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西点军校情商训练课
22650200000006

第6章 勇气训练

——做个勇敢的人

西点勇气训练:情景模拟与实战演习

在西点军校,学员必须接受体能训练,参与具有一定危险程度的运动。男生、女生都要修习体操、游泳救生和肉搏自卫的课程,男生还要修习拳击和摔跤的课程。此外,运动竞赛也是必修课程,而且学员至少要参加一季团队运动比赛,这些都是有可能导致受伤的剧烈运动。这些必修课程非常重要,不仅能锻炼学员的体能,同时也能培养一种情商素质——勇敢。

心理学家指出,人格发展有四个阶段:纯真阶段、反抗阶段、平常阶段、创造阶段。西点精英为什么能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成就呢?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超人的胆量和勇气,到达了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勇气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一种原型力量。我们要超越自我,就要有敢于战胜一切胆怯、懦弱的心理。

情景模拟训练是西点军校独特的教育方式。教官在授课时,经常播放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个片段——美军在诺曼底登陆时遭到德军激烈反抗。教官会引导学员们展开讨论:如果军校学生也面临这种情况,你是勇敢地去参战还是干脆做个逃兵?

另外,西点军校为了提高学员的情商,经常派他们到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战场上进行实地战争体验,并利用卫星把学员的体会传送回西点课堂供师生们进行讨论。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新学员来说确实有点危险,甚至吃不消。他们有的会大喊大叫、四处狂奔,以逃避内心被扩大化的胆怯情绪。其实,所有的危险或困难并不像学员想象的那样不可克服——教官事先已经仔细检查过每一个障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新学员喊叫,什么时候要保持沉默。教官还确保学员在战斗中得到各种物质支持。虽然弹药、食品和水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但是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很快就会来提供供给。

模拟训练和实战体验培养了学员超人的勇气,即便是面对死亡,他们也会镇静自若。我们不能不叹服西点军校独特的情商训练方式。

世界只给无畏者让路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总是危险的。”恺撒说:“懦夫在未死之前,已经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和痛苦。”勇气训练是西点军校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培养自尊、自信、自我肯定的意识,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勇气。任何使我们更多地思考、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事物,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勇气。

巴顿是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一位勇士。巴顿曾说:“每个人都会害怕,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害怕。勇敢的人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顾害怕,强迫自己坚持下去。”

巴顿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一直注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有一次,巴顿用自己的身体做电击实验。那是在一次物理课上,教授向学员们展示一个直径12英寸、放射着火花的感应圈。一个人问:“电击是否会致人丧命?”教授就请提问者进行实验,但这个学员由于胆怯而拒绝了。课后,巴顿请求教授允许他来亲自实验,巴顿虽然知道教授对这种实验的安全性并没有把握,但他认为这恰是考验自己胆量的好时机。

教授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同意了巴顿的请求。教授用带着火花的感应圈在巴顿的胳膊上绕了几圈,一股强烈的电流瞬间传遍了他的全身,但他硬是挺住了。

此后几天,巴顿的胳膊一直是硬邦邦的,不过他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的勇气和胆量。他写信给父亲说道:“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胆小鬼,但现在我开始改变这个看法了。”

勇敢是一种积极情绪,而恐惧则是一种消极情绪。两者水火不容,你要么强大有力、充满信心,要么就虚弱、感伤。面对一项重大的工作总是采取回避态度,任何破坏你的勇气的东西都会破坏你的力量、效率及能力。

像巴顿那种曾引领这个世界的勇敢者,曾经都做过一些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的原因。拿破仑说:“前面不应该有阿尔卑斯山挡着我们的去路!”于是,他率领部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到达了意大利境内,并取得了胜利。在近代的世界战争中,真正的勇敢者也表现出同样不屈不挠的品质。

西点军校的教官经常命令学员问自己这些问题:

“你能够战胜多少困难,承受多少侮辱、多少误解和多少诽谤呢?”

“别人的反对意见是让你退缩,还是使你更坚强,更坚定你的决心呢?”

“你可以毫不退缩地坚持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这就是西点军校对学员所能达到的成功水平的考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员相信,即使所有的人都反对你,你也可以继续战斗;即使你生活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可以让勇气的大旗继续迎风飘扬。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打败你!

