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亦作“点铁成金”,本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后亦用此语比喻修改文字,化腐朽为神奇。
【点心】diǎnxīn
北方人把每日早上用来充饥的食物叫“点心”,而南方人凡正餐以外的小吃都叫点心,也可加到正餐中和饭菜同时食用。
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云:“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郑修嫂劝叔且点心,由来旧矣。”称“点心”为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创。他曾带一批御厨到扬州研究菜肴和点心,将点心列为小食。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 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从唐代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将饥饿时略进食物称之为“点心”。又南宋时,韩世忠和金兀术大战。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时,看到本军将士日夜浴血沙场,奋勇杀敌,很受感动。于是,便命令部属烘制各种民间特色糕饼,送往前线,慰劳战士,以表“点点心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心”一词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糕点、饼干之类小食品的代名词了。
【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里无人莫做官】
diànlǐ yǒurén hǎo chīfàn,cháolǐ wúrén mò zuòguān店里有人好吃饭,是说客栈旅店里有自己熟识的人,即使无钱也能吃上饭,住上宿。比喻熟人好办事,能帮上忙。
过去,交通不发达,还没有火车、汽车,人们上城进京有钱人坐车、骑马,而无钱人只能步行走路。尤其是出远门,更是备尝艰辛。尽管出门时备足了衣衫,带够了盘费,但路上往往不知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盘费丢失,连吃饭住宿的钱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店里有自己的乡亲友人,没钱也能吃上饭,住上宿,不至于挨饿。所以就有了“店里有人好吃饭”之说。
古代做官,七品以上都由朝廷任命。同样道理,想做官的人,如果朝廷里有自己的亲朋好友,能够说上话帮上忙,做官就不那么难了。故也有“朝里有人好做官”之说。
既然如此,怎么又说“朝里无人莫做官”呢?清代王有光解释说: 在皇帝昏庸、奸臣当权的时候,如明嘉靖年间严嵩用事,天启时魏忠贤横行。可谓朝中无人。这个时候不要去做官。因为这时你做官,要做个好官清官,权奸定不容你,轻则遭打击陷害,重则丢掉性命。你若做个昏官贪官,就会与权奸同流合污,变成小人,毁了自己一身清白。这句谚语是告诫人们在“朝里无人”的时候不要做官。
【店小二】diànxiǎo’èr
古代酒馆、客店中接待顾客的人被称为店小二。溯其源,是因为自宋元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一般是没有正式的名字的,只有上学、做官才有名字。一般老百姓既没有机会上学,又不能做官,所以没有名字,就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出的数目作为称呼。如明代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在古代,饭馆、客店的老板是当然的店老大,服务员地位低于老板,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店小二了。
【殿军】diànjūn
竞技比赛第四名的荣誉称号。该词源于“殿后之军”的说法。古时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撤军时,走在最后面的第四军是殿军。这样的称法在取前5名或前6名的比赛中是不确切的,容易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获奖者。由于约定俗成,“殿军”还是被人们用作为第四的代称。
【雕虫小技】diāochóngxiǎojì
“雕虫小技”是从“雕虫篆刻”发展来的。虫: 指鸟虫书,西汉儿童必学的秦书八体之一。技: 技能、技巧。源自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扬雄青年时期喜爱辞赋,并写过一些辞赋作品,但后来由于注重于儒家的经书,不大重视辞赋了,甚至认为写作辞赋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能。他在自己的哲学著作《法言·吾子》中有这样一个假托的故事: 有人问道:“扬雄,你少年时代喜爱写辞赋吗?”扬雄答道:“是的。但那只不过是小孩子写写画画的技能而已。”稍停一会,扬雄又说:“大丈夫是不会干这些小玩艺儿的。”
后来,到了《北史·李浑传》里,就发展成了“雕虫小技”一语。原话是:“雕虫小技,吾不如君。”译成现代汉语即: 在文字技巧上,我是不如你的。“吾”,李浑之自称;“君”,指魏收。
现在,人们往往以“雕虫小技”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技能。有时也作自谦之辞。
【吊儿郎当】diào’érlángdāng
指一种自由散漫、放任不羁的习气。据考,该词原与唐明皇(玄宗)有关。
张邦绅《云栈纪程》中记载:“明皇入蜀,雨中于此(指上亭铺)闻铃声,问黄幡绰曰:‘铃语云何?’对曰:‘似谓三郎郎当!’”这里的“三郎”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小名,是当时宫中对他的昵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唐明皇惊惶失措,逃往四川避难。当他询问“风铃声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黄幡绰机灵地回答道:“铃声好像是在说三郎郎当。”黄故意采用“郎当”一词,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郎当”原来可以形容人的颓唐、潦倒、马虎,黄幡绰借此对唐明皇进行讽谏,希望他振奋精神,以国事为重,迅速镇压叛乱。
