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08

第8章 B(3)

这首诗的大意是: 求仙、成佛两者都还没有人成功过,自己只知写诗到深夜,作不平之鸣。我离乡漂泊,壮志消磨。尽管自己志向坚定,却因写诗而招来轻薄之名。我对世俗之士大多看不上眼,可是像我这样的书生在社会上又有何用。有人劝我不要老写那些愁苦的诗,怕成为不祥的预言,可是我还是要写,就像春鸟秋虫自鸣其不平一样。

后人亦将此语用作文人的自谦之词、牢骚之语。

【百姓】bǎixìng

出自《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的“百姓”指“百官”。春秋战国以前的奴隶主贵族阶层,上自天子、公、侯、伯、子、男以及家臣、士,他们一有爵位,二有封地食邑,三能出去做官,当然也享有一定的俸禄,他们是统治阶级,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切特权,而且也只有他们才享有“姓”的权力。他们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住地为姓,有的以官爵为姓,总起来叫“百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一些封国封邑被消灭,许多破落贵族沦为平民。这样,作为奴隶主贵族阶层所专有的“百姓”包容的范围就逐渐扩大,“百姓”一词的含义已失去原来的意义。秦以后“百姓”成了“一般平民”的通称。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ǎizúzhīchóng,sǐ’érbùjiāng

百足: 虫名,又叫马陆,切断而死后仍能蠕动。“百足之虫”就是“百足这种虫子”;僵: 倒仆。原指马陆这种虫子死后仍不倒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语出三国魏·曹元首(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三国时魏国有一贤士名叫曹冏,为了巩固曹氏集团的统治基础,上疏魏王曹操:“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繁叶茂,树根才能得到保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所以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此虫足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

现在,人们用此语比喻某人、某家族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

【摆龙门阵】bǎi lóngménzhèn

四川土语。含有讲故事、聊天、侃大山、谈山海经之类的意思。且有谣谚云:“龙门阵,龙门阵,龙王老爷害了病,打发乌龟去捡药,乌龟儿子要听龙门阵。”这里把故事称作“龙门阵”是有根据的。宋末元初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讲到薛仁贵摆阵的故事,后来《说唐后传》第十二回便是“仁贵巧摆龙门阵,太宗爱慕英雄士”。说的是,唐太宗征高丽,欲在海滩摆一龙门阵以求梦中贤臣。使元帅尉迟恭为之,尉迟恭愧不能。因责其先锋张士贵,张士贵亦不能。其婿献计,以长蛇阵装四脚充之,后被太宗识破,责令重摆。时薛仁贵方为张部下火头军,为戴罪之身,张知其能,令其摆阵赎罪。仁贵乃翻出玄女娘娘所赐无字天书,果见有龙门阵图,乃请出七万人马,依图摆出阵势。太宗于海滩观之,军马随彩旗变化而移动,变为黄、青、白、红等龙形,仁贵立于阵中,与太宗所梦贤臣“一般面貌”。

不过,四川人不用讲、侃、聊、谈等字眼而用“摆”,还与旧时四川民居院落的大门称“龙门”有关。门前空地是院内居民茶余饭后聚会交谈的好场所,到时,人们搬出长凳,围坐在“龙门”之下,或一人主讲,或自由交谈,煞是热闹。那场面,从远处望去,也很像是摆的什么阵势。这样久而久之,就干脆把讲故事直接称作“摆龙门阵”了。

现在,此语的含义已越来越广泛,多指谈天说地般闲聊。

【拜尘】bàichén

典出《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晋代有个叫潘岳的人,他性情轻浮,趋炎附势,和石崇等奉承当时的权贵贾谧。每当贾乘车出门时,潘、石等人便朝着车子扬起的尘土躬身而拜。

“拜尘”一词便由此而产生,后来人们常用“拜尘”讽刺巴结奉承有权势的人。

【拜倒在石榴裙下】bàidǎo zài shí·liuqún xià

石榴裙: 石榴红的裙子,借指年轻女子。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贵妃观赏。而唐明皇又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因此,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又因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入杨贵妃口中。对此,朝中大臣很是看不下去,所以对杨贵妃侧目而视,怨(dú)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赴宴,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 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了贵妃均需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互相解嘲。后来这句话便渐渐地从宫廷传向民间,并流传下来。

