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精编
22655300000009

第9章 孝武本纪

《孝武本纪》主要记载了汉武帝即位后四十多年间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它以汉武帝为中心,通过描写李少君、齐人少翁、栾大和公孙卿等方士以方术行骗的事迹,嘲讽了方士的伪诈与武帝的愚昧。这篇本纪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一种冷峻的风格和犀利深刻的效果,体现了司马迁对武帝滥祭淫祀的不满。

·巡游郊祀·

【原文】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1],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2]:“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3],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4],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5],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6],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7],疑其妄书,谢曰[8]:“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9]。上大说[10],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11]。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12],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13]。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14]。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15],五在中国[16]。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17],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18],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19]。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20]。”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

【注释】

[1]旦:天明时,早晨。[2]札书:写在木筒上的文字。[3]策:古代占卜用的蓍(shī)草。[4]纪:指历数,即推算节气之度。[5]迎日推策:指观测太阳的运行用蓍草推算历法,预知日月朔望节气等。[6]率:大致。[7]经:正常。[8]谢:辞谢,推辞。[9]嬖人:受宠幸的人。[10]说:同“悦”,高兴。[11]鼎书:关于宝鼎的书。[12]当黄帝之时:指与黄帝时的历日相同。[13]且:或,或者。[14]居:占。[15]蛮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四方各少数民族。[16]中国:指中原地区。[17]非:以为非,反对。[18]寒门:《集解》引徐广曰:“寒,一作‘塞’。”[19]胡:兽颈下的垂肉。[20]躧(xǐ):同“屣”,鞋。

【译文】

这年秋天,皇上幸临雍县,将要到郊外去祭祀五帝了。这时有人说道:“五帝,乃是泰一之神的辅佐,应该于此处立上一座泰一神坛,而且由皇帝亲自主持郊祀。”皇上迟疑不定。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了宝鼎,这年仲冬辛巳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中气,与黄帝得到宝鼎的时间吻合。”公孙卿有一篇写在木简上的文章,上面写道:“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向他的大臣鬼臾区询问此事。鬼臾区回答说:‘您获得宝鼎和占卜用的神策,这年己酉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合乎天道的历数,天道历数是周而复始的。’于是黄帝依照日月推算历法,以后大致每二十年就能碰上朔日早晨交冬至,总共推算了二十次,一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而登天。”公孙卿通过所忠将此事奏知皇上。所忠看到木简上的话不合情理,怀疑那是荒诞的伪书,多次推脱说:“宝鼎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你还想做什么呢!”公孙卿又通过皇帝宠幸之人把木简呈奏给皇帝了。皇上看后十分高兴,就把公孙卿召来询问。公孙卿回答说:“我是从申公那里接受这木简的,他已经死了。”皇上问:“申功是什么人啊?”公孙卿说:“申功,是齐人。他与安期生有私交,接受过黄帝教诲,没有留下什么文书,只剩下这部关于宝鼎的书。书中说:‘汉代的兴盛时期应该与黄帝得鼎的时节相同;汉代的圣贤之君将出现在高祖皇帝的孙子或曾孙那一代。宝鼎出现了就可以与神仙相通,应当举行封禅典礼。古代进行过封禅的帝王共有七十二个,唯独黄帝登上了泰山进行封禅。’申功说:‘汉代的皇帝也应该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登上泰山行祭天礼就能够成仙升天。黄帝的时候有上万个诸侯,为主持祭祀而建立的封国就有七千个。天下的名山有八座,而其中的三座位于蛮夷境内,其余的五座位于中原地区。中原的名山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去巡游的地方,在这些山上能够与神仙相会。黄帝一边征战一边学习仙术。黄帝担心百姓非议他所学的仙道,所以就杀掉了非议鬼神的人。一百多年过后才得以跟神仙沟通相会。黄帝当年在雍县郊祀上帝,在那里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别号称为大鸿,死后葬在雍县,鸿冢就是他的坟墓。那以后黄帝在明廷接见了上万名神仙。明廷,就是现在的甘泉山。所谓寒门,就是现在的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的下面铸鼎。鼎铸成之后,有一条垂着长须的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着龙背,群臣及后宫的妃子跟着去的也有七十多人,龙这才飞上了天。剩下的小臣上不去,于是都拉着龙须,龙须被小臣们扯断了,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百姓们仰着头看着龙飞天而去,便抱着弓和龙须号啕大哭,因此后世把这个地方叫作鼎湖,称那张弓为乌号。’”于是天子感慨地说道:“啊!要是我能像黄帝那样,那么我看离开妻子和子女,就像脱掉鞋子那么容易了。”封公孙卿为郎官,向东去太室山等候神仙。

