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在一起的父亲、兄长、儿子、弟弟,好人和坏人各占一半。如果顽劣、懒惰、刻薄、不爱惜家产的人先死,这个家庭的兴盛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慈善、忠厚、勤劳、谨慎的人先死,这个家庭就很难继续了。谚语说:“不要说家庭不兴旺,而是使家庭兴旺的子女还没出生。不要说家庭没有破败,而是使家庭毁灭的子女还没长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男女不可幼议婚
【原文】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
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以兴,可不戒哉!
【译文】
人们不可以在儿子、女儿幼小的时候,就替他们商量婚姻。因为女子想找到依恋,男子想得到配偶,如果只就眼前的情况来定,日后就必定会有悔恨。
大概富贵盛衰,变化很快,不能经常。男子女子究竟好不好,也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看出来。如果很早就商量了婚姻的事,事情没有变化,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以前富有现在变穷了,如果以前很显赫现在下台了,或者如果商定的男孩长大后放荡不贤良,商定的女孩懒惰不检点,那么遵守以前的婚约,就难以保住家庭的幸福;背叛以前的婚约,就是不讲义气。这样纷争和官司就会时有发生。一定要慎重而为。
议亲贵人物相当
【原文】
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相当,则子女终身抱恨,况又不和而生他事者乎!
【译文】
男女之间谈婚论嫁,不可以贪图对方家庭地位高,或财产丰厚。如果人不相配,那么子女会一辈子都怀有遗憾的,更何况还会因为两人不和而产生其他纷争的事呢!
媒妁之言不可信
【原文】
古人谓周人恶媒,以其言语反覆。绐女家则曰男富,绐男家则曰女美。近世尤甚。绐女家则曰男家不求备礼,且助出嫁遣之资;绐男家则厚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反目,至于仳离者有之。
【译文】
古人说周人厌恶媒人,因为她们的话反复多变,欺骗女家就说男家很有钱,欺骗男家就说女方很漂亮。近来的媒人更是如此。欺骗女家就说男家不要求礼仪齐备,并且要帮助出陪嫁的钱物;欺骗男家就答应要带来大量陪嫁,并且夸大数目。如果轻易相信了媒人的话而结了婚,就会责怪和气愤自己被欺骗了,夫妻两人反目为仇,闹到离散的也有很多人。
分给财产务均平
【原文】
父祖高年,怠于管干,多将财产,均给子孙。若父祖出于公心,初无偏曲,子孙能各戮力,不事游荡,则均给之后,既无争讼,必致兴隆。
若父祖缘有过房之子,缘有前母后母之子,缘有子亡而不爱其孙,又有虽是一等子孙,自有憎爱,凡衣食财物所及,必有厚薄,致令子孙力求均给,其父、祖又于其中暗有轻重,安得不起他日争端。
【译文】
父亲、祖父上了年纪以后,不再想管事,大多将财产平分给予孙。如果父亲、祖父能用公平之心分配财产,本来就不偏向哪一方,而子孙又能一起努力而不游手好闲或放荡不羁,那么平均分得财产之后,就没有争吵和打官司的事,一定会兴旺发达。
如果父亲、祖父因为有过继的儿子,因为有亲妈和后妈的儿子,因为有儿子死了而不喜欢的孙子,又有虽然都是一样的子孙,却厌恶和喜欢各不相同,这样凡是给予衣服、食品等财物,必然有多少不等,使得子孙竭力要求公平对待,而父亲、祖父叉在中间暗地里有轻重偏向,这样岂能不引起以后的矛盾呢?
遗嘱公平维后患
【原文】
遗嘱之文皆贤明之人为身后之虑。然亦须公平,乃可以保家。如劫于悍妻黠妾,因于后妻爱子中有偏曲厚薄,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不可胜数,皆所以兴讼破家也。
【译文】
遗嘱是贤良的人为自己死后的事考虑而立的。然而也必须公平才可以保住家庭的和睦。如果被凶猛狡猾的妻子逼着,便在妻子儿女中有所偏心,或者妄自定下继承人,或者妄自驱逐儿子,做很多不合乎人情的事,这都会导致官司的发生,使家庭转为衰落。
遗嘱之文宜预为
【原文】
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欲预为遗嘱之文,而不知风烛不常,因循不决,至于疾病危笃,虽心中尚了然,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动,饮恨而死者多矣。况有神识昏乱者乎!
