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07

第7章 B(2)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和北朝的北魏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都是未及弱冠之年而即位为君主的,宋文帝即位时是18岁,太武帝即位时只有17岁。这两位年轻的君主,即位之后就以河南四镇为中心进行战争,时和时战,形成冷战和拉锯战的交错局面。所谓“河南四镇”,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洛阳、虎牢,河北省的滑台以及山东省的碻磝。439年,北魏太武帝终于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并为了防御柔然的入侵,而与西域各国通好,以便经略西北地方。

可是在另一方面,南朝的宋文帝,也在446年平定了南方的林邑,其目的在于消除与北魏决战时的后顾之忧。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北魏发兵征讨柔然。次年,宋文帝认为这是征讨北魏的千载良机,于是就征询贵族的意见准备发兵。这时行伍出身的太子校尉沈庆之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出题发难。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耕田一定要问农夫,织布一定要用女仆,现在陛下想要征讨敌国,怎能和白面书生共商大计呢?”

宋文帝没有听取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白面书生”即源于此,现一般用以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白皮书】báipíshū

指一国政府、议会等正式发表的有关政治、外交、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或报告书,因封皮用白色,故称为“白皮书”。不同的国家这类文件惯用的颜色不同,叫法也不一样。英国的这类文件封面习惯用蓝色,称蓝皮书;西班牙用红色,称红皮书;意大利用绿色,称绿皮书;法国用黄色,称黄皮书。因而白皮书往往成为某些国家的官方文书的代号。但实际上一国文件使用的颜色也不限于一种。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báitóurúxīn/qīnggàirúgù

白头: 白发,引申为时间久长。虽相处到头发白了,还跟新认识的一样。谓相知不深。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汉朝初期,刘邦消灭了异姓王,又封了同姓王。这些同姓王的门下,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士。其中有一个人叫邹阳,本是齐国人。最初,他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以文辞著称。后来,吴王刘濞谋反,邹阳谏而不听,于是邹阳改投梁孝王刘武门下。邹阳为人富有智谋才略,又不肯与他人同流合污,因此有人忌恨他,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听信谗言把他投进监狱,想杀掉他。邹阳从狱中上书梁孝王,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谚语说:‘相识多年,直到头发白了,却像新交一样互不了解;在路上相遇,停车交谈,两车紧靠着以致把车盖挤歪了,就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样情投意合。’为什么呢?就在于相知与不相知。”梁孝王看了这封文情并茂的信,很受感动,派专人前往狱中将邹阳放出来,待为“上客”。

“白头如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形容互不交心、互不信任的“朋友”关系。

“倾盖如故”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倾盖: 两车紧靠着以致把车盖挤歪了。“倾盖如故”的意思是,在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就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样。人们用它比喻交情深。

【白相】báixiàng

上海方言,表示玩乐的意思。旧时称游荡无业、为非作歹的流氓为“白相人”。该词是从“彷徨”一词演变而来的。

“彷徨”一词,最初并没有今天所谓犹豫不决、心神不定的意思,其本义是来回走动。如《诗经·王风·黍离序》“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中的“彷徨”,就有来回走动的意思。

由来回走动的意思,“彷徨”一词渐渐有了逍遥游乐的含义。因为游玩也是来回走动的: 一来,游玩有个来回过程;二来,游人在游玩时流连景色,来回瞻望,特别是文人雅客,还要踱来踱去,吟花咏草,比如《庄子·大宗师》里,“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中的“彷徨”,与“逍遥”一词相对而言,也就是逍遥游乐的意思。

宋朝以前,我们现在所说的“白相”的意思通常就是“彷徨”二字。宋朝以后,“白相”一词渐渐取代“彷徨”中的“薄相”。据《乌青镇志》载“薄者,白也”,薄相即白相,也就是嬉戏游乐的意思。《崇明县志》卷九载,“白相”二字,吴江写成白相,宝山写作薄相,崇明写成孛相,形不同而音义全同。

“彷徨”一词变成了“白相”有两个原因:“白相”二字的古代读音与“彷徨”相近,按古汉语的规则同音假借,故“彷徨”能转写成“白相”;古书多是手抄口传的,难免因为音同音近而写“白字”。而语言学上,白字出现后如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流传开来,大家就会照着写。苏轼按着口语的读音,在几首诗里都用了“薄相”二字。另外在《笑林广记》里也有了“白相”的字眼。陆宗达先生认为“白相”(“薄相”)就是“彷徨”的转写形式,是由同音转写而来。