【原文】

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1],坛放薄忌泰一坛[2],坛三垓[3]。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4],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5]。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6],杀一犛牛以为俎豆牢具[7]。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8]。其下四方地,为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9]。已祠,胙余皆燎之[10]。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11]。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12]。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释】

[1]具:准备,备办。[2]放:通“仿”,仿照。[3]垓:同“陔”,台阶的层次。[4]方:方位。[5]除:修,修筑。[6]醴:甜酒。脯:干肉。[7]犛(lí)牛:一种长毛牛。俎豆: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8]独有俎豆醴:是说只有牛羊等和甜酒,而没有犛牛。[9](chuò):连续祭祀。[10]胙(zuò):祭祀用的肉。[11]洎(jì):浸泡。[12]特:一头牲称“特”。

【译文】

皇上于是去了雍县郊祀,又到了陇西,西行攀登崆峒山,又幸临甘泉宫。命令祠官宽舒等人供设泰一神的祭坛。祭坛效法亳人谬忌所说的泰一坛的样式进行建造,分作三层,五帝的祭在泰一坛的下面环绕,各自占着自己所属的方位。黄帝坛位于西南方,修了八条鬼神所走的道路。泰一坛所有的祭品,和位于雍县的一畤相同,外加甜酒、枣果和干肉之类,另杀一头犛牛当作全套的祭品。而五帝坛只进献牺牲和甜酒。祭坛下面的四方设下神座,是连续祭祀随从的神仙以及北斗星的。祭祀完毕后,鬼神享用过的祭品要全部烧掉。祭祀时所用之牛色彩呈白色,把鹿放到牛的腹腔里,再把猪放到鹿的腹腔里,之后放到水里浸泡。祭祀日神应当用牛,祭祀月神应该用羊或是猪,且都只能用一头。祭祀泰一神的祝官要身穿紫色的绣衣,祭祀五帝的祝官所穿礼服的颜色应根据五帝所属的颜色而定,祭祀日神穿红衣,祭祀月神穿白衣。

【原文】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1],天子始拜泰一。朝朝日[2],夕夕月[3],则揖;而见泰一如雍礼。其赞飨曰[4]:“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5],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烹炊具。有司云“祠上云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6]。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7]。令太祝领,狄及腊间祠[8]。三岁天子一郊见。”

【注释】

[1]昧爽:拂晓。[2]朝(zhāo)朝(cháo)日:早晨朝拜日神。[3]夕夕月:傍晚祭祀月神。夕月,古代帝王祭月称“夕月”。[4]赞飨:祀神时献祝词以劝食。[5]朔:

月复出。“朔”为每月初一,表示前月已死,新月复生。[6]瑄玉:祭祀所用的大璧,直径六寸。嘉牲:美牲。指毛色纯,年岁合乎要求,体美膘肥的。[7]光域:指神光所照的地域。[8]腊:夏历十二月。

【译文】

十一月辛巳朔日清晨交冬至,天还没有全明的时候,天子就开始在郊外祭祀泰一神。早晨朝拜太阳,傍晚祭祀月亮,行揖礼;而祭祀泰一神则与在雍县的郊祀仪式相同。祭祀时的祝词说:“上天开始把宝鼎神策传授给皇帝,使他的天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周而复始,皇帝在这里恭敬地祭拜。”祭祀时所穿的礼服是黄色的。祭坛上列满火炬,坛旁设置烹煮器物。主管官员说“祠坛上面有灵光呈现”。公卿大臣们说“皇帝最初在云阳宫郊祀祭拜泰一神的时候,司祭的官员手里捧着大璧瑄玉、膘肥毛纯的牺牲奉给神灵享用。这晚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光彩,到白天的时候,黄色的云气还在上升与天相连”。太史公、祠官宽舒等人说道:“神灵展现出的美好景象,这是保佑福禄,预兆吉祥的迹象,应该在这出现光彩的地方设置泰畤坛,以显示上天神明的瑞应。命令太祝负责此事,每年秋天和腊月间进行祭祀。每三年天子亲自郊祀一次。”