“吊儿”一词,本来是指悬挂着的小物件,如风铃之类。人们套用唐明皇这个典故,把“吊儿”(风铃)和“郎当”(铃声)连用,形容做人放浪不羁、甘居下游,乃至不成器。
【钓璜】diàohuáng
垂钓而得的半壁形的玉。比喻臣遇明主,君得贤相。典出《尚书大传》卷一:“周文王至磻溪,见吕望,文王拜之。尚父云: ‘望钓得玉璜。’”
有一次周文王在磻溪水边见吕尚垂钓,便前去拜见。周文王说:“我找了你七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你。”吕尚回答说:“我钓鱼时钓到五块璜玉,上面全都写着让你姬昌受命,要我前往齐国去报答你。”
吕尚即姜尚姜子牙。他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系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现在人们用钓璜来比喻交好运、受器重的征兆。
【掉书袋】diào shūdài
原指言谈中喜欢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语出《南唐书·彭利用传》:“(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这段话的意思是: 五代时期,南唐有个名叫彭利用的人,平时,他对家里的人说话,即使是小孩子、奴仆,都要搬弄书上的字句,引经据典代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大家称他为“掉书袋”。
后来,人们便用“掉书袋”嘲笑人说话喜欢搬引古书,表示自己书读得多,知识渊博。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 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去做客,天黑时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说:“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现在常称那些写文章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喋喋不休】diédiébùxiū
喋喋: 说话多的样子。“喋喋不休”是由“谍谍利口”变化来的。“谍”与“喋”通用,《汉书·张释之传》即写作“喋喋利口”。利口,嘴头快的意思。指很能说,可以没完没了地讲。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时,一次,廷尉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文帝问上林尉有关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视,一个都答不出来。这时,虎圈啬夫(官名)从旁代尉回答,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位管虎圈者也早想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所以这次他是没完没了地讲。但文帝听了还颇表满意,同时对那位上林尉很生气,于是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尉。对此,张释之考虑了好一会,上前问文帝道:“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文帝回答说:“长者也。”张释之又问道:“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文帝也答道:“长者。”尔后张释之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意思是: 像周勃、张相如这些有突出贡献的长者,其实他们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去效法这位能说会道、唠唠叨叨的虎圈啬夫吗?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决定不提升啬夫。
后人由此引出“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丁兰刻母】dīnglánkèmǔ
二十四孝之一。
丁兰是汉时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扶养长大。但小时候丁兰对母亲很不孝敬,时常打骂。有一天,丁兰耕田间歇,见一羊羔双膝跪地而食母乳,又见一只小乌鸦衔食喂养残老乌鸦。他触景生情,后悔自己过去虐待母亲的行为,不禁泪流满面。正在这时,母亲为丁兰送饭来到田间,丁兰看到赶紧去迎接,慌忙中忘记将手中的鞭子丢掉。母亲见丁兰手提皮鞭而来,以为丁兰嫌她送饭来迟,又要打她,一时气上心来,心如刀绞,于是撞死在地头树下。母亲死后,丁兰悲痛欲绝,将树伐掉,依照母亲的样子刻成木人,供奉在堂上,就像母亲活着一样,日进三餐,从未间断。
后来丁兰刻母也成为二十四孝中惟一的一个由不孝而转为大孝的典故,流传至今。
【丁是丁,卯是卯】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
此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 丁是天干中第四位,卯是地支中第四位,虽然数位相同,但是干支不能相混。我国古代历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合来纪年的。天干又叫十干,包括: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也叫十二支,包括: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干与十二地支循环配合可以得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组,称六十花甲子。最初干支是用来纪日的,后来用来纪年。天干、地支搭配不能搞错,错了,年、月、日也就乱套了。所以人们在形容不能马虎的时候,常常说:“这可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事,不能凑合啊。”
