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29

第29章 D(5)

明代屠本畯《艾子外语》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一个叫毛空的人,一天,他对艾子说:“天上掉下一块肉,有30丈长,10丈宽。”艾子笑着说:“哪有这个道理。”毛空立刻改口说:“那就是20丈长。”艾子仍然不相信。毛空又改口说:“那就是10丈长。”艾子气极了,就问毛空:“那块肉掉在什么地方,你见过吗?”毛空摇摇头,无言答对,只好承认说:“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呀!”

后来,人们引用“道听途说”这个成语,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得过且过】déguòqiěguò

且: 暂且,苟且。过一天算一天。原指没有长远打算。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ò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 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 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此语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得陇望蜀】délǒngwàngshǔ

“陇”为古地名,即现在甘肃省东部地区;蜀,即现在四川省一带。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东汉建武八年(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刘秀攻打天水(即今甘肃省东部天水一带)后,岑彭又与大将军吴汉围攻王莽将隗嚣于西城(也在陇右)。这时驻守蜀地的公孙述派大将李育率兵援救隗嚣,先把守住上邽。光武帝派盖延、耿弇围困上邽后,即车驾东归。临行时写了一封信给岑彭,提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如果打下了西城和上邽两城,你们便可率军南下攻打蜀地敌军。人的欲望总是满足不了的,既得到了陇地,马上又想着蜀地。真不知道,每发动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我都要增添一些白头发啊!”后来这一次军事行动未能如愿,两城攻克不下,粮尽而退兵东归。

后人据此引出“得陇望蜀”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得饶人处且饶人】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能够原谅人的时候就原谅人。谓做人应当宽宏大量,不可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冤冤相报。《增广贤文》《吴下谚联》中都收有此句。常见的搭配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饶人处且饶人”。宋代俞文豹《常谈出处》则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蔡州褒信县有个道士,非常善于下围棋,开始只在本县下棋,日久竟无敌手,于是便离开本县向京城走去。走一城赢一城,走一县赢一县。走到京城,与当时的著名国手对弈,竟又赢了。逐年下来,下棋所赢的银子,使他成了富翁。然而当他年迈衰老时,便开始深悔过去下棋的事了,由于过于认真,损伤了很多人的面子。因此,他写了首诗,最后两句是:“自出门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后下棋便心存容让,有意给人家留点面子,不让别人大输,他也得了“国手”的称号。

后人用“得饶人处且饶人”比喻凡是能原谅别人时,就宽宏大量一些,别把事做绝了,凡事要留有余地。

【得胜头回】déshèngtóuhuí

宋元话本的开头,往往安排若干诗词,或讲一个小故事。诗词或小故事的内容,与正文有些关联。这个开头,在话本中称“入话”,又叫“得胜头回”。

对于“得胜头回”的来历,一般认为,头回即冒头一回之意,得胜为利市吉语。这种解释比较接近原意,但还不够准确。

“得胜头回”原是宋元游戏戏剧中的节目。《高丽史·乐志》有无名氏《水龙呤令》下阙说:“绣袂风翻举凤,转星眸,柳腰柔弱。头筹得胜,欢声近地,花光容约。满座嘉宾,喜听仙乐,交传觥爵。龙呤欲罢,彩云摇曳,相将去,归寥廓。”“头筹得胜”就是头回得胜,表示有着好的开头,是一种吉祥之兆,因此往往得到重赏。不仅抛球戏如此,宋代的角抵戏也有“得胜头回”。《梦粱录》卷二十二说:“瓦市相扑者……顷于景定年间,贾秋壑秉政时,曾有温州子韩福者,得胜头赏,曾补军佐之职……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耳。”

由此可见,相扑比赛对头回得胜奖赏更大。二者便构成了“得胜头回”的双重母题。说话人是不会奖赏观众的,所以他们改为“得胜头回”,回即章回、段落之意,头回即开头,相当于诗中的兴句、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开场,就是在入正话前讲一段与正话相关相类的故事,起发端比喻作用,等于说先讲段精彩的开头,所以又叫“入话”,“得胜利,市头回”。“市头回”还有向观众推销之意。开讲先说一段而称“得胜头回”,是为了调动观众的生活体验,吸引视听,渲染气氛,增加幽默感。

由上述可知,“得胜头回”出自宋代戏剧活动,话本引用过来仅表示先讲一个小段子之意。

【得心应手】déxīnyìngshǒu

初作“得手应心”。本谓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源自《庄子·天道》:“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这是庄子讲的一个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制轮工匠轮扁从堂下走来,讥讽他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要他讲出道理,否则要治罪,于是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讲了上面这段话,来说明学问中精妙独到的东西是无法言传的。大意是: 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一点,放进卯眼就会松滑不牢固;削得大了一点,就会太紧而装不进去。必须不大不小,不松不紧,榫头与卯眼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动。这种技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自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