【原文】

其冬[1],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2]?”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3],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4],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释】

[1]其冬:《会注考证》引王先谦说:“据《汉书·武纪》则元鼎六年也,当云‘明年冬’。”[2]得毋:莫非,该不是。[3]宽假:宽容。指时间上放宽一些。“宽”“假”同义。[4]迂诞:迂阔荒诞,指不切合实际,没有事实根据。

【译文】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仙,据说在缑氏城上寻到仙人的踪迹,有个外形像山鸡的神物,在城上来来往往地走。天子亲自幸临缑氏城查看踪迹。他向公孙卿询问道:“你不会是像文成和五利那样在欺骗我吧?”公孙卿回答道:“仙人并没有求助于皇帝,而是皇帝您有求于仙人。求仙的方法如果不稍稍放宽时间,神仙是不会降临的。说起求仙这件事,似乎是迂阔荒诞、不切实际的,实际上只有经年累月的祷告,才能把天神求来。”于是各郡国都修筑并清扫道路,修缮宫殿楼台和名山上的神庙,以期望天子幸临。

【原文】

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1],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2],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3]?”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4]。”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5],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6]。”于是塞南越[7],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8],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9]。

【注释】

[1]下:下交。[2]鼓舞:合乐而舞。[3]称:相称,配得上。[4]神祇(qí):天神和地神。[5]素女:传说中的神女名,长于音乐。[6]破:剖分。[7]塞南越:指武帝因平定了南越而举行酬神祭祀。塞,也写作“赛”,酬神的祭祀。[8]歌儿:歌手。[9]箜篌:一种拨弦乐器,有竖式、卧式二种。

【译文】

这年,灭了南越之后,皇上有个宠臣李延年以优美的音乐进献给皇上。皇上听着很好听,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商讨,说:“民间祭祀尚有鼓、舞的音乐,但是朝廷祭祀时却没有音乐,这怎么合适呢?”公卿们说:“古代祭祀天地的时候都有音乐,这样天地神灵才可以享受祭祀。”有人说:“泰帝让女神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音调悲切,泰帝禁受不住,所以将她的弦改为二十五弦。”因此在为平定南越而酬祭泰一、后土神的仪式上,开始采用音乐歌舞,增加歌手,二十五弦瑟和箜篌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原文】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1],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2],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3],先类祠泰一。

【注释】

[1]振兵泽(shì)旅:意思是停止用武。振,整顿。泽,通“释”,解散,遣散。[2]勒:统领。[3]用事:行事。多指行祭之事。

【译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提议说:“古代帝王首先要停止战事、遣散军队,然后才可以进行封禅。”因此北上巡视朔方,率领着十余万军队,归来之时在桥山黄帝陵墓前祭祀,在须如解散了军队。皇上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死,而现在却有坟冢,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回答说:“黄帝飞天成仙,权臣把黄帝的衣冠埋在坟冢里,所以才有了陵墓。”皇上到了甘泉之后,为了要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以就先去祭祀泰一神。

·封禅泰山·

【原文】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1],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2]。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3]。秦皇帝不得上封[4]。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5],而颇采儒术以文之[6]。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7]。上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事[8],于是上绌偃、霸[9],尽罢诸儒弗用。

【注释】

[1]用:因为,由于。希:同“稀”,少,这里指封禅很少举行。旷绝:断绝。旷,阻隔。[2]《周官》:即《周礼》。《王制》:指《礼祀·王制》。射牛:古代帝王祭祀时,为表示“亲祭”,要亲自用箭射牛以备祭。[3]合:合当,应当。[4]上封:指登上泰山封禅。[5]高世:超乎世俗,高于一般人。九皇:传说中远古时的九个帝王。[6]颇:稍微。文:修饰。[7]古文:指古文经。汉武帝时使用隶书,用隶书书写的经书叫今文经,用春秋、战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叫古文经。骋:尽情施展,不受拘束。[8]属:聚集,聚会。图:谋划,策划。[9]绌:通“黜”,废,贬退。

