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23

第23章 C(7)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由妇女执掌大权,从两千年前汉高祖刘邦的吕皇后就开始了。不过那时还没有“垂帘听政”这个名称。历史学家司马迁从实际出发,像给皇帝写“本纪”一样,也为这位吕后写了“吕后本纪”。

“听政”最早见于《国语·邵公谏弥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显然,“听”就是处理、决定等意,“政”,政事。

“垂帘”这个名称,是从唐朝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每当唐高宗上朝视事,武则天就在前面挂个稀稀的竹帘,坐在皇帝宝座的后面,朝政事无巨细,皆由她裁决,皇帝只是充个样子。

到了现代,“垂帘听政”已泛化为幕后操纵或没有名分者对政策起决策作用的行为。

【垂涎】chuíxián

垂: 下垂。涎: 口水。本义是因想吃而流口水。出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群犬垂涎,摇尾皆来。”

从前,临江地方有一个猎人,捉回一只小麋鹿,他家里养的几条猎狗看见这只小鹿后,都一个个流着口水,摇着尾巴直奔了过来,想吃掉它。

为了让小麋鹿不受狗的欺侮,主人多次对狗进行了训练,并把麋鹿放在这几只狗中间,一边观察,一边训练,让麋鹿与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后,猎狗不再欺侮麋鹿,它们能在一块嬉闹玩耍。几年后,小麋鹿长大了,认为狗类是自己的朋友。其实狗见着麋鹿就常常舔舔自己的舌头,只是害怕主人而已。

有一次,麋鹿跑出家门,来到大路上,看见道旁有一群野狗,它照样也跑过去跟它们玩耍,可没料到,这群狗见它来了,一拥而上,麋鹿很快就被野狗吃掉了。

这自然是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垂涎”二字后来就成了一个常用词。现在比喻看见别人好的东西,自己非常想得到(不一定指食物)。

【椎牛飨士】chuíniúxiǎngshì

椎: 宰杀。飨: 犒劳。杀牛犒劳将士。语出《后汉书·吴汉传》。

东汉初年,苏茂叛乱。建武三年(27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兵平定叛乱。吴汉率兵在广泉将苏茂围困住。周建领兵前来援救苏茂,吴汉与之大战,落马摔伤膝骨,败回营中。诸将见此,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吴汉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并对将士说:“贼兵虽人多,但皆匪盗之徒,胜了不互让,败了不相救。今正是立功封侯之时,大家努力。”于是群情激怒,士气大振。第二天,吴汉选精兵数千,出与苏、周应战,一举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后遂以此语表示慰劳作战官兵。

【春风不度玉门关】chūnfēng bù dù Yùménguān

玉门,在我国甘肃西北部。本义是指春风还没有来到玉门关外。语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初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见凉州一带还相当寒冷,杨柳刚刚吐绿,便想到内地已是,杨柳青青,春意盎然。而凉州西北部的玉门关外更冷,杨柳尚未发青。王之涣看到当地景色,耳闻羌笛吹奏的《折杨柳调》(古代曲名),写出了这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说: 遥望远处的黄河,像是一直连接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立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奏乐曲何必埋怨杨柳刚刚发青,殊不知玉门关外还见不到一丝的春风呢!

后人用这一唐诗名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现在引用时,有时一反原意,把“不”字换成“已”字,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春风得意】chūnfēngdéyì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自得。旧指读书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语出《唐才子传》。

唐代诗人孟郊,少时隐居嵩山,两试不第,作《下第》诗:“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又作《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46岁时,他考中进士,喜不自胜,又作《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 过去的苦闷岁月,已经逝去不值得谈论了,今天要自由自在,浮想联翩。在和煦的春风里,洋洋得意地骑马奔驰,一日之间就把京都长安的鲜花胜景看尽。全诗表现了孟郊考中进士后忘乎所以的情态。

后来,人们引用“春风得意”,借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得意的样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chūnfēng yòu lǜ jiāngnán àn

原意是指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预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此语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名句。

该句原本为“春风自绿江南岸”。在最早的宋版《王文公文集》中,就是这样写的。清代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以及南宋李壁辑撰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中,也都是如此。

那么,后来怎么会传成“又绿”的呢?此事得从南宋人洪迈的著名笔记《容斋续笔》谈起。该书的“诗词改字”条中,记载了王安石在推敲“绿”字时连续换了“到”“过”“入”“满”诸字,但均不满意,最后定稿为“绿”的故事。原文为:“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又”字的出现,是否洪迈误记所致,还是王安石原来作“又”而后来改为“自”,现在无从查考了。

后来人常用此语来形容初春江南宜人的景色,亦用以说明好的政策使某个地方或某个行业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晖寸草】chūnhuīcùncǎo

见“寸草春晖”。

【春色满园关不住】chūnsè mǎnyuán guān bù zhù

语出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意思是: 大概是主人担心我的木头鞋底的小齿儿会把他花园里的苍苔踏出印迹吧,轻轻地敲篱笆门好久也没有人开。但尽管如此,满园的春光是关不住的,有一枝鲜艳的粉红色杏花伸出墙外。全诗呈现出作者的一种闲情逸致。