【译文】
父亲、祖父有担心子孙会发生矛盾的,因而经常想事先立下遗嘱。却不知道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到了疾病危险的时候,虽然心中还明白,嘴却不能说话了,手却不能动了,怀着遗憾而死去的太多了。更何况还有很多神志不清的人呢!
第二处己
人之智识有高下
【原文】
人之智识固有高下,又有高下殊绝者。高之见下,如登高望远,无不尽见;下之视高,如在墙外欲窥墙里。若高下相去差近犹可与语;若相去远甚,不如勿告,徒费口颊尔。譬如弈棋,若高低止较三五著,尚可对弈,国手与未识筹局之人对弈,果何如哉?
【译文】
人的智力及知识水平本来就有高低之分,如果两个人的水平相差太大,那么,智力及知识水平高的人看待水平低的人,就好像登高望远,一览无余;而智力及知识水平低的人看水平高的人,就好像站在墙外想往墙内看一样,无法看清。如果两人水平相差无几,那么还可以相互交流,如果二者相差甚远,那么,水平高的人就不必去理水平低的人了。因为即使交流也是白费话语。这就好像下棋一样,双方水平差不多,还可以对弈,如果是一个国手与一个棋盲对弈,其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
处富贵不宜骄傲
【原文】
富贵乃命分偶然,岂宜以此骄傲乡曲!若本自贫窭,身致富厚,本自寒素,身致通显,此虽人之所谓贤,亦不可以此取尤于乡曲。若因父祖之遗资而坐享肥浓,因父祖之保任而驯致通显,此何以异于常人!其间有欲以此骄傲乡曲,不亦羞而可怜哉!
【译文】
富贵是命中偶然发生的事,怎么能因此而在家乡炫耀!如果本来很贫穷,后来经过苦心经营而发财致富;本来是一个平民,经过自身努力而身居高位了,这种人虽然被人称为有才能,但也不能因此而在家乡过于招摇。如果是凭借着祖先的遗产过上富足生活的人,倚靠祖辈、父辈的保举而获取高官的人,他们与常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中居然还有人想在家乡人面前骄纵,这种炫耀不仅是可耻的,而且更是可怜的。
礼不可因人分轻重
【原文】
世有无知之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慢,曾不少顾恤。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长厚有识君子必不然也。
【译文】
社会中有一些无知的人,他们对父老乡亲不能一概以礼相待,而是因人而异,以富贵贫贱为标准来划分出高下等级。他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总是恭敬有礼,而且钱财越多,官职越高,他们就越发恭敬。而当看到贫穷的平民百姓时,就非常傲慢而毫无礼貌可言。他们很少去关照、周济那些贫贱的人。殊不知,他人的富贵不是我的荣耀,他人的贫贱也不是我的耻辱,为什么要用不一样的标准来对待别人?德高望重的人一定不会这样做。
穷达自两途
【原文】
操履与升沉,自是两途。不可谓操履之正,自宜荣贵,操履不正,自宜困厄。若如此,则孔、颜应为宰辅,而古今宰辅达官,不复小人矣。盖操履自是吾人当行之事,不可以此责效于外物。责效不效,则操履必怠,而所守或变,遂为小人之归矣。今世间多有愚蠢而享富贵,智慧而居贫寒者,皆自有一定之分,不可致诘。若知此理,安而处之,岂不省事。古代人物【译文】
品德的好坏与官职的高低,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不能说品行端正,自然就能得到荣华富贵;也不能说品行不端,就一定会被遭受厄运。如果真是这样,孔子、颜回等人就应该当上了宰相。而事实上,古往今来的宰相和达官中有不少人就是小人。提高自己的修养自然是我们所应该做的事,不能因此而带有什么功利目的。否则,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然会放松了在品德方面的修养,原本奉行的信念有所改变,就会沦为一个小人。如今,世间有很多愚蠢的人在享受着富贵,而聪明的人却很贫寒,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必深究。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泰然处之,岂不少些烦恼!