【译文】

自从得了宝鼎,皇上便与公卿诸生一起商议封禅一事。封禅大典以前很少举行过,时间隔得太久了,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进行封禅大典时该用什么礼仪,众儒生认为封禅时应该采用《尚书》《周官》《王制》中所载的天子望祀射牛的仪式。齐人丁公这时年纪已经九十多岁,他说:“封禅之事,应当留下永垂不朽的盛名。秦始皇没能在泰山行封禅之礼。陛下若是想去泰山封禅,稍微攀登一点就没有风雨阻挡了,也就可以登上泰山行封禅之礼了。”皇上于是下令儒生练习射牛,草拟封禅的仪式。几年后,将要去封禅。天子听了公孙卿和方士的话,说黄帝以前的帝王进行封禅,都招致怪物与神明沟通,所以就想模仿黄帝,也曾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莱方士,借此超乎世俗,与九皇比肩德行,并且还广泛采用儒术对此加以修饰。儒生们既不能明辨封禅的具体事宜,又受制《诗》《书》等古文经籍的束缚,不敢尽情发挥自己的学问。皇上将封禅用的礼器展示给儒生们看,儒生们有的说“跟古代不一样”,徐偃也说“太常祠官们行礼没有古代鲁国的好”,这时周霸正在聚集群儒一起策划封禅的事宜,皇上贬退徐偃、周霸,罢黜了全部儒生不再任用。

【原文】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1],上不言[2];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3]。

【注释】

[1]上:指山上的人。[2]不言:指不曾呼喊。[3]上石:把石碑运上山。

【译文】

三月,皇上向东幸临缑氏县,在中岳太室山上进行祭祀。跟随的官员在山下听到有人高呼“万岁”,询问山上的人,他们说没有喊;询问山下的人,他们也说没喊。于是皇上把三百户封赐给太室山以供祭祀,命名为崇高邑。往东登上泰山,山上草木的叶子还没有长出,皇上下令派人把石碑运到山上,立在泰山之巅。

【原文】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1]。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2],然无验者。乃益发船[3],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一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4],见其迹甚大[5],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6],言“吾欲见巨公[7]”,已忽不见[8]。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9]。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10]。

【注释】

[1]八神:《索隐》根据《汉书·郊祀志》解释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2]疏(shù):给的奏议。[3]益:增加。[4]就:走近,靠近。[5]迹:脚印。[6]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7]巨公:《索隐》引《汉书音义》曰:“巨公谓武帝。”[8]已:不久。[9]大:很。[10]间(jiàn):暗中,秘密。

【译文】

接下来皇上向东巡视海上,行礼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四时主八神。齐人上书说神仙鬼怪及奇方异术的数以万计,却没有一个能够灵验的。于是皇上增添船只,命令那些说海上有神山的几千人去访求蓬莱仙人。公孙卿手执符节先去名山等候仙人,到东莱的时候,说晚上看到一个人,这人身长数丈,靠近了看却又看不到了。看到他留下的足迹很大,与禽兽的脚印相似。群臣中又有人说看见一个老人牵着狗,那老人说“我想见天子”,一会儿又突然不见了。皇上看见那个大脚印,不肯相信,等到群臣说到老翁的事迹,这才深信那老翁是仙人了。皇上于是留在海上,把驿车分配给方士,派出数以千计的使者去寻找仙人。

【原文】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1],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2],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3],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4]。明日,下阴道[5]。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6],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7]。五色土益杂封[8]。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9],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10]。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注释】

[1]皮弁(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作,为祝朝的常服。[2]封:指祭天的坛。[3]玉牒:古代帝王封禅所用的文书。[4]禁:指禁止泄露。[5]阴道:指山北的道路。古山之北、水之南为阴。[6]址:山脚。[7]一茅三脊:一种有三条脊棱的茅草。即菁茅,又叫灵茅。藉:草编的垫子。[8]五色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种颜色的土。[9]纵:放。白雉:白毛野鸡。[10]兕(sì):兽名。古书中常拿兕和犀对举。

