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了凡四训(详解版)
22646500000003

第3章 慈云寺中缘结命中贵人

【原文】

后余在慈云寺[1],遇一老者,修髯[2]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3]《皇极数》[4]正传,数该传汝[5]。”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注释】

[1]慈云寺:初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原名广济寺,明朝天顺年间改为慈云寺。寺,一般指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在古代,寺也可指古代官署名,例如太常寺,是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

[2]髯:两侧面颊腮部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3]邵子:即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

[4]《皇极数》:指的是邵雍著的《皇极经世书》,这本书收在《四库全书》中,主要是以八卦之数推算人的祸福吉凶。

[5]汝:你。

【译文】

有一次我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满腮长须,身材雄伟,看起来飘然若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

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参加考试后就能考中秀才,如今怎么还不去读书呢?”我便把自己不去读书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籍贯和住所。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皇极数》的真传,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数,我应该把《皇极数》的精华传授给你。”我带这位老人到回到家,并将发生的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试探孔先生的数术,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灵验。

【解读】

了凡放弃了参加科举的念头,转而学医。对于任何人来讲,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心里都是难以接受的。了凡也一样,虽然决定了学医,心里却还是对科举念念不忘。就在这个时候,了凡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一次去慈云寺,了凡遇到了自己的贵人。

了凡遇到的是一位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这样的相貌也引起了了凡注意。古人认为,大凡是伟人或者是奇异有才的人,长相都是异于常人的。比如《史记》中对孔子的描述:“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成书于西汉,按照西汉的算法,一尺等于二十三厘米多,那么孔子的身高就有两米二以上了,对于平常人来说,这当然是相当奇异的。同时,孔子的相貌长得也很奇特,《史记》上记载的是“生而首上圩顶”。所谓的圩顶,说简单的一点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这相当怪异。另外,古代在形容一个人仪表不俗的时候,常常会配上一把长长的胡须。古代是以长须为美的,比如千古武圣、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就长了“美须髯”,诸葛亮更是直接称呼他为美髯公。由此可见,这位老者给了凡的第一印象就是仪态不凡,令人尊敬。了凡先生见到这位老者之后,连忙“敬礼之”,在他毕恭毕敬地行完礼之后,老者说了一番让他震惊的话。

老人家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意思就是:“你命中注定是官场中人,仕途比较发达,官运也很亨通,如果参加考试的话,明年就能考取秀才,你有这样的官运,为什么不去读书考科举呢?”从了凡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那个老者在当时是不认识的,但老者却一下子就能看出了凡没有准备参加科举。另外,老者居然还说了凡如果参加科举,第二年就能考中科举并且官运旺盛。

了凡心里本就没有彻底放下参加科举的念头,现在听了老者的话,自然也是非常惊喜。他详细地把母亲命令自己放弃科举转而学医的事情告诉了老者,并询问老者来历。经过一番询问,了凡得知这个老者姓孔,是云南人。孔老先生说自己得到了宋朝邵雍先生《皇极数》的真传,通过对《皇极数》的研究发现,这个《皇极数》注定要传授给了凡先生,因此才有了他们的这次相遇。

那么,邵雍是什么人呢?《皇极数》又是一本什么书呢?孔老先生在这里和了凡先生谈话中所提到的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有内圣外王的美誉。邵雍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融合道教思想,虚构出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建立了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邵雍是宋朝非常有名的占卜术士,占卜之术十分准确。他在继承传统《易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创造,发明出了“梅花易数”的占卜方法,曾留下了“二鹊闹梅”、“马踏牡丹”等占卜佳话。而孔老先生提到的《皇极数》,正是邵雍著作的《皇极经世书》,它的内容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皇极数》所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朝代的兴亡,下至个人的吉凶,都可以从数理上推算出来,是一种精妙高深的学问。

对于孔老先生说的要把《皇极数》传授给自己这件事,了凡并不敢擅自做主,他把孔老先生带回家去见自己的母亲,询问母亲的意思。当然,也许了凡把孔老先生带回家并不仅仅是为了请教母亲能否学习《皇极数》,更深一层的原因可能是了凡被孔老先生所说的话打动了,他内心深处参加科举的梦想也重被唤醒了。前文讲到,了凡转而去学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长时间参加科举却考不上,耽误了赚钱养家。但是现在,孔老先生说他第二年就能考中,那么这个担忧就没有了。就这样,了凡把孔老先生带回了家里,希望能够找个机会说服自己的母亲。

了凡把慈云寺中的事情告诉母亲之后,母亲半信半疑。因为很多江湖术士,都能够察言观色,猜测出一个人的心理,进而说出一些故弄玄虚的话。为了证实孔老先生预言的准确性,了凡的母亲亲自验证孔老先生算得究竟准不准。结果,大大小小的事情,孔老先生全都能算对,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谬。这就说明孔老先生之前对了凡说的话也都是可信的,了凡的仕途确实能够一帆风顺,读书去参加科举才是他真正的命运。既然如此,了凡的母亲也不再强迫他去学医了。

虽然在之后,孔老先生的预言也给了凡带来了巨大的烦恼,让他陷入迷惘。但不可否认,孔老先生的出现,使了凡不必再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医术,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因此,他算得上是了凡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