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22659000000004

第4章 魔鬼在细节中——认清细节的实质

细节是一种创造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都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的狼狈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看得不够心细,没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教授这样做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在科研与工作中都要注意细节。相信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

其实我们做企业更需要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但是细节更为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因为在每一个看似细小的环节当中,都凝结着经营者点点滴滴的心血和智慧。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一个善于在经营中创新之人。

王永庆早年家里非常穷,根本读不起书,只好去别人的米行里做伙计。他做伙计期间,一边留心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人,特别是老板怎么谈生意,一边积累一点资金。

16岁那年,王永庆在老家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30家米店,竞争相当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地段偏僻,开得晚,规模小,没有任何优势。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就背着米袋,一家一家地上门推销,但效果就是不行。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立足米市场,自己就必须有一个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仔细思量以后,王永庆决定在米的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非常落后,做饭的时候,都要淘米,很不方便。但长期积累的习惯,买卖双方都见怪不怪。

王永庆经过长期的观察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带领弟弟一起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点的将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挑出来,再出售。

这样,王永庆店里米的质量就比别人的高一个档次,深受顾客的喜爱,生意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同时,王永庆在服务质量上也更进了一步。当时,客户都是自己来买米,自己扛回去。这对年轻人来说,也许并没什么;对老年人来说,就有些不方便了。王永庆注意到了这一点,便主动送货上门。这就大大方便了顾客,尤其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些为米店树立了非常好的声望。

王永庆送货上门并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事。他送货时,还要将米倒到米缸里。如果缸里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擦干净米缸,然后将新米倒进去,把旧米放在上层。这样,使米不至于因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赢得了许多顾客的心,使回头客一天天变多了。

不光如此,王永庆每次送货上门后,还要用本子记下这家的米缸有多大,有多少人吃饭,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的饭量如何等。他根据记载的情况估计顾客会什么时候要米。等时候一到,不用顾客上门,他就将相应数量的米送上门来了。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发现,当地的许多居民大多数都靠打工为生,经济条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的时候,就已经没钱花了。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货到要收款,有的顾客手头紧张,一时拿不出钱来,会弄得大家都很尴尬。于是,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定时收钱”的办法,先送米上门,等他们发工资后,再约定时间上门收钱。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顾客,同时在社会上树立了好口碑。

酒香不怕巷子深。王永庆米行的生意很快就吸引了整个嘉义城。

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一个碾米厂,并把它设在最繁华的地段。从此,王永庆开始了向台湾首富的目标迈进。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要学习大政策,而且要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4倍。”

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细节是一种能力

人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在生活中练就一双发现细节的眼晴,需要你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细致观察的过程,只有如此,你才能拥有鹰一样敏锐的目光,发现别人所观注不到的东西。

宋代的米芾是个大画家,专爱收集古画,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他在汴梁城闲逛时,只要发现有人在卖古画,总会立即上前细细观赏,有时还会要求卖画者把画让他带回去看看。卖画者认得他是当朝名臣,也就放心地把画交给了他,他便连夜复制一幅假画,第二天将假画还去而将真画留下。由于他极善临摹,那假画的确足以乱真,故此得到不少名人真迹。

又一日,当他又用此法将自己临摹的一幅足以以假乱真的假画还去时,画主人却说了一句:“大人且莫玩笑,请将真画还我!”米芾大惊,问道:“此言何意?”那人回答:“我的画上有个小牧童,那小牧童的眼里有个牛的影子,您的画上没有。”米芾听罢,这才叫苦不迭。

上述这个极易被人忽略的小牧童眼里牛的影子,就是细节,而一向“稳操胜券”的米芾,也正是“栽”在眼中的牛这个小小的细节上!而画主人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细节,肯定是对于画作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和卓越的观察力,这绝非一天的功夫。

类似的情节还常常见于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就有一篇。

有个老人一向为人豪爽,常常主动借钱接济四方。有个好赌的无赖听说此事,就找到老人也想借钱,老人于是答应了他。可也就在这时,老人却发现了这位借钱者的一个极其熟练的动作——这位借钱者见案头放着几枚铜钱,便伸出手来,将那几枚铜钱“高下叠放,如此再三”。老人立即由这个细节看出,此乃赌徒的习惯动作,故此不再借钱给他。

汪中求先生也曾在书中说过:“素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为此他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6个应聘者,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人作为经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看来,接下来的角逐将会更加激烈。

可是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上多出了一个人,出现7个考生,于是就问道:“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吗?”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子站起身说:“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人们倒水的那个老头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我本人即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认为这个人不是头脑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

这个男子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2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马上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错,不过你却先后跳槽12家公司,这可不是一种令人欣赏的行为。”

男子说:“先生,我并没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为自己的财富。”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用10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经历错误与失败,所学的东西更多、更深刻;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离开座位,做出转身出门的样子,又忽然回过头:“这10年经历的12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老头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考生一个人笑了。

其实,这个考生从一进门就开始留意到这个倒茶水的老人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中不断地训练和提高。这一点,对于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习惯,因为人的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否则,人们怎么会说“好运气不如好习惯”呢?

