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进兵南下,兵锋直指上谷地区(今河北怀来)。汉武帝发兵4万,兵分四路,果断地任命了初出茅庐的卫青为车骑将军,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一起迎击匈奴。这是卫青的首次出征,但他骁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人祭扫祖先的地方),杀敌700人后,胜利凯旋。汉武帝见四路大军除卫青凯旋外非败即退,对他赏识有加,封他为关内侯。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卫青亲率3万骑兵出击雁门郡(今山西代县),斩杀匈奴数千。次年春,卫青又领兵出征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以很小的损失围歼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俘虏匈奴数千、牛羊百万计,收复河套地区。此战消除了匈奴人长期对京城长安的威胁,汉武帝随后在河朔地区移民屯田,并建立朔方郡,为将来对匈奴作战创立了根据地。卫青因此被封为长平侯,加封食邑3800户。
匈奴人并不甘心失败,一心要夺回失地。为了先发制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领骑兵3万出高阙。卫青部出塞后,急行军六七百里,趁黑夜突袭右贤王部,右贤王携爱妾独自逃跑,汉军俘获匈奴1.5万人、贵族10余人、牛羊数百万头。汉武帝拜其为大将军,统领全部汉军,并加封8700户侯。卫青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也被封侯,但被卫青婉拒,要求转而奖赏其部下,其部下11人故被封侯。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夏之交,卫青两次率领10余万骑兵出击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人。但因部下苏建、赵信所部3000人遭遇单于主力全军覆没(赵信带800随从投降,苏建只身逃出),其部将都没有得到封赏。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战自领800骑出击,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和相国,斩敌众多,其中包括单于的祖父。霍去病从此开始被汉武帝提拔重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14万匹马以及50万步兵作为后勤补给兵团,由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远征大漠。卫青所率部队由定襄北出,目标直指单于王庭,中途却与单于本部相遇。匈奴主力试图分两路大军伏击汉军,但被卫青识破。随后卫青拜李广为前锋将军,率领3000骑兵与匈奴大军正面轮番攻击,以争取时间,包抄由伊稚斜大单于所率之3万隐伏于红树林之中的大军。此战大败单于本部,伊稚斜大单于也于此战中中箭身亡,匈奴军队大败,汉军一直追袭了200余里,直至赵信城,将其彻底捣毁。这一次战役卫青所部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他也因此与霍去病同时被拜为大司马。这次战役中,匈奴的军队基本上被消灭,从此以后,匈奴元气大伤,逐渐向西迁徙到了更远、更贫瘠的地方,匈奴人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彻底解除,此次战役史称漠北之战。这也是卫青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自此之后他便不再被汉武帝所重用了。
卫青一生曾7次率军出征,本部无一败绩。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勇猛,深得将士爱戴。其中淮南王刘安的谋士对卫青的评价尤其之高,以至于淮南王谋反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刺杀卫青。
虽然卫青品德高尚,却很少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部下苏建曾向卫青建议道:“大将军你功高位重,但天下的士子文人却无人称赞你。希望将军你能像古代名将那样招集门客来夸奖你。”意思是劝他广纳门徒、收买门客以在社会上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而卫青断然拒绝道:“窦婴、田蚡等人大肆收纳门客,皇帝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若是要结交文人、招揽高贤亲信,那就会成为皇上眼里的把柄。我们作为臣子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招什么门客。”卫青功勋卓著,但为人非常谦逊低调,从来不仗势欺人。《史记》中曾评价他:“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汉臣汲黯从来不对卫青礼拜,而卫青非但不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漠北之战后,功高震主的卫青被汉武帝冷落,昔日的部下都去投奔了深得皇帝宠信的霍去病,只有任安一人不肯离开他,卫青也无怨无悔,平淡地过完了余生。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坟墓仿照阴山的形状建筑,葬于茂陵东北方向。
骠骑将军霍去病
历史上提到卫青,总是与另一个人并称的,他便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是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充满传奇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
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照理来说,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却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与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非常不稳定,经常遭到匈奴人的骚扰。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自从秦朝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朝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只能以“和亲”以及大量地陪嫁财物换来暂时的相对平安。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恢复,府库丰盈,逐渐可以与匈奴抗衡。
因此,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700。卫青的军事才能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10000出征匈奴,汉王朝与匈奴爆发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6天中他转战匈奴五个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遭遇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而归,一万精兵只剩下了3000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与折兰王先后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追击,河西之战再度爆发。此战,霍去病逐渐成为汉军的统帅,而老将李广等人只能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大胜而归。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5人以及匈奴大小厥氏和匈奴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63人。
经此一役,匈奴势力渐微,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从此,汉军声威大震,而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渡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而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了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的士兵。浑邪王在那一刻完全有机会将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了他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浑邪王最终还是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从身上透露出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4万多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后,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的汉朝人从此扬眉吐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将匈奴势力消灭,汉武帝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2000多里,以1.5万人的代价,歼敌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想要活捉匈奴单于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稍作停顿,率大军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典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典礼。这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收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多么大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在完成了这样的不世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官拜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英年早逝了。西汉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霍去病死后,谥封景桓侯。
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自称“迁生龙门”。龙门便是现在的龙门山,颇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
司马迁的生卒年代,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近代人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司马迁大约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死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学家和天文学家。其祖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职业。据《韩城县志序》记载,司马迁的少年时代在“耕牧河山之阳”、“山环水带”的自然环境里长大,既被山川的清新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的时候,司马迁跟随父亲来到京师长安,师从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本身家学渊源,又跟随名师受业,使得司马迁获益匪浅。这个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正是大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充满激情的时候。
大约20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据史书记载,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过昆明。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禅,步骑18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来应该陪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往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这年司马迁38岁,正式做了太史令,开始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珍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被投入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在古代是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深受凌辱,据史书记载:“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菙,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这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会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的司马迁已经50岁了,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崇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计52万字。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升任太史令后,便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直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的写作计划,这中间一共是13年。他用尽一生的精力,艰苦地创作,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是一部他用生命写成的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3000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史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鲁迅先生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田单列传》中,司马迁对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复国。“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用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1000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1000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就像怪兽一般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国士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