【译文】

四月,返回奉高。皇上念及儒生和方士们对封禅仪式的说法各不相同,又没有古书依据,实在是很难施行。天子到了梁父山,祭祀地神。乙卯日,命令侍中官儒生头戴白鹿皮帽,身穿插笏官服,天子射牛进行祭祀仪式。天子又在泰山下面的东方设坛祭天,与郊祀泰一神的仪式相同。祭坛宽一丈二,高九尺,下面置有封禅的文书,封禅的祭文内容保密,没有人知道写些什么。祭礼结束之后,天子单独和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登临泰山,也设置祭坛祭天封禅。所有这些事情都禁止泄露。第二天,顺着山北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在泰山脚下东北方的肃然山祭祀地神,与祭祀后土的礼仪相同。上面的封禅,皇上都亲自拜见天神、地神,穿黄色礼服,而且全部使用音乐伴奏。又采用出产自江淮一带的灵茅作神垫,用五色泥土填满祭坛。放出远方出产的奇兽飞禽和白毛野鸡等动物,仪式十分隆重。没有用兕牛、旄牛、犀牛、大象这些动物。天子和随从人员都是到了泰山,然后离去的。举行封禅大典的那天晚上,天空中好似有灵光闪现,到了第二天又有白云从祭坛中升起。

【原文】

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1]。于是制诏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2],兢兢焉惧弗任[3]。维德菲薄[4],不明于礼乐。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5],如有望[6],依依震于怪物[7],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后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8],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复博、奉高、蛇丘、历城[9],毋出今年租税。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过毋有复作[10]。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11]。”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

【注释】

[1]寿:祝寿。[2]眇眇:微小。眇,同“渺”。[3]兢兢焉:小心戒慎的样子。[4]维:句首语气词。菲薄:微薄。[5]景光:瑞祥之光。[6](xiè):同“屑”,不安。[7]依依:茂盛的样子,这里有大、深的意思。震:震慑,害怕。[8]嘉与:奖励,勉力。更始:重新开始。[9]复:免除赋税徭役。[10]复作:汉刑律名。驰刑再犯的轻罪徒。一说指按刑律服劳役的妇女,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三月至一年。[11]听治:治理,处理。“听”和“治”同义。

【译文】

天子从泰山封禅归来,坐在明堂上,群臣轮流上前祝寿。天子下诏给御史说:“我以渺小的身躯继承九五之尊,向来小心谨慎,唯恐无法胜任。我德行微薄,不懂得礼乐制度。祭泰一神时,天上好像出现了吉祥的光彩,连绵在望,我被这奇异景象深深震撼了,想中间停下来却无法做到,终于登上泰山筑坛祭祀天神了,到了梁父山,然后在肃然山祭祀地神。我想完善自己的道德,希望能和大夫们重新开始。赏赐百姓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孤儿寡妇,额外再赐二匹布帛。免除博县、奉高、蛇丘和历城等地的赋税,不必交纳今年的租税。大赦天下,与乙卯年的大赦令相同。我巡行所经过的地方,不再执行监外劳役。如果犯罪的时间是在两年以前,那就不再追究处理了。”又下诏说:“古时帝王每五年巡视一次,去泰山进行祭祀,诸侯们都设有封禅朝拜的住所。命令诸侯在泰山脚下各自修建官邸。”

【原文】

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土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1],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奉车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2],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3]。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宝鼎出为元鼎[4],以今年为元封元年[5]。

【注释】

[1]庶几:希望,或许可以。[2]并:同“傍”,沿着。[3]历:经过。[4]元鼎:汉武帝的第五个年号。[5]元封:武帝的第六个年号。

【译文】

天子在泰山封禅结束后,没有遇上风雨等灾害,方士们又声称蓬莱等神山可能找到了。于是皇上很高兴,认为自己也许能遇到仙人,便东行去海边眺望,希望在海边能看到蓬莱神山。奉车都尉霍子侯突然生病,不久就死了。皇上这才离开,沿海往北到达碣石。又从辽西巡行经过北方边境抵达九原县。五月,回到甘泉宫。主管官员说,宝鼎出现时,那年的年号是“元鼎”,今年皇上到泰山封禅,年号遂改为“元封”。

【原文】

其秋,有星茀于东井[1]。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2]。望气王朔言:“候独见其星出如瓠[3],食顷复入焉[4]。”有司言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5]。”

【注释】

[1]茀(bó):通“孛”,光芒四射的样子。[2]三能(tái):即“三台”,星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列。[3]候:观测。[4]食顷:一会儿,不久,相当于一顿饭的工夫。[5]其:或许,可能。德星:象征吉祥有福的星星。

【译文】

这年秋天,有彗星出现在东井宿天区,光芒四射。十几天后,彗星又出现在三台宿天区,光芒四射。有个望气的名叫王朔的人说:“我观测时,只见那星出现时形状像葫芦瓜,一会儿就又消失了。”主管官员说道:“陛下创建了汉家封禅礼制,上天大概是用象征吉祥的德星出现来报答您。”