“白相”两字最早应该说是“彷徨”的别字,但因为它很有特色,有“无钱而观看”(《崇明县志》卷九)、“嬉游观看”的意思,用以表示游玩很妙,所以便广泛传播开来。《笑林广记》里出现了“老白相”,《海上花列传》里出现了“白相”“白相相”。

这么多年传下来,“白相”一词已成为吴语中的通语,专门用来表示玩乐的意思;而它的老祖宗“彷徨”,却早变成另外一个词,专门表示徘徊犹豫的意思了。

【白云孤飞】báiyúngūfēi

见“白云亲舍”。

【白云亲舍】báiyúnqīnshè

白云: 天际白云远不可即,比喻亲人所在。语出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唐代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统治时期,曾任“大理寺丞”“江南巡抚使”“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文昌右丞”。睿宗李旦时,追赠为“梁国公”。人称“狄梁公”。这段记载是狄仁杰初涉仕途,就被人诬告。幸亏“黜陟使”阎立本贤明,调查案情后,推荐狄仁杰担任了“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在赴任途中,路过太行山,回头望着河阳(今河南孟县)的方向,看天空白云孤飞,对左右随从们说:“我父母就住在那白云的下面。”他驻足眺望,显出思念的神色,等候云彩飘走了,才继续赶路。

后人依此概括出“白云亲舍”的成语,比喻客居他乡、思念远方的亲人,或以为思念父母之辞。又作“白云孤飞”。

【百步穿杨】bǎibùchuānyáng

杨: 杨叶,即柳树叶。古代诗文中杨、柳通用。源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的名将,著名的射箭高手。当时还有一个善射者,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潘党说:“这不算本事,如果在百步之外射中柳树叶子,才算差不多。”潘党立即将柳树上的三片叶子标上记号,让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之。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按顺序一一射中,箭镞全都正中叶心。

后人遂以“百步穿杨”一语,比喻射箭技术极其高明,亦泛称本领高、技艺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ǎichǐgāntóu,gèngjìnyībù

百尺竿头,高竿的顶端。佛教认为: 修行即便到了百丈竿头这样高的境界,也不应该满足,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就可以与整个宇宙浑然一体,达到无所不至的境界。语出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云‘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北宋时候,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佛家大师名叫招贤。有一次,一个和尚向招贤请教关于佛教修行的问题。招贤随口说了这句偈(jì)语。偈语是佛经中的颂词,多含有寓言在内。十方,佛教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世界,指整个空间。这句偈语说,即使攀登到了百尺高竿的顶端,也不可止息,也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即使修养已达到精湛的地步,也还要继续努力再往高处攀登,更求上进才是。

《五灯会元》在转述这四句偈语时,将“百丈竿头”改作“百尺竿头”。后来,这一佛家语,演变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语,用来比喻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仍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就。

又作“竿头进步”“更进一竿”。

【百官】bǎiguān

我国古代史上官制,不论数目多少,都冠以“百官”。“百官”之称始于唐尧时期。

据典籍记载: 尧在年老时,四岳之长推荐民间贤人舜接位。尧便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其德行。又使舜管理推行德教,民接受其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王德的说教,社会风气转好。接着尧又以更重要的工作考验舜。《尚书·尧典》曰:“纳子百揆,百揆对序。”纳,是赐予职务;揆,是掌管、管理,百揆,即总理一切事物。揆与官通用,故“百揆”即“百官”。《史记·五帝本纪》在叙述此事时,就直接改为“百官”,记载为“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夏代以后,“百官”由上古的总理一切事务官而演变成众多官员的泛称。

【百花齐放】bǎihuāqífàng

成百种花卉一齐盛开,万紫千红,姿态各异,丰富多彩。神话小说《镜花缘》描述:

女皇武则天有一天心血来潮,要显示一下她的皇权威力,便在寒冬腊月下令给百花:“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畏于皇权,不得已违背原本的开花时令,一起盛放开来。唯牡丹花不愿开放,但受到三令五申的威胁,最后被迫从命。

现常以“百花齐放”比喻文学艺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或各行各业获得蓬勃自由的发展。也用来形容文学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百货商店】bǎihuò shāngdiàn

百货指多种多样的货物。最早见于管子《乘马》:“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据民间传说,以“百货”命名商店,源于清代。

