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了凡四训(详解版)
22646500000017

第17章 人生福祸由心定

【原文】

云谷曰:岂惟[1]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2],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3]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注释】

[1]惟:只有。

[2]笃:厚实,结实。

[3]斩:断绝。

【译文】

云谷禅师说:不止是登科及第。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人,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百金产业的人,一定是享有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人,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上天不过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并没有加进任何别的意思。就像生儿子,如果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至于那些没有子孙后代延续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

【解读】

了凡先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认为自己这辈子就不应该考中科举也不应该有儿子,并且说出了为什么不应该得到这些的原因。

云谷禅师听了之后认为,了凡先生不仅不应该有登科及第这样的东西,就连财富也是不应该拥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说白了就是了凡先生没有那样的福气。即便是命中注定的财富也要有地方存放,难道真的是把亿万的财产存进金库就可以吗?当然不是,真正的财富是要存在心中的,只有宽广的心胸才能存放下亿万的财富。就比如说范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神爷,他三次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财富来了,没见范蠡兴奋;散尽家产,没见范蠡沮丧,范蠡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拥有那富可敌国的财富。

回过头再来看现在的很多人,因为丢失了几十块钱,心疼了一个星期;因为几百块的纠纷,大打出手。如果是这样的心胸,即使给你亿万家财,你装在哪里?心胸就像一个仓库,仓库太小,财富来了都没地方装。如果你的心胸无限宽,整个大地都是你的仓库,把大地铺满黄金,你的仓库依然能绰绰有余,那你何止亿万家财!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配得上富贵,让自己有一个好命呢?云谷禅师认为,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意思就是说上天不过就是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说到底,上天要是真的赏赐给一个人什么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人必须有满足得到这件东西的条件。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自身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让上天有理由、有原因的把这个东西赐给你。这其实就是佛家所宣扬的“因果”之说,而因果联系正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怎样才能让自己达到富贵的条件呢?那就是行善积德。就比如说生子这件事情,子孙绵延不绝,个个都是孝子贤孙,这必然是祖先有大的功德的原因。再比如说家族的延续,如果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泽。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泽。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泽。至于那些没有子孙后代延续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

云谷禅师所说的改变命运,就是行善积德,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个人究竟能不能考中科举、到底会不会有子孙后代、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命运或者是福祸,全部都是由自身的功德所决定的;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功德或者有多少功德都是由这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所以说,人的命运终究是自己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