【原文】

其来年冬,郊雍五帝,还,拜祝祠泰一。赞飨曰:“德星昭衍[1],厥维休祥[2]。寿星仍出[3],渊耀光明[4]。信星昭见[5],皇帝敬拜泰祝之飨。”

【注释】

[1]昭:明亮。[2]厥:其,那。[3]寿星:《索隐》云:“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言之也。”仍:接着。[4]渊:深,远。[5]信星:镇星,即土星。

【译文】

第二年冬天,皇上去雍县郊祀五帝,回来后以拜祝的礼仪拜祭泰一神。祝词上说:“德星光芒四射,这象征着吉祥美好。寿星接着出现,光辉普照四方。信星明亮显现,皇帝为此敬拜诸神福泽无量。”

【原文】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见天子”[1]。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2],是岁旱。于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祷万里沙,过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沉祠而去[3]。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徒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注释】

[1]见天子:《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均作“欲见天子”。[2]芝:灵芝。古人把它看作瑞草。[3]沉祠:把祭品(白马、玉璧)沉于河中,以祭祀河神。

【译文】

这年春天,公孙卿说去东莱山的时候碰到了神仙,那位仙人好像说了一句“想见天子”。皇上于是驾临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后来去了东莱,在那里逗留几天,没有看到什么,只看到很大的脚印。皇上又派数千名方士去寻找神奇的事物,采集灵芝仙药。这年干旱,皇上没有出巡的正当名义,便前往万里沙求雨,经过泰山时再次祭祀。返回朝中时到了瓠子口,皇上亲自组织堵塞黄河决口,在那里逗留两天,把祭品投入河中以祭河神,不久就离去了。皇上又派两名将军率兵堵塞黄河决口,使黄河分隔成两条河渠,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风貌。

【原文】

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1],故衰秏[2]”。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3]。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4]。

【注释】

[1]谩怠:指怠慢鬼神。谩,通“慢”,怠慢。[2]衰秏(hào):衰老,衰微。秏,同“耗”。[3]以鸡卜:《正义》:“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的两眼骨,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此法也。”[4]用:采用。这里有流行、推广的意思。

【译文】

朝廷灭亡南越之后,越人勇之对皇上进言说:“越人有信鬼的习俗,他们祭祀时能见到鬼,常常见效应。以前东瓯王敬鬼,活了一百六十岁。后来他的子孙怠慢了鬼,所以便衰败下来。”皇上便命令越地的巫师建立越祠,修筑祭台却不设祭坛,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还使用了用鸡骨占卜的方法。皇上对此十分相信,因此越祠和鸡骨占卜的方法就逐渐流行起来了。

【原文】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1],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2],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3],甘泉则作益延寿观[4],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5]。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茎[6],赦天下,毋有复作。”

【注释】

[1]遽:匆忙,仓促。[2]观:台阁。[3]蜚廉、桂观:二观名。[4]益延寿观:观名。梁玉绳《史记志疑》以为“益”是衍文,《新证》以为不衍。[5]广:扩充。[6]芝九茎:灵芝长有九株菌柄。

【译文】

公孙卿说:“神仙是可以遇上的,但是皇上去求仙的时候,总是有些仓促,所以没能见到仙人。现在陛下可以在京城修建一座台阁,仿照缑氏城所建的那样,供上干肉、枣果等祭品,仙人应该可以招来。况且仙人喜欢住在楼阁之上。”于是皇上命令在长安建造蜚廉观和桂观,在甘泉宫修建益延寿观,派公孙卿手持符节摆设祭品等候神仙。又修建通天台,在台下摆设祭品,希望能把仙人招来。又在甘泉宫建造前殿,扩建宫室。夏天,殿内长出灵芝草。天子因为堵塞了黄河决口,又修筑通天台,天上隐约出现神光的瑞应,于是颁布诏书说:“甘泉宫殿内长有九株菌柄的灵芝,特此大赦天下,免除复作的监外劳役。”

【原文】

其明年,伐朝鲜。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1]。”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2]。”

【注释】

[1]干封:《正义》引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干。”[2]灵星:《正义》以为是龙星,主农业。《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曰:“祠灵星,盖祈雨也。”