在清朝年间,有一家杂货铺,生意兴隆,铺里的货物样样都有,掌柜便起了个“万货全”的字号。

一日,乾隆皇帝南下私访,看见“万货全”的牌子,心想: 这口气太大了!当下,乾隆把一伙计叫过来,开口说道:“我买把粪叉子。”小伙计赶忙递过来几把。乾隆一看没难住他,又说:“我不要铁的,要金的。”小伙计一看来头不对,急忙把掌柜的找来了。掌柜的说:“小店确实没有金粪叉子。”“你这儿不是‘万货全’吗?”掌柜的一下给问住了,感到很不好意思,忙叫伙计把招牌摘下来,然后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吹‘万货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请给起个字号吧。”乾隆随口说道:“就叫‘百货全’吧。”这事不久便传开了。从那时起,百货店的名称被正式固定下来。

如今“百货商店”是指货物品种较为齐全的大、中型商场。

【百炼成钢】bǎiliànchénggāng

铁经过多次锻炼,能炼成钢。古代以“百炼之钢”比喻久经锻炼、坚强不屈的优秀人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萧若百炼之钢,不可屈抑。”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开始逐渐取代铜器和青铜器。钢铁作为金属材料的元帅赫然登上历史舞台,推动着历史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炼钢方法,其过程大致是: 把熟铁放在木炭中加热,一边加热一边进行渗碳,使其含碳量达到一定的百分比,然后经过上百次的冶炼、锻打,不断地将磷和硫等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清除掉,使碳和各种杂质的含量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于是,熟铁炼成了钢。这种炼钢法名副其实,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因此称为“百炼钢”。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成语“百炼成钢”即由“百炼之钢”演化而来。喻指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意志坚强、有作为的人物。

【百万富翁】bǎiwànfùwēng

指腰缠万贯的有钱人。该词的出处与股票交易中股份公司与投机者欺骗坑害投资者的一种手段——价格操纵有着密切的联系。

18世纪初,一位名叫约翰·肖的苏格兰赌徒、冒险家成立了一家密西西比公司,负责美洲大陆密西西比河流域上法国殖民属地的开发。公司成立时,计划发行1亿法郎的股票,每股500法郎,共20万股。起初,公众对该公司缺乏了解,对其股票并无兴趣,股票价格跌到300法郎一股。为摆脱困境,肖公开宣布,半年后他愿以500法郎一股的价格购买原出售的股票。与此同时,他又采取各种贿赂手段,从政府那里得到许多贸易特权。于是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上涨。肖并未就此罢休,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该公司股票的兴趣和增强公众购买股票的能力,他又宣布借给政府15亿法郎,以偿还国债;同时还决定购买该公司股票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由此该公司股票价格在短期内直线上升,最高时竟达1.8万法郎一股。

据说当时一个脚夫遵照主人吩咐,以8000法郎一股的价格买进250股,马上又以1万法郎一股的价格卖出,转手净赚50万法郎,没倒几次手,他就由一个脚夫成为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自此,“百万富翁”这个词开始被广泛引用。

【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指听闻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羌人侵扰,烧杀抢略的警报情况十分严重。朝廷闻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兵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问他们谁愿率兵前去的时候,却无人敢应声了。

这时,老将赵充国站出来奏说自己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了解军情。宣帝准奏,并让他估计一下需要多少兵马、武器和粮草。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情况究竟如何,在后方还不清楚,所以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我要先去摸清情况,然后再草拟方略,向皇上奏报。”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亲自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全师、保胜、安边之策”。奏报朝廷通过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汉人和羌人的关系缓和了,边境也随即安宁下来。

古人认为,听来的总不如亲见的。所以轻“耳闻”,重“目见”。《荀子·儒效》:“闻之不如见之。”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后汉书·马援传》:“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否则,就叫作“以耳代目”“贵耳贱目”,都是贬义词。这种看法,在俗语中称作“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与“百闻不如一见”同义。

现在,人们多用此语来强调亲自调查情况的重要性。

【百无一用是书生】bǎi wú yī yòng shì shūshēng

泛指文人志大才疏。典出清·黄景仁《两当轩诗集·杂感》一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chèn),

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少年时即以诗著名,后为安徽督学朱筠幕客,跟着朱筠游遍了安徽、江西、湖南一带地方。他一生贫困,所作的诗歌充满愁苦,情调感伤。在21岁前,他写了这首《杂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