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王阳明学心学
22650700000004

第4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的。

确实如此。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之口,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大人看来,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和他的年纪一比较,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这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奋斗的同时都为自己树下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直到很晚才睡。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做贡献,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人生的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要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那么远大的四方之志终会有实现的一天。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王阳明

王阳明十八岁之时,于江西成亲后同夫人回老家途中拜访了娄谅先生。娄先生十分欣赏王阳明,并且告诫他: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这句话王阳明深深记在了心底。它不仅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志向,还让他得出了一条成圣的标准: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读书和实践,最终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就会实现成圣的愿望。

自古以来,因圣人指点迷津、贵人相助而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期望如王阳明遇到娄琼先生的点拨一样,在迷茫时能够得到圣人指点,在困境中能够遇到贵人相助。然而圣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贵人的帮助更不是无条件的,或是看中你的才华横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珑,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去创造。

“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实际上,真正的圣人和贵人,并不在于经典、神佛抑或他人,而是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认为,虽然做学问也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在为人处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排云直上,闯出一片蓝天。历史上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一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便说:“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世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需我度啊。”书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观世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想得度,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书生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发现观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很惊讶,问他:“你真是观世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书生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呢?”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学佛之人,更多的是自我修行。禅者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力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王阳明曾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道:“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他认为,相信圣人固然没错,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真切。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因循守旧,而不去自己探究正确的答案呢?学佛之人如此,做学问如此,世人同样如此。

无论是神佛还是圣人,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强大的动力,但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由此走向暗淡;贵人相助固然能够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有志者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圣人和贵人指出的捷径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甚至可能扼杀了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此所谓“天助自助者”。

道理虽然浅显,但人们往往不能彻悟。孔子便是少数深谙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对士大夫的刁难时,他能够轻松地以此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王孙贾想要告诉孔子,他与其跟各国诸侯往来,不如来拜访他们这些士大夫,祈求他们在君王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孔子却认为,一个人若真的做了坏事,那他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孙贵胄帮腔求情,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君子坦荡荡,无愧于心。

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交网络、家庭背景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成为官场、职场的“潜规则”。“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则略显乏力。即便如此,也应如王阳明所言:“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个人的成功应从完善自身入手,不断地主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偶然间对自己的青睐。即便是上天的眷顾,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

王阳明作为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正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的。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段时间。那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成人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览计划被打断,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游历他乡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把他的全部精力扑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跑了出去。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三十多年里,他走遍祖国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之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有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想着朝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二十分”“一个月减肥十公斤”“毕业后就要买房”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身边已经有无数多的人这么想,却同样有无数多的人无法实现。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相反,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譬之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王阳明

王阳明和同辈人不一样,他从小立志要做圣人,也就是去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为此,他习读百家书,曾遵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万物,最后从陆九渊那里找到了圣人之道,还领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他的哲学,最后不仅可以用于政治,比如扳倒严嵩的徐阶就是受其影响;也可以用于军事,比如他自己就亲身平定了很多次的叛乱。一介文人,作战百无一失,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他所做的,只是一直在修养自己。但是火候到了,就如同鱼跃龙门,化身为龙,自由地游走在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

志向对于人来说,其实是未来行为举止的驱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旋转的陀螺,不知道停下的位置在哪里。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一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将天地道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然后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世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六艺来丰富生活的内容。道德之性、仁爱之心、六艺之才,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树立高远的志向,以志向来引导前进的方向。

秦朝丞相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一日,李斯在厕所里看到粪坑中的老鼠,又小又瘦,一见到人就惊慌逃窜。过了几日,李斯去米仓盛米,看到一只在米仓中偷米吃的老鼠。这只老鼠又肥又大,见着李斯不但不逃跑,反而瞪着眼很神气地看着他。李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见着我就拼命地逃跑,而这只老鼠见着我不但不逃跑,反而还敢瞪我呢?

李斯陷入沉思,反复琢磨两只老鼠间的差异,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又小又瘦、见人就逃的老鼠,是没本事、被欺负惯了的老鼠;而又肥又大、见人不避的米仓老鼠,认为自己很有本事,所以敢见人不避,目空一切。李斯突然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厕所里的那只小老鼠,非常可怜。于是,李斯暗暗发誓:做人也要如此,要做就做米仓中的大老鼠,绝不做那可怜的粪坑老鼠,不但吃不饱,还备受欺负!

