。

据说最开始,外公外婆喝茶的时候,会给我一只小茶杯,装的是淡盐水或蜂蜜水。但刚刚懂得表达意见的时候,我就提出抗议:为什么我杯子里的水和他们杯子里的颜色不一样。

于是外婆分给我一点点茶,让我杯子里的水有一点颜色,免得我继续吵闹。

接着我又不满,为什么他们的杯子里有叶子,我杯子里没有,于是我又争取到了往杯子里搁一片茶叶的权利。

再后来我继续抗议,因为已经懂得分辨水的颜色深浅,也懂得闻刚沏好的绿茶,那茸茸的青草香。

外公外婆喝的茶,是最普通的炒青,老家产茶,胜在新鲜天然。也不讲究手法温度,就那么粗枝大叶地泡在一只老瓷壶里,想喝的时候倒出来尝一尝:如果淡了,就多抓一把茶叶放进去;如果浓了,就兑上水。外公把需要兑水的浓茶,叫作“茶引子”,天冷的时候兑滚水,天热的时候兑冷水,凡此种种,都会让如今品茶的诸君大皱眉头。

但每天的第一泡总是不一样的。整壶茶都在最新鲜最精神头儿十足的状态里,茶香惹人,茶汤透亮,如果是新鲜茶,就是一种透明的嫩绿,仿佛含着隐隐的金色;如果是老茶,就是一种温暖的淡金色,仍透着那么一点绿意;而每一片茶叶,不论是大是小,完整还是残破,带着梗还是不带梗,都那么精气神儿十足,在水里一副跃跃欲试的姿态。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争取到了和外公外婆一起品这第一泡茶的权利。——后来外婆总说我的伶牙俐齿是小时候讨茶练出来的。往来亲朋看到那么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喝茶,都啧啧称奇。

当年人们养孩子似乎比今天随意,等我娘发现我早起不肯喝水,非要喝茶的时候,虽然隐约觉得这样似乎不太好,也曾试图纠正,但很快就被我的执着打败。

就这样,从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开始,茶就是每天必不可少之物,即使长大一点,离开外公外婆家,我仍然每天早上要求喝茶——豆浆、牛奶、果汁、粥,什么都不行,必须是茶——喝到茶之后,才肯接纳其他的食物和饮料。

到上学,从第一天做作业开始,我就会泡一杯茶,边喝边做作业。寒暑假参加兴趣小组,要从家里带水,我也总是带一壶茶,常常让老师们引以为奇。

就这样,茶之于我,就像是一个看着我长大的老朋友,或是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我从来没有因为喝了茶而睡不着觉。以至于之后需要熬夜的紧要关头,不得不求助于咖啡。

所以我是茶党,也是咖啡党,只不过与茶相关的记忆,是闲聊,是陪伴,是零食、课外书、兴趣小组……以及一切此类的悠闲好时光。而与咖啡相关的,总是点灯熬油地赶作业、赶稿、赶方案……而无论之后喝过多少种茶,“移情别恋”了多少回,一说起“茶”,我最先想到的,总还是第一泡绿茶那生机勃勃的芬芳。

十年前,外公走了,外婆的年纪也很大了,每天早起,她还是会颤颤巍巍地先泡一壶茶。有时一整天也喝不了一泡,但无论寒暑春秋,那壶茶总在那里。不管何时回到那个小院,总有一壶茶在等着。只是泡淡了需要加叶子的时候少了,总是泡成了外公说的“茶引子”,冬天兑滚水、夏天兑冷水,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就会变得无比柔软,仿佛能看见小小的自己,坐在外公外婆中间,吵着要往水里兑点茶,要加多一片茶叶,要兑得更浓一些、更香一些。

就在外公去世后的第十年,同一天,外婆也走了。大家都说这是难得的福分,仿佛两个老人约好了似的。而他们把茶留给了我,同时留下的,还有那份品茶时安闲随意、自得其乐的心情,以及与之相应的,随遇而安、清明自在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总是在想,像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也在往日时光中一次次地出现:上一辈喝茶的人,把茶香茶气带进下一代人的生活中,就这样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使我们成为一个“喝茶的民族”;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中,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茶的味道和气质;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早或迟,都会与茶有那么一些关系。

这确实是一个美好而有趣味的故事,一种植物和一群人的故事:人如何驯化了植物,使之不断地改变、丰富、演化;与此同时,植物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改变着人们,丰富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心灵与气质,以及他们的文学、艺术、社交、风俗、礼制……直至成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微小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人和茶的故事。和世界上所有生生不息、绵延长久的故事一样,其中有爱恨嗔痴,有悲欢离合;有美好,也有遗憾;有温馨,也有酸楚……有值得传颂纪念的人物,也有让人感动、欢笑或是落泪的时刻……又因为这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所以注定了还会有动人的诗句、雅致的艺术、美丽的器物、深邃的哲思,以及对自然和时节的敏感、尊重与珍视。

所谓“文化”和“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就是一种将美好的事物在时光中缓缓沉淀积累、将动人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慢慢铺展开来的过程吗?

而这个故事,中国人和茶的故事,尽管已经讲了很久,却还没有结束,远远没有结束。

无论何时,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一个人——也许就是你或者我,握住手边那一杯茶,不管是顶级的佳茗还是便宜的高碎,是率性的大茶缸还是精致的小茶盏,是复古的小泥炉橄榄碳还是剑走偏锋的冷泡,甚至哪怕是加糖、加奶、加丁香和肉桂……这个故事,就轻轻地延伸出了一个小小的章节,就像一首传唱了千载的诗歌,再一次响起轻快的一句,袅袅不绝。

这实在是一个美妙而有趣的故事,不是吗?所以,我也想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一讲故事里那些有意思的人,那些打动人的片段,以及那些值得“浪费”时光和生命的美好之物。

讲着关于茶的故事,怎能没有茶相伴?还请稍等,我这就去沏一壶茶。如果你恰好方便,何妨也为自己准备一盏好茶。

正如我非常喜欢的,南宋大学者张栻关于茶的两句诗——

更碾春风白雪,同看明月清江。

“春风白雪”,是形容宋时人们常喝的团茶,这种茶已经隐退到了历史深处,但不管我们现在喝的是什么茶,沏一盏春风白雪,看着明月清江,将故事娓娓道来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半枝半影

二〇一七年五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