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之战中,项羽亲率大军渡河,凿沉了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3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以一敌十,大败数量上远远胜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地歌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司马迁又将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细腻的描绘。当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了28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逼近时,项羽双目圆睁,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撤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浮现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了汉高祖作为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写信给汉高祖,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什么假王!”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记述的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刻画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和歌谣,并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明快含蓄,话外有音,颇为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别具特色。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运用强调和夸张的手法。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描写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再者,司马迁在使用古籍资料的时候,一般以当时通用语来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在记述尧舜的事迹时,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将书中“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话,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司马迁的译文更平易近人。《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写得这么出色,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是分不开的。
《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以及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与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英雄。
《史记》不仅是对历史的“实录”,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尽力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史记》的叙事扼要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司马迁很少会使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练、通俗流畅、舒缓从容、庄谐有致、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被后世奉为“古文”中的最高成就。
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期,由于匈奴常常侵犯汉朝边境,对边境人民进行烧杀抢掠,致使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双方常常发生战争。偶然的一次,汉武帝听到一个消息,说西域有一个大月氏国。由于大月氏国的国王被单于杀死,还用其头颅制成了酒器,所以月氏人和匈奴一向有不共戴天之仇。于是,汉武帝想,如果和大月氏国联合起来一起夹击匈奴,匈奴就会很被动。为了和大月氏国交好,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征募文武双全的才干之士为使者,去往西域。当时,皇家卫队中有个年轻人叫张骞。他首先报名应征,有张骞带头后,别的人胆子也大起来,前后共有100多人应征。后来,住在长安的匈奴人神箭手堂邑父得知后,也参加到了其中。
公元前138年,张骞让堂邑父做向导,率领100余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大月氏。张骞一行走进匈奴地界没多远,便被匈奴兵发现并俘获。匈奴单于为了让张骞打消回中原的念头,便让他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11年后,他还是找机会逃离了匈奴,继续前往大月氏国。最终,张骞越过葱岭经过大宛国、康居国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国。但这时的月氏人在新迁居的地方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早已忘却了报仇一事。一年后,张骞看联合大月氏国灭匈奴的计划无望,只好返回长安。在回长安的途中,张骞再一次被匈奴人俘获。虽然侥幸逃脱,但也只剩下他和神箭手堂邑父两人。
虽然张骞未能完成联合大月氏国的使命,但汉武帝还是很高兴。毕竟张骞带回了大量有关西域风土人情和地理的知识。为了进一步和西域各国联合,以对付西迁的匈奴,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这一次,张骞率领300多人,携带大量的金币、丝帛和牛羊等物品,从四川出发,顺利到达了乌孙(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但乌孙国不愿结盟,希望再一次落空。
后来,张骞在协助大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时延误了时间,被贬成庶民。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重新启用张骞,命其再次西行。这次西行,张骞说服了乌孙国王。并带着乌孙国王派遣的使者、翻译和乌孙国献上的几十匹好马回到了长安。至此,汉朝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起了友好往来的关系。
为奖励张骞的功劳,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可因张骞长期操劳,再加上年纪大了,从乌孙回来后一年就病死了。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从此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图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连年展开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匈奴在汉朝的重重打击下,希望停止战争,重新建立和亲关系,武帝同意和亲,但条件是匈奴必须嫁女、称臣、纳贡。匈奴无法接受,两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僵持。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由于有霍光等大臣辅助,国家渐渐强大起来。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内部争权夺利,国势衰微。后来,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自治,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损失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后,决心跟汉朝和好,呼韩邪还亲自带着部下来觐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来中原觐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接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呼韩邪临行之时,与汉朝使者签订了此后“汉朝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代代不相侵犯”的友好盟约。
公元前33年,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呼韩邪第三次来到长安,提出愿意做汉家的女婿,双方结为亲戚,加强汉匈友好关系。汉朝经历了数百年的战火侵扰,也希望内外和平安宁。汉元帝便答应了呼韩邪的要求,决定从后宫的宫女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嫁给单于。