勇气这一滋补剂也来自全面的准备。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胜任手头的工作任务,这往往是让我们感到胆怯的原因之一。意识到我们自身存在着的巨大潜力,会大大增加我们的勇气,就好像低人一等的感觉会加重我们的羞怯一样。满怀信心地去利用这种潜能,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克服恐惧的信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微笑去面对这个世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永远相信自己,不随波逐流,这更需要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非凡的勇气。坚持做一个诚实的人,往往像面对枪声一样,需要勇气;让别人确切地知道你的立场,并且以真实的面目示人,不带有任何虚情假意,这需要勇气;与良师益友进行健康的交流,而不是轻易地随波逐流,这需要勇气;不管你身边的人怎么说怎么看,总是去维护正确的东西,这也需要勇气。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自卑者绝不会成为勇敢的人。所以,培养和增强勇气的方法,首先是培养与这种能力相关的品质,比如自信、乐观等。一个人幼年时还不懂事,等稍微大一些,就可以教他不要害怕任何事情,要他学会相信自己。这种信心会在他的体内唤起“我可以做到”这样一种信念,一旦“我可以做到”成为他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那么他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勇气。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力量灌输到孩子体内,如果这种力量是强大的,那么他的生命也将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如果这种力量是虚弱的,那么他的生命也将是虚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勇气统治着他的整个精神领域,所有其他能力都服从于勇气。

可以为了光荣和自豪而流泪,但不能为了害怕和恐惧而哭泣——这是西点军校的宣言。当我们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让自己勇敢一些,因为世界只给勇敢者让路。

要有从零开始的勇气

入校后,西点军校就要求学员具备“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凡是进入西点军校的学员,一律会被平等对待。学员过去的成绩与辉煌,在西点军校并不能代表什么。对此,戴夫·麦考梅克回忆说:“西点军校是一个特别能打消骄傲之气的地方。我来自一个小镇,在那里我是一个优等生,而且还是一个运动队的领袖。但是到了西点军校后,我发现同学中60%的人曾是运动队的核心人物,20%的人在以前的学校是尖子生。昨天你还是一个地方的明星,今天你就只是众多强者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西点军校对新学员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学员都必须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战”名将巴顿就在西点军校经历了“一切从零开始”的心路历程。1904年6月,巴顿步入了梦寐以求的西点军校。但他的勃勃雄心在入学不久就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在文化知识方面基础不扎实,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成绩落后于同学一大截。这令巴顿烦躁不安,他惶惑、恐惧,甚至说自己是“一个平凡、懒惰、愚笨而又雄心勃勃的幻想家”。再这样下去,前途无望,如何面对父母和家族的期待?巴顿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不但如此,巴顿还严重偏科。他只看重军事科目,尤其偏爱战术理论和队列训练课程。战术系的教员们十分赞赏巴顿的独到见解,认为他具有超常的军事天赋。巴顿对于队列训练的爱好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队列动作漂亮、利落,在全班出尽了风头。可是巴顿的数学成绩却是倒数第一。尽管好友劝他减少队列训练的时间多看看数学书,但巴顿却置之不理。

第一学年结束时,西点军校决定让巴顿留级。这就意味着他要重新上一次一年级,重新经历一次“兽营”训练,重新迎接高年级学员的百般“刁难”。巴顿原先当下士学员的计划破灭了,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他想一切从零开始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巴顿又重新振作起来。

在家庭教师的辅导下,巴顿利用一个暑期,系统地掌握了全部功课。他告诫自己:“重新开始需要勇气,要始终不渝地竭尽全力。”新的一年级生活又开始了,巴顿成熟了许多,他以火一般的热情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脚踏实地地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并获得了成功和荣誉。

升入二年级后,巴顿崭露头角,成为全校瞩目的人物。他成了运动场上一名冲锋陷阵的勇士,而且他没有荒废学业,各科成绩都很优秀。

勤奋和勇敢使巴顿获得了巨大成功,他逐一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队列训练名列榜首,几次刷新运动项目纪录,四年级时被任命为副官……

如果没有一年级的“一切从零开始”的勇气和心态,或许巴顿会被西点军校淘汰,从此与军旅无缘。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与“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是相同的。对此,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比伦说:“失败也是一种机会,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录,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生活中很多人都怀有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够成功。可是,只有经过了反复的失败和思考,才会最终获得成功。历史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非常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如,居里夫人就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新开始之后,才发现了镭的存在,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4年12月,爱迪生的实验室燃起大火。那个晚上,爱迪生一生的心血就在熊熊大火中化为了灰烬。大火烧得最凶猛的时候,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着父亲。最后,他见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火光摇曳中闪烁,他的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着。

那时候,爱迪生已不再年轻,他已经67岁了,在这样的年纪遇到这样的打击,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所以,人们以为爱迪生会被这场灾难击垮。但是大火后的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了。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一切从零开始了。”

大火并没有烧掉爱迪生的发明热情,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然而这只是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新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一项又一项发明在他手中诞生,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个面对困难仍然满怀信念、充满勇气的人,一定能够重新开始,就如同爱迪生一样,能够在一场大火之后,很快就让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问世。同样面对挫折,你是否也能够微笑应对呢?可以说爱迪生懂得坚持,也不得不说他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但在诸多要素中,我们不能忽略最为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失败带给爱迪生的触动。正是失败,让爱迪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是失败,给了爱迪生想证明自己的动力;也正是失败,让爱迪生有了获得成功的渴望。所以最终爱迪生真的获得了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简单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一种总结与超越。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走进“失败越多离成功越近”的误区。所以,要对失败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弄清楚失败的原因何在,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一开始整个方向就出现了问题?经过仔细、反复的思量,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取得最后的成功。