悟出这个道理之后,李斯便告诉荀子自己不读书了。荀子问他不读书要去做什么,李斯说要去游说诸侯,求得功名富贵。就这样,李斯半途荒废了学业,开始追求富贵功名的人生。后来,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秦朝丞相。他在为人处世中处处奉行“老鼠哲学”——仰仗秦始皇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打击陷害异己忠良,贪赃枉法,肆无忌惮。秦始皇死后,李斯便落了个遭人诬陷、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米仓中的老鼠激励着李斯立下了人生的大志,但是“老鼠哲学”却又让李斯一败涂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固然重要,但人生全部的努力及其方向,更多地源于我们确立的志向。诚如王阳明所言:“譬之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确立志向之时,倘若其心不正,则容易失之偏颇,惨淡收场;其志不高,则容易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然而,高远的志向只是心之所向的念想,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依于仁”“游于艺”,抑或徘徊于二者之间。

苏轼与佛印出游,看到一个木匠在做墨盒,于是即兴对诗。佛印曰:“吾有两间房,一间凭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淡然一笑,对曰:“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同样一根线,苏轼与佛印看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佛印说的是眼前所见的墨盒里的线,用的时候要拉出来,非常直,就像为人处世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天下邪魔看到他的正直都不敢靠近。他强调了一个端直的人品和操守对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再看苏轼所言:我也有丝弦,不过不像墨盒的线那样要拉出来,而是藏在我心中。苏轼用弹奏只有自己能够明白的天籁之音来比喻他的人生——追求自由自在的欢愉。

上述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分别代表了中国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仁”是嘈杂世界中生命自我选择与坚持的力量;而“艺”是令我们心神荡漾,触目生春的欢愉。这两点之于生活,就如阳光雨露之于草木,缺一不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志于道”。王阳明高度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在他看来,凡墙都可以是门,只有树立远大的抱负,循着高尚而伟大的理想之路从心头做起,才不至于鼠目寸光,荒废一生。

人贵有自知之明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王阳明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互相控诉对方,想请王阳明为其评理。王阳明听他俩说完之后,对他俩如此说了一番,话未说完,父子俩就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而离去。弟子们都很好奇,问先生:“您对他们说了什么,令他们这么快就有所感悟了?”王阳明说:“我对他们说,舜是世间最不孝的儿子,而舜的父亲瞽叟是世间最慈爱的父亲。”弟子们愕然,继续请教先生。王阳明解释说:“因为舜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孝顺,所以他能做到至孝;而他的父亲瞽叟常常以为自己已经非常慈爱了,所以做不到真正的慈爱。瞽叟只想着舜是他从小养大的,今天凭什么不能取悦我、让我高兴,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受后妻的影响改变了,还自以为对舜慈爱,所以就越不慈爱;而舜只想着父亲在他小时候是多么爱他,今日不爱他是因为他不够孝顺,于是他每天反省自己不够孝顺的地方,因此就越来越孝顺。”

众所周知,舜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孝子。王阳明之所以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是为了让那对互相控诉的父子明白,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获得,又谈何容易!只有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雪压霜欺的磨砺,在无数次地跌倒中爬起,才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从内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再通过不断修补与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可见,自知之明的“贵”字来得何其不易!

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倘若连自己擅长什么、欠缺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奋力拼搏、努力改进呢?因此,有人说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的东西,它总是在无边的黑夜中熠熠生光,为不同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理发师有一把刮脸刀,它不仅十分漂亮,而且工作出色。有一段时间,理发师因事外出,理发店里没有顾客光顾了,刮脸刀闲得无聊,突然想要出去见见世面,并在众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

刮脸刀刚迈出门槛,太阳光射进来,在它的刀刃上闪出耀眼的光芒。它非常得意,觉得自己实在是了不起。

经历了如此壮丽的场面,刮脸刀已经不愿意再回到理发店去为理发师服务了。“那破旧的小小理发店,怎能配得上我这锋利的刀刃呢?我得找个僻静的角落躲藏起来,让那个讨厌的理发师再也找不到我。”

从此,理发师再也见不到这把刮脸刀的踪影了。

几个月过去,多雨的季节来临了。躲藏已久的刮脸刀决定出来透透气,却没想到在它跳出刀鞘时被雨水浸得锈迹斑斑了。

刮脸刀知道自己错了,它悔恨地痛哭:“我为什么忍受不住诱惑呢?善良的理发师照顾我、保养我,他曾为我的劳动充满自豪!可现在,一切都失去了,我的刀锋生出令人厌恶的锈斑。”

一把刮脸刀反映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特征与命运。

有自知之明才能让我们明晓得失、看清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王阳明说,不知道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去体认扩充,却去强求他所不能知道的事,强求他所不能做到的事,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道自己是桀、纣心地,又如何能成就像尧、舜那样的事业呢?

人生的旅途有千百条路,是选择距离较远的平坦大道,还是近在咫尺的崎岖山路,因人而异。“成名成家”固然风光,但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心想事成”有时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淡快乐的生活比功成名就更有意义。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思想上的力所不及,都有可能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能指导人们量力而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