现在人们多用此语比喻对女性的美丽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比喻被女色所迷惑。

【班房】bānfáng

旧时人们把衙门、监狱称为班房。这种叫法源于我国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

自隋唐开始,统治者就在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来加强与地方政权的联系。到明清两代又从地方性的三十衙县署发展成“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因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了。

现在仍然有些地方把监狱或拘留所称为班房。

【班门弄斧】bānménnòngfǔ

班: 即公输般,系春秋时鲁国的巧匠,人称鲁班,后来被誉为木匠的祖师。语出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楚国郢都的一位著名巧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同诗人梅圣俞通信中曾写道:“昨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梅之涣写的一首诗。明朝进士梅之涣瞻仰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旁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他想: 李白是一位大诗人,竟然有人在他墓前留下并不美好的诗句,实在可笑。于是,他立即题诗一首,以示嘲讽:“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以后“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作谦词)。

【斑竹】bānzhú

竹子的一种,茎上有紫褐色的斑点。

典出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的两个女儿。为了大力助舜,多为百姓做好事,尧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舜晚年,得知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祸害百姓,立即前往。他斩除了九条恶龙,但自己也累死在那里。娥皇、女英得知丈夫已死,跋山涉水,来到九嶷山下,天天扶竹而泣,眼泪流干了,哭出了血泪来,洒在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白色的、血红色的。这就是“湘妃竹”。后来,娥皇、女英双双投入湘江,成了湘水之神。

【阪上走丸】bǎnshàngzǒuwán

阪: 同“坂”,斜坡。在斜坡上滚泥丸。语出《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蒯通是汉初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一天,蒯通去见范阳县令徐公,对徐说:“听人说,你就要死了,我来吊唁你。不过,还要祝贺你因为我来而能使你活下来。”徐公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蒯通答道:“你身为县令十几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得罪了很多人。以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杀你,是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行不通了,这些人就会合起来杀你报仇。”

徐公又问:“那么为什么又祝贺我呢?”蒯通接着说:“武臣要派人来我这儿请安,我想告诉他,我有妙计可使他不战而得地,不攻而占城。这时他就会问我什么计策,我就说范阳令想守城而战,但怕死贪富贵,所以想投降你。如果他投降了你而你不能给他好处,那么其他城的守将就会相互转告说范阳令投降而身死。所以便会坚守城池,而这些城都是难以攻下的。依我所见,不如用厚礼迎范阳令,让众人看到。这样,那些守将们就会转告说: 范阳令投降后得到了富贵。因此便会相继前来归顺,如同‘阪上走丸’一般快速。这就是我说的一张公文定天下之计。”

徐公听了蒯通这一席话,非常高兴,便备车马把蒯通送到了武臣的地方。以后一切都同蒯通预料的一样。

后此语用以比喻时事发展迅速。

【版版六十四】bǎnbǎn liùshísì

版: 旧时铸钱的模子,每版六十四文。

版版六十四一语源自宋代,原为贬义。宋代铸钱的模子叫版,每块这样的“版”上开有8排铸孔,每排能浇铸8枚钱币,所以每铸一次,就可以出钱币64枚,不得私自增加。由于用“版”铸出的钱币大小一样,一成不变,共64枚。所以“版版六十四”就成了“固执”“死板”“一成不变”的代名词了。清·翟灏《通俗编·数目》即有“凡鼓铸钱,每一版六十四文,乃定例也”的记载。清人范寅《越谚·数目之谚》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后来,“版版六十四”一语逐渐简化为我们今天常说的“板板的”。

这句俗语,在使用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时以褒义出现,形容一个人坚守原则,可以放心不会出差错;有时以贬义出现,形容一个人生性固执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半部论语治天下】bànbù Lúnyǔ zhì tiānxià

原意谓《论语》的实用价值极大。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典出南宋·林《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史》:“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则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春秋时代的孔子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言论。孔子的学生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整理记录下来,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人们称之为《论语》。