胆量是怎样练就的

其实,胆量贯穿人的一生:在婴儿期,没有谁逼着我们走路,可我们尝试着站立,不断前行,跌倒又站起,终于从爬行阶段进入步行时代;之后,我们不满足于走路,于是开始奔跑;然后,我们发现两条腿奔跑的速度很慢,于是,我们开始发明和借用自行车、摩托车、轿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这个阶段,是胆量的上升期。但是,随着遭遇的挫折越来越多、日渐形成的习惯越来越根深蒂固,以及年龄的日渐增长,同时我们已经有了些收获,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稳定,从而导致人的胆量逐步退化。

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童言无忌,敢于异想天开;青年时期被迫适应现实,但还有闯劲;中年时期包袱越来越重,暮气越来越深,开始排斥开放和冒险,开始得过且过;晚年,开始放弃任何冒险和努力。于是,最终我们也只会感叹:“他没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做也一定能成功。”“我过去胆子要是再大一点的话,就会……”这个过程就是胆量在我们一生中的发展过程,从逐步壮大,再到逐步衰退,正如我们的生命规律一样。

莎士比亚指出,勇气是在偶然的机会中激发出来的。除非我们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培养勇气的态度,否则,我们不要指望胆量会有所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训练自己的勇气与胆量呢?

一、树立目标

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为了目标发奋进取、不惜冒险;而有些人却在现实中把这些潜能磨灭,把目标当成一种自我安慰的幻想,最终庸庸碌碌过完一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后者缺少能使自己持续产生动力和雄心的使命感。

目标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可是,单有理想和目标,还不足以让我们获得不怕牺牲一切的勇气,使命感才能让我们无所畏惧。只有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使自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一路克服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冒险,坚持到底。

完整的人生应有使命感、失落感、危机感。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通常非常执着、认真、热情,也通常会爆发出惊人的胆量,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因为他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信仰,神圣、重要、不可放弃。

由于每个人的追求和信仰不同,有的人视金钱和权力重过生命,有的人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则家庭至上。因此,每个人内心神圣的信仰都不同,所激发出来的动力、活力、精神状态也肯定不一样。所以,使命感还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才能给人带来健康的状态。

换句话说,能让目标产生使命感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这个目标的导向必须指向责任、志向、信仰、高尚,只有不越过社会在法律、道德双方面认可的底线,才能让人不惜为此赴汤蹈火,牺牲一切。

神圣的使命感能激励我们不怕困难,采取积极的行动,奔向崇高的目标,并因此获得成功。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弄清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

每个人都需要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包括事业的使命、生活的使命、专业的使命,这些使命决定了我们要努力成为什么角色,以及需要多大的勇气。正如梭罗所说:“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还要看你为什么而勤劳。”

二、争强好胜的个性

对于“争强好胜”,人们有很多误解。一个谦让的人,不一定内心不争强好胜;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做的未必不是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争强好胜”,我们为什么要在社会中提倡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存规律。

人们通常误解“争强好胜”,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化的传统,东方人崇尚无为和性格内敛,“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抢也抢不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怎么抢也没有用”。二是以前社会大环境处于相对保守状态,使人们不习惯冒险和竞争。所以,我们过去的教育把团队的争强好胜当作集体主义加以赞美,而把个人的争强好胜当作个人主义加以批评。

其实,争强好胜不等于恶性竞争。我们需要提倡的是良性的争强好胜,而非劣性竞争。良性的争强好胜,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勇气,也使人心胸开阔,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三、创新精神

罗伯特·舒曼在《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中说:“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的进化就来源于人们总是在试图创造代表主流方向的新事物,譬如科学家通过发明创造来推动技术革新,艺术家们通过“蔑视任何形式的模仿,歌颂一切形式的创新”来推动风气和观念的革新。

万无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险。当然,盲目地不断求新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新”必须建立在合拍、合适、合宜的基础之上,如果还没有旧事物实用,就失去了创新的价值。

四、保持危机感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们都会感受到危机感所带来的压力。许多人因为压力而焦虑不安,许多人甚至在压力下崩溃。可是,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没有危机感的情形,便会发现,危机感不能不存在。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压力,我们就会成为失重的人。如果失去了事业和生活的危机感,我们就会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开拓和冒险。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内心的危机感,通常能够使人爆发出惊人的胆量,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也是危机在心理上给人的暗示。尤其是事关生存的危机感,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使人的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所以,人们把“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作兵法的精髓之一。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一定是现实中的逆境和困境。

几乎所有勇敢的人,就算已经度过了人生的艰难时期,身处顺境,但他们依然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且因为这种意识,能够更好地保持继续奋斗的激情。比如,比尔·盖茨总是感到紧迫的危机感,他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