后来,人们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诗,借以形容“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墙围不住,门也关不住”。

【春树暮云】chūnshùmùyún

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一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的大意是: 李白的诗无敌于天下,飘然的情思是多么的卓尔不群。诗意的清新可以赶上庾信(南北朝诗人,曾官为“开府”),风格的俊逸则比得过鲍照(南北朝诗人,曾任“前军参军”,称“鲍参军”)。渭北春天的花和树使我想起了远在江东的他,他望着西天的晚霞也该想起我了吧?(当时李白在江东一带,杜甫住在长安,即今西安,在渭水的北方。)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喝上一杯酒,一边细细谈论诗文呢?杜甫缘何要作这首诗呢?原来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青年时代即齐名,韩愈有诗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唐玄宗天宝初年,他俩曾在山东一同游览吟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以后,互相怀念的心情便常常表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的。

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后来“春树暮云”一语便常用来表示怀念远方的朋友或朋友间思念情深。

又作“暮云春树”。

【春雨如油】chūnyǔrúyóu

是说春雨对庄稼生长的重要性。

相传,我国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天时不利。暮春三月,天旱无雨。谢灵运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带着随从,邀众多同僚乡绅,一起串村走巷,了解灾情,体察民心。那些同僚乡绅因路途辛劳积了一肚子怨气,但也不敢发作。路上,忽然天色阴深,阵阵凉风袭来,竟然下起一场春雨。此时此景,谢灵运一扫愁肠,忘记了自己太守的身份,高兴得在雨中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滑倒在泥泞的路上。那些同僚乡绅,见状个个掩口冷笑。谢灵运被侍从和村民扶起,心里生气,于是大声高唱道: 春雨贵似油,下得满地流,

滑倒谢学士,笑煞一群牛。后来“春雨贵似油”一语便流传开来,并演变为成语“春雨如油”,现常用来形容春雨之可贵。

【椿萱】chūnxuān

椿、萱为两种植物名。在我国古代曾以“椿萱”来指代父母。

据古籍记载: 椿,即香椿树。香椿嫩芽可食用,椿木可用来盖房,据说能“扶正镇邪”。《庄子·逍遥游》载“大椿长寿”,后因以椿龄为祝寿之辞,并用椿作为父亲的代称,亦称父为椿庭。

萱草,俗称金针菜或黄花菜,也可食用。古人把萱草当作忘忧草看待,相传古时远行的人为免母亲惦念,临行前要在北堂阶下种些萱草。后因以“萱堂”指母亲居室,并把“萱”作为母亲的代称。唐·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即把“椿萱”并列作为父母的代词。

【唇亡齿寒】chúnwángchǐhán

亡: 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会感到寒冷。谓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威胁损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春秋前期),晋国想消灭虢(guó)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路的苦头,现在可不能再上当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虞公不听,说晋侯不会伤害虞国,最后借道给晋。

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晋军在回师途中,即赖在虞国驻下不走。不久,晋军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便告灭亡。

现此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鹑衣百结】chúnyībǎijié

鹑: 鹌鹑鸟,秃尾巴,羽毛花斑。鹑衣: 像鹌鹑鸟羽毛一样褴褛的补丁很多的衣裳。百结: 打成很多结子,使补丁连缀起来。源自《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悬鹑。”

子夏(孔子的学生)家里很贫穷,身上穿的衣服,补缀连结就像鹌鹑的秃尾巴。有人劝子夏说:“您为何不去做官呢?”子夏回答道:“对我骄傲的诸侯,我就绝不做他的臣子;对我骄傲的卿大夫,我就再不与他相见。柳下惠(古代人崇拜的贤者)与看门人穿同样的衣服,他们互不相疑,这是大家早就听说过的了。争利最终是要丧身的。”

后人据“衣若悬鹑”变化出“鹑衣百结”,形容衣衫破烂不堪。

【辞第】cídì

辞: 推辞。第: 豪华住宅。指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典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西汉时,匈奴屡次侵犯边境,汉武帝派当时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平定匈奴。霍去病好骑射善,先后六次长途奔袭,率军与匈奴交战,大败匈奴,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武帝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处豪宅,但霍去病却辞谢不受。他说:“匈奴没有灭,无从安家!”

现比喻忠贞之士一心报国,不图私利。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cǐchù bù liú rén,zì yǒu liú rén chù这里不欢迎我,还有欢迎我的地方。此语源于南朝陈后主的一段故事。

据元人林坤《诚斋杂记》载:“沈后者,望蔡侯君理女也,以张贵妃权宠,动经半年不得御。陈主当御沈后处,暂入即还,谓后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答云:‘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我若为留?’”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上文说他宠爱贵妃张丽华,使沈皇后受到冷落,长达半年不到沈后宫中。一次,陈叔宝到沈后宫中,还没坐稳就要离去,并为离去找借口,以诗指责沈皇后不留他。沈后也以诗答之,明知你不肯在我这留宿,让我怎么留你啊?由于这故事的流传,陈后主诗中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便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俗语了。在其他笔记中,陈后主的诗也有载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爷”在这里为皇帝的自称。故俗语亦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用法。

【此地无银三百两】cǐdì wú yín sānbǎi li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