故事说,宋代赵普任宰相时,有人说他读书不多,又因他是山东人,所以当时名士们讥笑他只读过孔子的《论语》一部书。宋太宗赵光义把这话传给赵普,并问他是不是这样?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坦诚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学,的确没有超出《论语》。从前,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论语》辅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

这个传说出于两宋之间,又定论于南宋,这正是理学家朱熹他们把《论语》奉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的时代,《论语》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赵普恰又曾三度出任宰相,颇有政绩。他读书不多,却谋略滔滔,曾使宋太宗赵光义为之惊叹,于是太宗幽默地称赞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后世的人常以它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子加以推崇,激励人们认真读书,潜心治学。

【半吊子】bàndiào·zi

本义五百铜钱。旧时铜钱一千枚穿成一串,半吊是五百,不能满串。这是北方方言中讽刺挖苦人的话。

北方话中以“半”字打头的俗语很多。指某人不精明、能力低,或智商较低,或说话办事没准谱儿,都有个“半”字,用来表示不是整个儿的意思。如“半疯儿”,指不是纯疯子。又如“半标子”“半傻不苶(nié)”“半憨子”“半吊子”等,意思也比较接近。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体所指又有细微的差别,从而准确地表达更为确切的内涵。其中“半吊子”有时说“二半吊子”,指那些办事不精明、本事不到家、举止莽撞而夸夸其谈的人,也含有痴呆的成分。那为什么叫“吊子”呢?原来它与古代的钱币有关。

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铜钱的形式、文字、重量、成色及其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定制,所以叫“制钱”。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也便于携带计数,就将每一千枚铜钱,用彩色的绳穿成一串,这一串就是一吊,也叫一贯。贯,是指穿钱的麻绳。这一串也叫“钱串子”。那么一千为一吊,五百即半吊。后来由不够一串逐渐演绎成指某些智商低、思维迟钝的人,说成是缺心眼或心里没数,这个数就是指一吊而言。

后来人们又将它引申,用以比喻不通事理、说话随便的人,或知识不丰富、技术不熟练的人。

【半斤对八两】bànjīn duì bāliǎng

意思是两个人不相上下。半斤八两源于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的秤,半斤就等于八两。

关于半斤八两的来由,据说在秤杆上刻的16颗星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就代表16两。使用秤的买卖人售货给顾客时,如短秤1两则折福,缺2两则折禄,缺3两则折寿。后来,市场上称呼不够分量的秤为“短命秤”,据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还有一个传说来自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

传说过去有个宰相的孙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把祖业都败光了,连饭也吃不上,常常向人借米度日。有一次,他借到一袋米,半路上背不动了,只好在路边休息。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衣着破烂的人,他和那人讲好工钱,帮他背米。可是,没走多少路,那人也走不动了。他便埋怨说:“我是宰相的孙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这还有情可原。你是一个穷人,为什么也这样不中用?”没想到,那人却翻翻眼,说:“你怎么能怪我?我也是尚书的孙子呢!”

之后,有人评说,这个宰相的孙子和那个尚书的孙子,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两人差不多。

后来,人们便用“半斤对八两”,比喻棋逢对手,旗鼓相当,彼此不分上下,本事都差不多。

【半老徐娘】bànlǎoxúniáng

见“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半面之交】bànmiànzhījiāo

意思是说仅仅看到半张脸的交情。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注:“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出。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时,南顿(今河南项城)有一位名叫应奉的文人,他自幼聪明,记忆犹强,从小到成年,凡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不记在心里的。他20岁那年,到彭城去看望袁贺,不巧袁贺闭门外出,只有一个造车的匠人曾于屋内开一扇门露出半个脸来看他一眼。数十年后,应奉在京城洛阳街上碰到那个工匠,还能把他认出来,并同他打招呼。

后来,人们根据应奉的故事引申出“半面之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交往时间很短,只见过一次面的人。

【半途而废】bàntú’érfèi

本作“半涂而废”。涂: 通途,指道路。废: 停止。原意是半路上就停下来。语出《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从正道前行,走到半路停止,我是不能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