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愚蠢的人,做了错事,想用隐瞒的办法掩饰错误,只能是欲盖弥彰。这一民间故事的出处,似已无从深考。但见诸文字的近似记载有这样几种:
① 晋代皇甫谧《笃终》对于厚葬诲盗曾说:“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厚物,无异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这文士所说的“埋金书表”,到了民间,很可能就具体化为“普及版”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② 据《水经注·湍水》载:“魏征南军司张詹墓”,怕被盗掘,做得又小又低,很不起眼。还在墓碑背面刻了几行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兮后人,幸勿我伤!”明确表白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招,还真有点灵验,“自后古墓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还安然无恙。但到了元嘉六年,也终于被掘了:“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好家伙!原来墓内极为宽广,充积金银财宝!然而最后,这不还是被“隔壁王二”所偷了。
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人,靠做小本生意维生。苦积苦攒,好不容易积下了三百两银子。老汉看着银子发了愁,藏在哪儿才保险呢?想来想去,有了,张三把银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埋在自家菜园里。埋好了银子,张三还是不放心。心想如果声明菜园里没有银子,别人不就不会去偷了嘛!于是他做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天早上,邻人王二拾粪经过菜园边,看到张三立的木牌,不禁喜出望外。思忖道:“张三这不是蠢到家了吗?立此牌明明是告诉别人此处有银三百两啊。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客气了。”于是王二三刨两刨,刨出银子,拿回家去了。回到家,王二想,“我是张三的近邻,张三丢了银子第一个就会怀疑是我偷的。怎么办才好呢?……对了,不如写个条子,表白一下,免得张三赖在我头上。”想到这里,王二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张三的木牌上。上面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那种不打自招的笨拙行为,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刺舌】cìshé
刺破舌头。语出《随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北周的骠骑大将军贺敦战功卓著,但因为说话过于耿直而得罪权臣宇文护,结果被其所害。临刑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爹因为说话不注意才招致祸害,你必须要接受这个教训。”于是他用锥子刺儿子的舌头,告诫他要记住这血的教训,说话千万要谨慎。
现比喻讲话要小心谨慎。
【聪明反被聪明误】cōngmíng fǎn bèi cōngmíng wù
是用来讥讽那些一心为私利打算的人费尽心机,钻营取巧,到头来却反害了自己。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 据宋代崔敦礼《刍言》这本杂记记载: 墨鱼出来游玩,为保护自己性命的安全,它吐出浓浓的“墨汁”,自以为这一手绝顶聪明,人们谁也无法发现它。岂知渔人一见哪里有“墨汁”,网就往哪儿放。墨鱼自以为聪明,结果反而被“聪明”送了性命。这种说法所表示的语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从感情色彩看,都含贬义。
② 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在仁宗(赵祯)嘉祐六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哲宗时,又被贬惠州、琼州,他内心愤懑,牢骚满腹,遂作《洗儿》诗一首自嘲。“洗儿”,是唐代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即婴儿出生三天后要洗身,届时,主人发出请帖,宴请亲朋好友临盆观看,以图吉祥。苏轼的《洗儿》诗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东坡先生为何作此诗?明人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中有段话解释道,只因东坡先生自己觉得一生伏着聪明,遇人遇事一点忌惮遮拦也没有,逢着便说,遇着便谏,或以诗赋,或讲笑话,冲口而出,讥刺朝廷政治得失,取笑各官贪庸无为。由此惹得人人痛恨,把他诬陷下在狱中,几番要置其于死地。苏东坡晓得一生吃亏在聪明上,所以有感作这首诗,与其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做个愚蠢之人。所以这首只适用于苏轼所处的那个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他本人的特殊遭遇。由此可知,苏轼并非真的责怪自己聪明,不过是发牢骚而已。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cóngshànrúdēng cóng’èrúbēng循正道像登山那样难,走邪道却像崩溃一样迅疾容易。与俗语“学好三年不得,学坏三日便成”意思相似。语出《国语·周语下》。
春秋末年,东周大臣王子朝反叛朝廷,举兵作乱,攻占了周朝的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周敬王姬匄(gài)被迫逃亡。在晋国军队的帮助下,周敬王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周敬王的卿士刘文公和大夫苌弘建议在这里高筑城墙定都,并派人到各诸侯国征求意见。派出的使臣来到晋国,晋国国君魏献子表示同意。这时正巧卫国大夫彪傒也在晋国。他听说后便持反对意见。他找到周朝的卿士单穆公,说:“从周幽王以来,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落下去了。有一句民谚说得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夏从孔甲开始堕落,四代而亡;商的兴起,却经过14代。等到商朝传到祖甲,只经过7代就灭亡了。如此看来,向上发展难,往下衰败易,周朝从周幽王开始不走正路,已经14代了,恐怕难以挽救了,在这里建都没啥必要了。”
后人引用此语,比喻学好、走正路非常困难,学坏、走歪路却十分容易。
【从善如流】cóngshànrúliú
原意是指倾听善意的规劝,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语出《左传·成公八年》。
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连年发动战争。公元前583年(鲁成公八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栾书侵袭蔡国以后,本来打算进一步攻打楚国。但是,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暂停对楚国用兵,而集中兵力攻打沈国。栾书认为有理,及时地改变了作战计划。结果,大败沈国,俘虏了沈子揖。当时的史官评论这件事时称赞栾书说:“从善如流,宜哉!”意思是: 栾书听从好的主意就像流水那样顺当而自然,他这样做是多么恰当啊!