【译文】

第二年,征伐朝鲜。夏天,天下出现旱灾。公孙卿说:“黄帝的时候封坛祭天,天就会干旱,为了使封坛里的土晾干,要连续干旱三年。”皇上下诏书:“天下大旱,也许是为了使封土干燥吧?命令百姓祭祀主宰农业的灵星。”

【原文】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鸣泽,从西河归。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1],号曰南岳。浮江[2],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注释】

[1]登:登山。礼:祭祀。[2]浮江:指在长江上乘船。浮,乘船走水路。

【译文】

又过了一年,皇上去雍县郊祀,然后通过回中谷道,沿路巡行。春天,来到鸣泽,接着从西河返回京城。

次年冬天,皇上到南郡巡视,到江陵后又向东行。登上潜县的天柱山进行祭祀,称这座山为南岳。接着乘船顺江而下,从寻阳到达枞阳,途中经过彭蠡泽,顺便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进而北上到达琅邪郡,再沿海而上。四月中旬,抵达奉高县,在那里举行了封禅典礼。

【原文】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1]。济南人公带上黄帝时明堂图[2]。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3],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仓,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4],令高皇帝祠坐对之[5]。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6]。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颠。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注释】

[1]制:形制,样式。度:尺度。[2]公(sù)带:人名。公是复姓。[3]圜(huán):围绕。复道:即天桥,楼阁间架空的通道。[4]上坐:尊贵的位置。坐,同“座”。[5]祠坐:指神主灵位。[6]太牢:祭礼时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后来也专指牛。

【译文】

最初,皇上封禅泰山的时候,泰山脚下的东北方有一个遗址是古时的明堂,明堂的旧址险窄而不开敞。皇上想在奉高另修一座明堂,但是不知道明堂的形状和规模大小。济南人公带向皇上进献黄帝时的明堂图。明堂图中画有一座殿堂,殿堂的四围不设墙壁,堂顶是用茅草覆盖的,殿堂四面通水,环绕宫墙,修有复道,殿的上面有走楼,从西南方深入殿堂的部分名为昆仑道,皇上从这里进入殿堂,然后拜祭上帝。皇上就下令按照公带进献的明堂图样在奉高汶上另建新的明堂。等五年之后在这里进行封禅之时,便在明堂的上座供奉泰一神和五帝的神位,把高皇帝的神位立在它们的对面。下房祭祀后土神,祭祀的牺牲是牛、羊、猪各二十头。天子由昆仑道进入明堂,并以郊祀的礼仪祭拜。祭祀结束后,在堂的下面焚烧祭祀。接着皇上登上泰山,在山顶秘密祭祀。在泰山脚下祭祀五帝的时候,依照他们各自所属的方位进行祭祀,只有黄帝和赤帝并排在一处,祭祀时由主管官员参加陪祭。祭祀时在泰山上举火,山下也都烧火呼应。

【原文】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1]。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2]。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3],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一。”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4],莫验,然益遣,冀遇之[5]。

【注释】

[1]推历:推算历法。以本统:意思是认为以夏历十一月朔旦冬至为推历法的起点是正统。[2]每:《封禅书》作“毋”。按:封禅五年一修,这时还只两年,所以只祀明堂,不修封禅。[3]泰元:天的别称。[4]考:考察。[5]冀:希望。

【译文】

两年以后,十一月甲子日是朔日,早晨交冬至,推算历法的人主张这一天是推历的起点。皇上亲自来到泰山,在这一天去明堂祭祀上帝,由于这次祭祀距上次封禅不足五年,故而没有举行封禅大典。祝词上说:“上天将泰元神策授予皇帝,周而复始,皇帝于此处拜祭泰一神。”天子接着东行,到达海上,考察去海上求仙的人,没有应验,但是皇上依旧增派使者前去,盼望能碰到神仙。

【原文】

夏,汉改历,以正有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熟具[1],芬芳不备[2]。乃命祠官进畤犊牢具,五色食所胜[3],而以木禺马代驹焉[4]。独五帝用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注释】

[1]牢熟具:烹煮过的牲畜等祭品。具,饭食,酒肴。这里泛指祭品。[2]芬芳:指祭品的芳香气味。[3]五色食所胜:指所用牲牢的颜色按照五行相胜原理配置。[4]木禺(oǔ):木刻偶像。禺,通“偶”。

