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怪诞心理学
22365600000003

第3章 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拖延

为什么每个人都身处拖延怪圈

很多人做事情性子比较慢,即使再急的事在他那里也得放缓,等他一点一滴地消化。许多拖延者发现,一项新的任务开始,他们想要努力去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被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影响,致使工作的进度放缓。

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或许,在不经意之间,你已经走进了拖延怪圈。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你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按时将它完成。只有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这次的任务并不比以前容易的时候,你就开始担忧了。

这时,你会想如果一开始就抓紧些就好了。可是你又想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你还是没努力去做事。

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抓紧时间工作,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任务,你的脑海中不禁闪出一系列的后果。

虽然你感到负疚、惭愧或者欺骗了别人,但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虽然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还是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着“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

最后期限如此临近,或者你的偷懒让你如此痛苦,于是痛下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虽然任务艰巨,但至少你已经在做了。

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溃。这几乎变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历经磨难,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然而,尽管他们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

虽然,在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存在许多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以致延迟了成功的时间,但是首先我们要抛弃自己的拖延习惯。

为什么多做计划能让我们少花时间

有些人把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无论工作、社交还是日常家庭生活都能兼顾到;相反,有些人却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在工作和烦琐的日常事务中忙得团团转,很少有休闲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前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计划,而后者不知道如何安排工作,以致做事情时养成懒散拖沓的习惯,不知不觉中便浪费了很多时间。

美国的行为心理学家艾得·布利斯和他的几位同行做过如下经典实验:

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篮球投篮训练。第一组每天练习实际投篮,不加任何热身和准备,这样持续20天,最后把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则在这20天内不做任何投篮练习,同样也是记录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绩。第三组在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后,每天花20分钟进行想象中的虚拟投篮,如果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纠正出手方式。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的进球数增加了24%,第二组的成绩没有丝毫长进,第三组的进球数增加了26%。

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不断练习实际投篮才能改善手感以增加投篮命中率”,而这个实验结果和我们通常的想法有些出入。行为心理学家给出的结论是:在做事前先进行“头脑热身”,计划好每一个细节,梳理思路,并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样在实际行动中就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做一件事之前,用较多的时间去做计划,完成这件事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心理学上把这个结论叫作布利斯定理。

曾有一家研究机构对布里斯定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制订计划将极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概率。善于事前做计划的人的成功概率是从来不做事前计划的人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数高达78%;能够坚持按计划行事的人实现目标的概率是84%;中途改变计划的人实现目标的概率为16%。

布利斯定理启示我们: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事之前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会变得盲目,甚至会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只有在事前拟好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梳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有效率。懂得这个法则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比较冲动,在确定一个目标后,急不可耐地动手干了起来,生怕晚点动手就错失了良机。这种积极性值得肯定,可这是不是有点冲动和盲目呢?如果因为一时性急而匆忙行动,行动过程中可能便要折腾很久,事后也可能因为草率而后悔。这些不仅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会影响我们做事的心情和生活的质量。所以说,要把一件事做好,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先要制订计划,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

当然,也有人会说做事之前的再三思考,多少会耽误时间,甚至会错过时机。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认真去做计划的时候,这种事前的思考所花的时间,只占我们完成整件事情的时间的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的时间,将决定我们最终的成败。要知道,慎重做决定与做计划这两步是非常重要的,这两步没走好,后一步——具体行动就会变得盲目,甚至是徒劳无功。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三思而后行”的做事原则,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盲目,避免做无用功。

所以,如果生活中我们比较散漫,随心所欲,想到哪做哪,或者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力不从心,这时候,便要考虑给自己列一个计划清单。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变得井然有序,心情也变得更加愉快了。

如何做到不再拖沓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说想要做某件事情,但过了好久发现始终没有行动起来,一直被自己的惰性缠绕。虽然知道那样不好,但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来改变。

你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用一天到两天时间给自己做一个行为记录,把你通常每天要做的事情记下来。这样即使你粗略地记,也会有几十件。然后把其中一些比如吃饭等必须完成的事情剔除。在此之后,你把剩余下来的事情按照你的兴趣排列,把你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最后一位。

最后,你就可以行动了。每天一早起来,从你最不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并且坚持做完第一件事情,再做第二件事情,一直做到最后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你开始会稍微觉得有些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顺利完成所有的工作。

这种方式起到了强化作用。一件困难的事情完成后,再着手比较困难的事情,那是一种对于前面行动的强化,然后继续这样的流程,强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大,一直大到你觉得你有力量来完成任何事情。

这种工作方式来源于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改进方式——如果把一件更难完成的事情放在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更难完成的事情就可以成为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情的强化刺激。换句话说,把不愿意干的任务或者工作难度比较大的任务放在喜欢完成的任务之前,会激发你的主动性。如果经常完成困难的、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工作能力就会增强;相反,工作能力就会下降。也就是说,把好玩的事情留在后面做,可以提高效率。

这种设定的优越性在于,它是设定任务而不是设定时间。比如,“我每天要完成N的学习量”,而不是“我每天要看N个小时的书”。当人按照时间计划来工作时,他所关心的是干了多长时间而不是干了多少工作,而当人完成按照任务数量计划的工作时,就能控制整个工作计划的进度。工作的进度决定了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执行者什么时候可以“休息”,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而不再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对于改变惰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是十分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