成语“从善如流”即源于此,多指人乐意倾听正确的意见,接受别人的好主意。
【粗枝大叶】cūzhīdàyè
原谓文字简略概括,不事雕琢,就像树的粗枝与大叶。语出南宋·朱熹《朱子语录》:“《书序》不是孔安国作,汉文粗枝大叶,而《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人文字。”
孔安国,字子国,西汉鲁国人,是孔子的后裔,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当时有人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尚书》,皆蝌蚪文字,无人能辨认。只有孔安国认识,译出五十八篇,即《古文尚书》。《尚书》各篇之首,均有“小序”,集而成书,谓之《书序》。过去认为是孔子所作,魏晋以后,又认为是孔安国或东汉经学家郑玄所作。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认为,汉代人文字简括质朴,而《书序》的文字细腻,因六朝文人的文辞华丽细腻,因而他推断为六朝时文人所仿作。但至今无有定论。
后人引用此语,比喻做事不细心、马虎大意。
【醋】cù
“酉”,是酒的最早甲骨文字,“醋”的形旁的“酉”字,说明古人根据醋是由酒产生出来的而造出“醋”字。但在“杜康造酒造醋”的民间故事中,对“醋”字的来历有另一种说法。
杜康有个儿子叫黑塔,有一天,他用了三只大缸,装了大半缸酒糟,每天用棍子在缸里搅拌搅拌,21天后,制作出了一种酸溜溜的“琼浆”,味道好极了。杜康知道后非常高兴。可是这好吃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想了想说:“酒糟二十一日,到酉时成功。二十一日加酉不就是个‘醋’字吗?就叫‘醋’吧。”【寸草春晖】cùncǎochūnhuī
寸草: 小草。春晖: 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天的恩惠。源自唐·孟郊的《游子吟》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就是出门远行的儿女,这首诗通过母亲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赶缝衣服的具体情节,表现出慈爱的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子外出,不知哪天才能回来,所以母亲把衣服细针密线缝得结结实实的!诗的末尾两句,作者用春天三月里的阳光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春晖抚育了寸草,寸草怎能报答得了春晖的恩情呢?形容报答不尽母亲的慈爱。
后人由此引出“寸草春晖”比喻父母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又作“春晖寸草”“三春寸草”。
【寸木岑楼】cùnmùcénlóu
岑楼: 尖而高的楼。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相比。出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
一位任国人问孟子的学生屋庐子:“礼与食哪个重要?”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国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任国人穷追不舍,继续问道:“要是按着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会饿死;如果不按着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办事吗?又比如,假如按照礼仪迎亲,就讨不到老婆,要是不按礼仪迎亲,就能讨到老婆,还一定要按礼仪迎亲吗?”这一问,屋庐子答不出来。第二天,他便去邹国向孟子请教这些问题。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估计根基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尖顶的高楼还要高。可以说金子比羽毛重,但能够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羽毛还要重吗?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当然是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当然是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边邻居家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寸木岑楼”即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而来,用来比喻类比或判断事物,由于标准和基础不一样,会得出差别很大甚至错误的结论。
【寸阴】cùnyīn
指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极短。古人称“光阴”为“寸”,与古代的计时器有关。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 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时期就发明了“圭表”,它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时刻和节气。它由“圭”和“表”两部分构成,“表”是两根直立的木杆或石柱,“圭”是平卧于“表”下的尺,上面刻有“分”“寸”等。两根“表”分别放在“圭”的南、北端,并与“圭”之间成直角。在太阳光下,“表”投射出的落在“圭”上的影子称作“阴”,所以古人称时间为“光阴”。根据表的影子的长短变化可以测出时间、节气。所谓“寸”“分阴”,表示时间较短暂。
② 古代有种计时的工具叫日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用石头制成,四周刻有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刻度。晷针用铜制成,立于晷面中与晷面垂直。晷针的影子像钟表的指针一样移动。晷针的影子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白天的某一时间。晷,日影;“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表示光阴短暂。“寸阴”是“寸晷”的同义语。晋朝潘正叔《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有“寸晷惟宝”,就是指时间宝贵。
“寸阴”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之七《勾践人臣外传》有“夫君子争寸阴而弃珠玉”。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晋书·陶侃传》则说:“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可见,先辈们都强调时间宝贵,“寸阴”比“尺璧”的价值还高,即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后来,人们便用“寸阴”来劝谕人们珍惜点滴时光。
【厝火积薪】cuòhuǒjīxīn
厝: 通“措”,放置。薪: 柴草。把火放在柴草堆下面。比喻潜隐着极大的祸患、危机。典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令之势,何以异此!”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内有诸侯争权,外有匈奴边患。可谓内忧外患,人心浮动。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多次向汉文帝上书陈述社会的弊端,写出了著名的《陈政事疏》,他认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很不好,违背情理、伤害道义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他认为,那些大谈天下大治的人纯属一派胡言,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治与乱。就好比是,将火种放在堆积起来的柴草下,却又在上面睡大觉,当大火即将燃烧起来时还以为平安无事。他大声疾呼:“如今的政治形势,与之相比有何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