【译文】

夏天,汉朝更改历法,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官服的颜色崇尚黄色,官印一律更改为五个字,所以这一年定为太初元年。这年,汉朝向西讨伐大宛。蝗灾很重。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人用方术祭祀鬼神,祈求鬼神对匈奴和大宛降祸。

第二年,主管官员说在雍县五畤祭祀时,没有备好芬香的熟牲做祭品。皇上于是命令祠官用熟牛犊作为祭品进献给五畤,所用牲牢的毛色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加以选择。以木偶马代替壮马,唯有祭祀五帝时才用壮马,皇帝亲自进行郊祀时也用壮马,以及祭祀名山大川做壮马的,全都改用木偶马代替。皇帝出巡经过时举行的祭祀才用壮马。其他礼节不变。

【原文】

公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1],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2],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3],故上亲禅焉。

【注释】

[1]合符:指与符瑞相合。[2]卑小:矮小,低矮。[3]闾:里巷,这里指居住处。

【译文】

公带说:“黄帝虽然在泰山封禅,然而风后、封巨、岐伯等人又要黄帝到东泰山封禅祭天,去凡山祭地辟场,与符瑞相合,然后可以长生不死。”天子于是下令准备好祭祀的器具,去往东泰山,东泰山十分矮小,跟它的名声不符合,因此命令祠官祭祀,但不在这里举行封禅大典。之后命令公带留在那里供奉祭祀,并迎候神灵。夏天,天子返回泰山,像以前那样在泰山举行五年一次的封禅大典,此外还在石闾山辟场祭祀地神。石闾位于泰山之南,方士中有很多人说这里居住着仙人,因此皇上亲自到这里祭祀。

【原文】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还过祭常山。

今天子所兴祠,泰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1],五,宽舒之祠官以岁时致礼[2]。凡六祠[3],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祀,去则已。方士所兴祠。各自主[4],其人终则已[5],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6],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众[7],然其效可睹矣[8]。

【注释】

[1]薄忌泰一:指根据亳人缪忌所奏而建的泰一神祠。三一、冥羊、马行、赤星:都是神祠名。[2]宽舒之祠官:宽舒之类的祠官,即上文所说“祠官宽舒等”。[3]凡六祠:是上述五座神祠以外,加上后土祠,总共是六祠。[4]主:指主持祭祀典礼。[5]终:死。[6]羁(jī)縻(mí):笼络。“羁”“縻”都有束缚、牵制之义,引申为笼络。[7]弥:更加。[8]睹:这里是想见的意思。

【译文】

此后五年,天子又到泰山行封禅礼,返回途中祭祀了常山。

当今天子所兴建的神祠,泰一祠和后土祠,每三年亲自郊祀一次;建立了汉家封禅制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封禅大典。亳人谬忌奏请修建的泰一祠和三一、冥羊、马行、赤星等五座神祠,由宽舒等祠官每年按时祭祀。加上后土祠,总共六座神祠,都由太祝统管。至于像八神中的各神,以及明年、凡山等其他有名的神祠,天子路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算了。方士们所兴建神祠,各由他们自己负责祭祀,人死了,祭祀也就终止,祠官不再管祭祀。其他神祠全部依照原来的规定办。当今皇上举行封禅大典,十二年以后来回顾,所祭祀的神灵已遍及五岳、四渎。而方士们迎候祭祀神仙,去海上寻访蓬莱仙山,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公孙卿之类等候神仙的方土,还是用巨大人脚印做托词来辩解,也是没有效验。这时,天子对方士们的荒唐话越来越厌倦了,然而始终笼络着他们,不肯与他们绝断往来,总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有方术的人。从此以后,方士们谈论祭神的更多,然而效验究竟怎样,就可以想见了。

【原文】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1]。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2],具见其表里[3]。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4],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5]。

【注释】

[1]从:跟随。[2]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3]表里:指“用于事鬼神”之类事情的里外情形。[4]至若:至于。珪币:祭祀用的玉和帛。[5]存:保存,这里指记录在案。

【译文】

太史公说:我跟随皇上出巡,祭祀天地众神和名山大川,参加封禅大典。我也曾进寿宫陪侍皇帝祭祀,听神语,观察研究了方士和祠官们的言论,于是回来依次论述自古以来祭祀鬼神的活动,把这些活动的里外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后世君子,能够从这里观察到那些情形。至于有关祭祀时所用俎豆等礼器以及玉帛的详情,献祭酬神的礼仪,则有主管官员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