世事更变皆天理
【原文】
世事多更变,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荣盛,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世人无远识,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则怀妒,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则讥笑。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患此。若知事无定势,则自虑之不暇,何暇妒人笑人哉!
【译文】
世间的事情变化莫测,这是自然规律。现在,好多人往往看到眼前的事业稍有兴盛,就以为此生再没有值得忧虑的事了,可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事业的失败,这种情况很多很多。天干十年一换,世上的事情也随之一变。不必说得太远,只把家乡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事情与眼前的情况相比较,就会发现,成败兴衰哪里有不变的呢?世上有些人没有远见,一看到别人事业兴旺、称心如意,就心生嫉妒;看到别人事业受挫折、不顺心时,便讥笑人家。同家族和同乡之中,有这种毛病的人很多。如果明白凡事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那么,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恐怕还来不及呢,又哪里有时间去嫉妒别人呢?
人生劳逸常相若
【原文】
应高年飨富贵之人,必须少壮之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自少壮飨富贵安逸至老者。早年登科及早年受奏补之人,必于中年龃龉不如意,却于暮年方得荣达。或仕宦无龃龉,必其生事窘薄,忧饥寒,虑婚嫁。若早年宦达,不历艰难辛苦,及承父祖生事之厚,更无不如意者,多不获高寿。造物乘除之理类多如此。其间亦有始终飨富贵者,乃是有大福之人,亦千万人中间有之,非可常也。今人往往机心巧谋,皆欲不受辛苦,即飨富贵至终身。盖不知此理,而又非理计较,欲其子孙自小安然飨大富贵,尤其蔽惑也,终于人力不能胜天。
【译文】
如果想要老年享受富贵的人,必须在年轻时历尽辛苦。没有人能从年轻时直到年老一直享受富贵安逸的生活的。早年科举及第以及早年就在朝中为官的人,到了中年之时仕途必定会不顺畅,只是到了晚年才能获得荣贵显达。有的为官之人,虽然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不如意之事,可是家中却生活窘迫,常常要为吃穿发愁,为儿女的婚事担忧。如果早年官运亨通,没有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又继承了父祖的一笔遗产,更没有遇到过任何不如意的事,这种人大多不会长寿。造物主对人的命运的安排大多如此。在生活中也有一些自始至终享受富贵的人,这是有大福的人,这种大福之人在千万人中才有一个,实在是极其特殊的。现在的人往往都是机关算尽,幻想不经历劳苦就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还要毫无道理地算计着,想让其子孙从小就能享受大富大贵的生活,这就更无知了。其最终结果还是人力不能胜过天命。
忧患顺受则少安
【原文】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其意有不如者。自幼至少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异,特其所忧虑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译文】
人生在世间,自从有了知识,就有了忧患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子的哭叫,都是因为某些事没有满足而致。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老年,如意的事常常很少,而不如意的事却常常很多。即使大富大贵之人,虽天下人都敬慕他,认为他过的是神仙一样的日子,但是,这种人也各有各的烦恼,与贫穷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二者所忧虑的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所以我们把这个世界称为缺陷世界。人生不可能一切都能让人满意,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能顺乎自然的人,就能得到一些安慰。
谋事难成则永久
【原文】
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文】
大概人们要干一件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必须是经受一些磨难还未必成功,或者快成功时又失败了,失败之后又再成功。只有这样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永无后患。相反,如果靠偶然的机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日后一定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大千世界,事物发展变化就是这样深不可料。静心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情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可以想明白了。
性有所偏在救失
【原文】
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译文】
人的品性是天生的,而且各有不足之处。有学问、修养的人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它,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普通的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去为所欲为,以致造成许多失误。《尚书》中说的九德,是指“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这些都是天生的;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这就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后世有一些性急的人就佩带韦皮。性子慢的人就佩带丝弦,也就是这个原因。即使这样,自己的不足之处,苦于自己无法知道,就必须向别人请教。
人行有长短
【原文】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译文】
人的品行虽然有不足,但是他也必然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只看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那么,就一刻也难以与人相处。反之,如果能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计较别人的短处,便能与人友好相处。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