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2
2223300000023

第23章 张之洞家训(1)

【作者介绍】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晚清杰出的教育家。

张之洞出生时,他的父亲张瑛时任贵州兴义府知府,因此,张之洞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踏上仕途,官居显赫。

从同治六年(1867年)起,张之洞先后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促进了晚清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年的学官生涯,也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历任湖广、两江总督,在任时,兴办了许多实业。1907年张之洞被调回京城,担任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第二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兴建权收归国有,他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死后,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为太子太保。

张之洞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号文襄。其一生著述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导读】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他强调向西方学习,欲借西方的技术来达到强国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家训中有深刻的体现。张之洞非常重视对后辈子女的教育,他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大胆进入西式学堂,学习军事,并鼓励他们出国留学。

他还主张子女以贫民贱卒的身份去了解百姓的生活,这种注重亲身实践、体谅民苦的教育方法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要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素质,培养正确的人格。

张之洞曾做过多年的学官,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很了解,他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想要构建一种中西文化共存的模式。但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局势下,他的这种思想没能得到实现,但他的这一主张,仍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是对封建社会“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思想的突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一、立身处世当以忠孝为先

【原文】

示谕吾儿知悉。近阅报载康、梁等自逃显戮后,避居扶桑,日以革命邪说瞽惑人心。年少子弟喜新厌故,多盲从之,吾儿谅不至此。然汝性情粗浮,血气方刚,年幼时又未尝一读圣贤书,难保不为诱入。此则灭门之事,非可儿戏者也。

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历祖历宗,又深仁厚泽,施于臣民。从无一代非贤主者。吾人厚受国恩,正当尽致身之义,以报答君上。不宜妄听邪说,以自外生命。康梁之徒,昔尝以奸说离间两宫,谋害忠良,以实行其操莽之事。幸天佑大清,为御史杨崇伊告密,得于一夕之间敉平大怼,此正中国之福。今又以惑在外子弟,自正为痛恨。吾儿如遇此者,应掩耳而走,勿为所迷,是为至要。汝须知汝之今日得以安然求学者,其原何在?不过汝父任两广总督,有力以供汝求学耳。而汝父之得有今日,其原又何在?实早受德宗及西后皇上之厚恩。总之草茅之中,置身青云之上,是汝之有力读书,一丝一粟,皆出自大清之赐。受人一饭,尚报千金,况自顶至踵,靡不戴其泽乎。而可昌言排满,昌言革命,以自重罪戾乎。汝又知父之所以令汝不远万里,而去国求学者,又为何故,即欲汝学成归来,得以上致君、下泽民耳。若所学未遂,而先无父无君,是余尚遣儿求学何为,反不如使之一物不知,尚得保其天年,保其家室。况革命之说,本为一二叛徒之邪言。儿何可舍汝父金玉之良规,而从其作贼,以更冀吾儿注意者也。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天地而下,君亲为长。既可以无君,即可以无父,余尚何必有此叛逆之子乎。余固知汝必不为此,然不可不叮咛告诫,以导汝于正。或者叛徒施其伎俩,以汝为现任两湖总督之子,奇货可居,万端引诱,结果彼辈匿迹无恙,而汝反不保其身,即父兄亦同丧亦是。故尤不得不先事预防,反复申诫。汝年已而立,尚不致绝无心肝,切记切诫。

儿近日身体如何?起居饮食,务须注意。父年力虽衰,精神甚健。家中大小,亦均平安。儿不必悬系。

——节选《张文襄公全集》

【译文】

我写此信是要让我儿知道:最近读报,报上载有这样的消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自从逃脱诛戮后,便避居日本,每日以革命邪说蛊惑人心。而那些年轻人,往往喜新厌旧,盲目追随他们。我想,我儿当不像他们那样吧。不过,因你性情粗心、浮躁,年轻气盛,易于冲动,年幼时,又未曾读过圣贤书,很难保证自己不受引诱而成为他们的一伙。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事,不可以儿戏待之。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取得国家政权之正当者,没有比得过大清朝的。我朝历代皇帝又都是对臣民非常仁爱、有恩泽的,没有一代不是圣君明主。我们深受国恩,正应当尽到自己献身为官的职责,以此来报答皇上。而不可以妄听邪说,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过去曾以他们奸诈的学说在皇帝和太后之间挑拨离间,并图谋迫害忠良之人,以此实现他们所从事的曹操、王莽式的篡权活动。幸有上天保佑我大清王朝,他们的阴谋活动被御史杨崇伊告密,故而一夜之间,就平定了这些穷凶极恶者。这正是中国的福气。现今,他们又以其邪说迷惑我朝留学国外的子弟,自然是非常令人痛恨之事。我儿如遇到这种人,应该掩耳走开,切勿被他们所迷惑。这件事非常重要!你必须知道,你之所以今天能安然求学,其原因何在?只不过是因为你父亲担任两广总督,有能力供养你读书罢了。而你父亲能有今天,其原因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我早先受过德宗及西太后的大恩,提拔我于山野,安置到很高的官位上。所以,你能够读书,穿的一丝、吃的一粒米,都是大清朝所赐给。吃了人家一碗饭,还要报答千金。何况我们从头到脚,无不领受清王朝的恩泽呵,怎么可以宣传、鼓吹排满和革命,以加重自己的罪过呢!

你还须记住,你父亲之所以让你不远万里而去外国求学,又是为了什么?就是要你学成归来,能够上而为君主献身尽力,下而施恩泽于百姓。倘若你所学的知识尚未有所成就,却首先变成无父、无君之人,果真这样,我又为什么派遣儿子去求学呢?倒不如让他什么也不懂得的好,那还能保证他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并保全他的家庭。况且,革命学说,本来就是本朝那一两个叛徒的异端邪说,我儿怎么可以置你父亲的金玉之言、最好的规劝于不顾,而去追随他们、充当本朝的反贼呢?这是我特别提请我儿要注意的事。

人生在世,对于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要一视同仁。天地之下,君王、父母即为长者。一个人既然可以心目中没有君王,那他也就无所谓对父亲的尊重了。倘如是,我又何必还要这种叛逆之子呢!当然,我深信你不是这种人,不会这样做。但我不可不叮咛告诫于你,以引导你走正道。或许,那些本朝的反叛分子会施展种种伎俩,千方百计引诱于你,最后,他们躲得好好的,安然无恙,使你反而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就连父兄也受牵连而丧命。所以,我不得不特意预防于先,再三告诫于你。其实,你已是三十岁之人,又非那种绝无心肝者。望你一定要牢牢记住我的告诫之言!

我儿近来身体怎样,衣食住行,一定要注意。为父我年纪体力虽然已显衰老,但精神还很旺盛。家中大大小小也都平安无事,你不必挂念。

二、刻苦求学勿沾恶习

【原文】

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为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炼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