后宫中有个名叫王昭君的宫女,有空谷幽兰般的姿色与才情。汉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被选入宫。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画像来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却把她画得平庸无比,致使艳如桃李的昭君在后宫足足待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则给了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身着华丽的服饰,容貌丰美,呼韩邪无比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但君无戏言,唯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很是兴奋,非常感激。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王昭君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匈奴单于的领地。
到了匈奴之后,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王后),意思是说王昭君嫁给匈奴,会带来和平安宁。他上书向汉元帝表示愿意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百姓永享和平与幸福。
王昭君出塞的时候带去很多礼物,她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深得人民的爱戴。
王昭君在匈奴生有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风俗,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与大阏氏之子,又生二女。
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朝得以长期和睦相处,汉匈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有所沟通并相互发展,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为了让人们记住王昭君的功勋,元帝下诏将昭君出塞这一年改元竟宁。
王莽
王莽篡汉
西汉经过几代的发展,到了汉成帝刘骜统治时期。刘骜即位后,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朝廷大权逐渐被外戚所掌控。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死去的以外,其他人都被封了侯。其中要数王凤的地位最为显赫,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王凤掌控了朝廷的大权,他的亲戚都十分骄横,唯有一个侄儿王莽与众不同,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莽是王家子弟中最好的一个。
王凤死后,他的两个兄弟先后接替他的职位,后来又让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很注意招揽人才,有些读书人慕名前来投奔他。
汉成帝死后的10年,汉哀帝与汉平帝先后登基。汉平帝登基时才9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做主。很多大臣都吹捧王莽,说他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委婉地拒绝了。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据说,朝廷里的大臣与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书请求加封王莽的多达50万人。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使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
渐渐长大的汉平帝越来越觉得王莽的行为可怕、可恨,经常在背地里说些抱怨的话,这些话后来传到了王莽的耳中。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过生日,王莽借机献上一杯椒酒。没过几天,汉平帝便得了重病,死去了,王莽假惺惺地哭了一场。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没有子嗣,于是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第二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同年三月,王莽立只有两岁的刘婴(宣帝玄孙)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篡汉自立做准备。居摄三年(公元8年),梓潼(今属四川)人哀章制作铜匾,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假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
王莽新朝货币
王莽自立为帝后,为了巩固政权,在全国实行改革,推行新制。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居摄二年,他下令铸造大钱、契刀、错刀,与汉五铢钱同为四品,一齐流通于市。两年后,又改币制,将错刀、契刀、五铢钱废除,另铸一铢小钱和十二铢大钱并行流通。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三改币值,把货币总称“宝货”,分为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总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天凤元年,四改币制,又实行金、银、龟、贝等货币,废除大、小钱,改行货布、货泉二品。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奴婢改名为私属,都不能自由买卖。还规定一家男子不超过八人而种田数额超过一井(即900亩)的,应当把多出来的田地分给九族乡邻中没有田或少田的人,本身无土地人按照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制度授予田地。
同年,王莽下令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
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诏在全国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法。政府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收取工商税。赊贷规定由政府办理,百姓急需生活用钱借贷可免利息、兴办产业,年利息不得超过1/10。五均赊贷和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及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
除此之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进行了多次变更。
王莽大规模的改革,并没有起到维护新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后的结果触及到大地主商人的利益,严重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制度本身的弊病,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王莽政权也很快覆灭了。
绿林、赤眉起义
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大饥荒,饥民们被迫流落于山泽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举为首领,率领数百人发动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前来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得百姓拥护,被称为绿林军。这支起义军在短短数月间便迅速扩大到了数千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遣荆州牧率两万大军前往镇压,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大败官军,歼敌千人,缴获了大量辎重装备。绿林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竟陵重镇(今湖北潜江西北),之后转战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北)等地。当起义军再次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了5万多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将士病死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逐渐分成了两路向外突击: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为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称为下江兵。七月的时候,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州),得到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平林兵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于是合兵一处,声势更加雄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