细节隐藏机会

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注意的往往就是他的小节。在互不熟悉的情况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小细节常常反映出大问题。所以,我们的小细节便是我们的名片,是我们身份的象征。

鲁尔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打杂,他最后挑了一个男童。

“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你为什么挑他,他既没有带介绍信,也没有人推荐。”

“你错了,”鲁尔先生说,“他带了很多介绍信。他在门口时擦去了鞋上的泥,进门时随手关门,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懂礼貌而且有教养。其他所有的人直接坐到椅子上准备回答我的问题,而他却把我故意扔在椅子边的纸团拾起来,放到废纸篓中。他衣着整洁,头发整齐,指甲干净。难道这些小细节不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可见,小细节不小,体现大素质,无独有偶的是,某公司高价招聘一位白领员工,不少能人前来应聘,但只有一人顺利过关,为什么?因为细心的经理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这就是当女服务员为这些应聘者递送茶水时,只有他一个人挺礼貌地站起来并用双手接过,还说了声“谢谢”。

这两则事例充分说明了,在交际场合尤其是事关重大的交际场合,请千万注意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之中隐藏着很多改变你人生的机遇,所以,不要放过你身边的一件细小之事,哪怕是为一位陌生的老人送去一把椅子。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由于瞬间的倾盆大雨,行人们纷纷进入就近的店铺躲雨,一位老妇也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避雨。面对她略显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装束,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视而不见。

这时,一个年轻人诚恳地走过来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老妇人随即又心神不定了,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借用人家的店堂躲雨,似乎不近情理,于是,她开始在百货店里转起来,哪怕买个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给自己的躲雨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正当她犹豫徘徊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谢,并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出了商店。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将这位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一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并让他承包写信人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订单。詹姆斯惊喜不已,匆匆一算,这一封信所带来的利益,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他在迅速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方才知道,这封信出自一位老妇人之手,而这位老妇人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毫无疑问,当菲利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忠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富可敌国的重量级人物。

菲利只用了一把椅子,就轻易地与“钢铁大王”卡内基攀亲附缘、齐肩并举,从此走上了让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这真是“莫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呢?在芸芸众生之中,有几人能像菲利一样不去拒绝那些平凡而又高尚的小事;又有多少人能长时间地坚持做好这些小事呢?这就可以看出来在很多看似偶然成功的背后,必有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那种必然支配着这些偶然,很可能就是他们高出众人的整体素质。很多时候,这种素质就表现在坚持将小事做好。

细节产生效率和效益

每一条跑道上都挤满了参赛选手,每一个行业都挤满了竞争对手。如果你任何一个细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把顾客推到竞争对手的怀抱中。可是,任何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

很多企业都在对细节的管理上下足了功夫:戴尔电脑公司的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开发分为18个过程域,52个目标和300多个关键实践,详细描述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麦当劳对原料的标准要求极高,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浆接货温度要在4℃以下,高一度就退货。一片小小的牛肉饼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任何原料都有保存期,生菜从冷藏库拿到配料台上只有两小时的保鲜期,过时就扔掉。生产过程采用电脑操作和标准操作。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槽中,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9分钟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麦当劳的作业手册,有560页,其中对如何烤一个牛肉饼就写了20多页,一个牛肉饼烤出20分钟内没有卖出就扔掉。

1979年夏天,一位从东北来京出差的顾客,上衣的一只纽扣脱落了,到“天桥”商场来买一个一分钱的纽扣。正值傍晚时分,百货柜台前,顾客云集,业务繁忙。可售货员照样热情地接待这位只买一分钱东西的顾客,先是精心替他挑了一只一分钱的纽扣,然后又拿出针线,替他把纽扣缝好,说了声“欢迎您下次再来”,这才去接待别的顾客。

第二天,这位顾客又来了,还带来了3个伙伴,他们一起来到商场党支部,向书记、经理表达了他们的谢意。然后又在“天桥”商场买了两块手表、两套服装,还有一些其他商品,一共花了550元。买纽扣的那位顾客,还特意把手中的笔记本递到那位售货员的跟前,指着其中的“备忘录”说:“这两块手表是别人托我买的,您看看,本上写着,让我上‘亨得利’去买,可我要在你们‘天桥’买。你们的服务态度好,叫人信得过!”

一个商场经营成败与否,不仅仅在于商品的质量好坏、样式多寡和管理是否有效上,而售货员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服务的好与坏对一个百货商场的经营起到生命线作用。顾客都喜欢去售货员服务热情的商场购物,然而,就是由于这种热情服务,给商场赢得了多少固定客户和回头客呀。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只要您能够以细心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去观注和满足客户需要的每个细节,即使是一个微笑,一束鲜花也会为您带来非常的惊喜,非常的效益。

在今天,凡是做营销的人没有不知道乔·吉拉德的,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乔·吉拉德认为,卖汽车,人品重于商品。一个成功的汽车销售商,肯定有一颗尊重普通人的爱心。他的爱心体现在他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中。

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从对面的福特汽车销售商行,走进了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她说自己很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但是福特车行的经销商让她过一个小时之后再去,所以先过这儿来瞧一瞧。

“夫人,欢迎您来看我的车。”吉拉德微笑着说。妇女兴奋地告诉他:“今天是我55岁的生日,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送给自己作为生日的礼物。”“夫人,祝您生日快乐!”吉拉德热情地祝贺道。随后,他轻声地向身边的助手交待了几句。

吉拉德领着夫人从一辆辆新车面前慢慢走过,边看边介绍。在来到一辆雪佛莱车前时,他说:“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瞧这辆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的。”就在这时,助手走了进来,把一束玫瑰花交给了吉拉德。他把这束漂亮的鲜花送给夫人,再次对她的生日表示祝贺。

那位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非常激动地说:“先生,太感谢您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过礼物。刚才那位福特车的推销商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一定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所以在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就推辞说需要出去收一笔钱,我只好上您这儿来等他,现在想一想,也不一定非要买福特车不可。”就这样,这位妇女就在吉拉德这儿买了一辆白色的雪佛莱轿车。

正是这种许许多多细小行为,为吉拉德创造了空前的效益,使他的营销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商”,创造了12年推销13000多辆汽车的最高纪录。有一年,他曾经卖出汽车1425辆,在同行中传为美谈。

你对你的客户服务愈周到,他们就愈会和你保持良好的关系。你提供的服务越细致、越全面,顾客对你的印象就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