后人根据这段话,提炼出“得手应心”,谓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形容技艺纯熟或学识融会贯通。后改作“得心应手”,含义相同。

关于这条成语,这里可以补充一条重要的材料。据《列子》记载: 郑国的琴家师文不满足于一般技术的掌握,而在体会内容方面着力。每弹一曲,都要对乐曲内容有深刻的领会,然后再通过演奏技术将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师文曾感叹说:“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能发手而动弦。”意思是: 我没有琴弦就显示不出技法,没有乐谱就不能成曲调;但我从音乐中所得的不是弦律所能表达,我所追求的也不是乐音的美妙;音乐的真谛,内心不能感悟,乐器不能相应和鸣,所以出手演奏便不能尽善弦律应有之妙。这段话,为后人将“得手应心”改作“得心应手”提供了语意资源。

现在一般用作“得心应手”。也用来形容做事顺手如意。

【得意忘形】déyìwàngxíng

原意是由于太高兴而物我两忘。源自《晋书·阮籍传》。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本有干一番大事的志向。但生当魏晋之际,天下尚不安定,为保全性命,避开危害,他与世无争,任性不羁,常常喝酒喝得大醉。《晋书·阮籍传》在反映他平时的生活情趣和表现时,是这样描绘的:“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得意忘形”即由“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变化而来,现多用来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但也有指取其精神而忘其形式的。

【得鱼忘筌】déyúwàngquán

筌: 捕鱼用的工具。捕到鱼忘掉了筌。原意是说明言词和意义的关系: 言语的功能在于探究或表达意义,一旦得到了意,言词也自然应被放弃了。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系兔脚的一种类似绳网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在谈论“义”的时候,先列举出一些古代明君圣贤的故事: 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贤者许由,许由不干,逃跑了。商汤决定将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仅不接受,而且发了脾气;纪他听到了此事,担心汤再来找他,便带着门徒躲避到窾水河畔去了,诸侯们听到后,担忧纪他投河绝世,络绎不绝前往窾水之滨吊慰;三年之后,申徒狄闻知这些贤士之事迹,甚慕其高名,遂投河而死。庄子在讲完这段故事之后,紧接着说了下边一段话:“筌这个东西是用于捕鱼的,得到了鱼,就把它忘掉了;蹄这个东西是为了捕捉兔子的,得到了兔子也把它忘掉了,言词是为了达意,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了。我怎样才能找到懂得言词之道的人而与之交谈呢!”

后“得鱼忘筌”引申出两种意思。一是比喻悟道忘其形骸;一是比喻达到目的或成功后就背恩忘本。

【德高望重】dégāowàngzhòng

道德高,声望重。语出《晋书·简文三子传》。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元显位高权大,傲慢专横。为宣扬自己,获取更大的权势,司马元显让礼官写奏表称自己品德高尚,声望庄重。就这样,司马元显先后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总管朝廷要事,宫廷内外群官众吏都要听其吩咐,并要对他表示敬仰。399年,司马元显伙同他父亲司马道子征调江南诸郡已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农,到建康(今南京市)服兵役。这种随意征兵的做法激起了佃农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佃农的头领)起义。司马元显和其父司马道子于402年被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派人杀死,此时,自称“德高望重”的司马元显才20岁。

现一般用来称颂人品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人。

【德蒙与匹西亚斯】Déméng yǔ Pǐxīyàsī

这是古希腊一对有着生死之交的好友。相传,有一次,匹西亚斯得罪了国王迪奥尼修斯,被判死刑,数日后就要执行。匹西亚斯想在临死前见母亲一面,以便安排好妹妹。德蒙得知后,为了帮助匹西亚斯实现心愿,愿意代替他在狱中受刑。国王感其二人友情之深,答应了德蒙的要求。匹西亚斯回到家里,处理好事务,急速踏上归程,无奈路上遇到了重重障碍,使他心急如焚。这天,日落西山,国王正准备将德蒙处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匹西亚斯赶到刑场,免去了德蒙一死。国王见状,甚为感动,便释放了匹西亚斯。

后来,人们便用“德蒙与匹西亚斯”比喻“生死之交”。

【登堂入室】dēngtángrùshì

见“升堂入室”。

【登徒子】dēngtúzǐ

登徒: 姓。子: 古代男子的通称。指代好色之徒。出自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据传,宋玉是楚国的文人。其文章出色,仪表风流,举止“英俊不凡”。当时的大夫登徒子曾向楚襄王奏报宋玉好色,襄王便找宋玉询问此事。宋玉便作《登徒子好色赋》指明好色的恰恰是登徒子自己。由于这篇文章的传播,人们便称好色之徒为登徒子。