② 丁,即钉。钉是器物接榫(sǔn)的榫头,即凸出部分。卯是器物接榫的凹入部分。形容确实、可靠。“丁”字是“钉”的谐音。而在木工制作中,如要把两个部件连接起来常常用榫卯结构。榫又叫钉榫,是连接处凸的部分,卯指连接处凹的部分。钉榫和卯眼必须同等大小,连接起来才能严丝合缝。不然的话,不是安不上,就是松动,不结实。
“丁是丁,卯是卯”这句话,无论用哪种方法解释,都是同一种意思,都是讲做事要精益求精,一是一,二是二,一点不能含糊,否则便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顶灯】dǐngdēng
怕老婆的俗称。从前没有电和煤油时,人们夜晚照明,除了用油脂制作的蜡烛以外,大都使用油灯。灯的下部,是金属铸制的灯台(也叫“灯檠(qíng)”),上边安放一只灯碗,盛注植物油,浸着一根棉絮搓成的灯捻儿,把露在油外的一端点燃,就发出火焰。读书、做针线或其他活儿,靠它照亮。
古代圣贤们倡导男尊女卑。在夫妇关系上,当丈夫的,可以凭借种种优势对妻子任意凌辱施虐甚至残害其生命。但也有个别的妇女,河东狮吼,迫使丈夫服服帖帖,倘稍有越轨,即就地取材,将油灯碗搁放在丈夫头顶上,让其老老实实顶着,以此作为一种体罚。后将惧怕妻子的男人,戏称为“灯台”“顶灯的”。
五代陶穀《清异录》里,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一个“顶灯”的例子:“吴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扁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缺灯檠’。”即以陶穀在世时间算起,这“顶灯”历史也已有千年之久了。
【顶缸】dǐnggāng
顶替他人或代人受过,俗语谓之“顶缸”。此语起源于明代。
明朝时在南京有这样一个传说: 长江南京一段堤岸常常决口,洪水之灾困扰着南京百姓,据说是猪婆龙毁堤。猪婆龙一名鼍(tuó)龙,也叫扬子鳄,力猛能破堤岸。但因猪与皇帝朱姓谐音,便讳言是老鼋(yuán)作祟。于是,官府命捕老鼋。钓得老鼋后因其力大用沙缸罩住,砸破缸底取出。其时,南京有民谣“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即指此事。这个有趣的传说见于明人张存绅的《雅俗稽言·河泊使者》。
后来便用“顶缸”比喻代人承担责任或嫁祸于人。
【鼎足而立】dǐngzú’érlì
鼎: 古代的一种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两耳三足。“鼎立”就是像鼎三足并立一样,比喻三方势力对立的情形。源自《汉书·蒯通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楚汉相争时,范阳人蒯通看到韩信兵权在握,于是想劝韩信发展自己的力量。蒯通借口看相,先谈了一通相人之道。他说:“看人的贵贱,在于骨骼的长相;看人的忧喜,在于面部的气色;看人的成败,在于人的果断。用这三项去综合考察一个人,那是万无一失的!”韩信点头称是:“好,就请你替我看看吧!”于是蒯通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还会出现危险;可是相君之背,却贵不可言!”韩信惊奇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接着蒯通作了一番分析: 楚汉相争已到了相持阶段。项羽从彭城起兵,南征北战,威震天下,而这几年却被刘邦所困扰,没有明显进展。而刘邦才几十万人,几次战斗还吃了败仗。楚汉双方已是两败俱伤。在这种形势下,韩信的力量非常重要。帮助汉,则刘邦获胜;支持楚,则项羽胜利。分析到这里,蒯通说:“依我看,不如让楚汉双方都存在下去,您保持中立,让天下分成三方,就像那鼎的脚一样,三个脚分开立着。”可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不薄,又自认为功劳很大,最终没有听取蒯通的意见。
后人用“鼎足而立”来形容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东窗事发】dōngchuāngshìfā
原意指在东窗下密谋之事败露。此语源于宋元间的一个传说。
据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 相传秦桧暗害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曾在东窗下密谋策划、定计。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派道士到阴曹去探访。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元·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后人便称阴谋败露,将被惩治为“东窗事发”。
【东床】dōngchuáng
女婿的代称。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曰:‘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这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闻人觅婿坦腹东床的故事。
东晋时,晋太尉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到是来选女婿的时候,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坦腹东床,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找的好女婿!”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东道主】dōngdàozhǔ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地称接待客人者为东道主,还以“东道”称主人。源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