【滴水穿石】dīshuǐchuānshí

见“水滴石穿”。

【地下】dìxià

原指秘密而不能公开的工作。该词最初出现于日本。

1929年,日本政府日趋法西斯化,日本共产党被迫退出国会。从此,日本共产党被日本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于是,日本共产党便“转入秘密活动”。日文写成“转入地下活动”。“地下”二字的日文字形与汉字接近,而且内容也很形象。中国翻译过来,照原字面一看便可理解,但口头上还未习惯采用。后来,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许多日本报刊发表文章,提到小林在转入“地下”活动以后,如何如何。后来“地下”一词才较为普遍地出现在中国报刊上。大约在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国的广大土地,几个大城市的日本报刊,对我党的革命工作和一切爱国活动,都冠以“地下活动”一词,日子长了,我们自己也说“地下工作”而不说“秘密工作”了。

现“地下”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秘密的不公开的活动。还有地面之下、地层内部的意思。

【第一流】dìyī liú

流: 指品类、等级。“第一流”就是第一等。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是东晋时明帝的女婿,开始做荆州刺史,后带兵与前秦的姚襄作战,获得大胜,被封为大司马。桓温虽然权重势大,但仍喜欢争强好胜。当时有名官员叫殷浩,喜欢老子学说,对《易经》也有研究。有一次,桓温当面问殷浩:“你和我相比,就才能来讲,咱们谁高谁低呢?”殷浩听后巧妙地回答说:“我围绕我自己转了八圈,结果还是我自己啊。”意思是我与你没有关系,我就是我,不愿意和你比高低。

又有一次,桓温与另一官员刘真长交谈,问道:“我听说会稽(地名)王言谈很新奇,你听说过没有?”刘真长回答说:“会稽王言谈确实新鲜奇特,不过他只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听了很高兴:“那么第一流的又是谁呢?”刘真长认真地回答说:“那正是咱们这些人啊!”

“第一流”这个词即源于此。现在的意思也没什么变化,常用来形容出色的人物或业绩。

【点化】diǎnhuà

原指古代方士的点金术。也指佛家或道家用言语方术启发人学道。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二:“景德中,真宗朝陵,因访异人,左右以归真闻。乃召对,问曰:‘知卿有点化之术,可以言之。’归真奏曰:‘臣请言帝王点化之术: 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

后来泛指开导、感化、指引人为“点化”。

【点卯】diǎnmǎo

即点名,确切地说,是早上点名。把点名称作“点卯”源于旧时官署的一种考勤方法。

古代官署一般都在卯时开始办公,要求所有胥吏差役均须届时到职。卯时,也叫卯刻,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即每天早晨的五时至七时。每天卯时一到,官署里即由官员按册呼名,查点人数。当时所使用的名册,谓之卯册。“点卯”,用现在的话说,是卯时点名之意。后来,“点卯”所指的范围和时间有所扩大,无论何地何时,凡属点名,都被称作“点卯”。明代平倭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凡例》中说:“寻常比较武艺,点卯不到,即以条约为赏罚。”可见“点卯”已不限于官署,也不一定是专指卯时了。

此外,与“点卯”相关的,还有“应卯”和“画卯”。“应卯”,是吏役到达官署后,听候点名,当呼到自己的姓名时,应答一声,表示已到,类似于现在点名时,答一声“有”或“到”。《红楼梦》中就有“妙在薛蟠如今不大上学应卯”的说法。至于“画卯”,大约与现在的签到相同。

“点卯”“应卯”“画卯”,都指的是点名,只不过说法不同罢了。需要指出的是,“点卯”在使用过程中,词义又有了扩大,被借用为“循例到场,敷衍了事”之词。现在人们所说的“点卯”,除了也指点名之外,更多的是指“循例到场,敷衍了事”的贬义喻词了。由原来的考勤制度演变为打个照面、应付差事的口头俗语了。

【点石成金】diǎnshíchéngjīn

本义是运用法术将石头变成黄金。其寓意源于一个希腊神话: 迈达斯国王一次救了酒神的朋友,他要求酒神赏以点金术,酒神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凡是他触着的东西都变成了金子,甚至连他心爱的女儿也变成黄金。他十分苦恼,只好又去请酒神帮助他摆脱这种困境。于是人们就用“点石成金”比喻幻想轻而易举发财的人反而遭到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