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智慧故事
22664900000003

第3章 自强不息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援,想与楚国联合抗秦。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他前往楚国。平原君挑出19个人后,还有一个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那就请我随相国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袋子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到别人称赞你。”

“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作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都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

于是,平原君同意毛遂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毛遂的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

他们到达楚国后,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楚王。这时毛遂主动代表其他19位义士去说服楚王。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滚出去。毛遂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陈词,层层推进,一再说明联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惊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楚王没有理由反对。

毛遂的一席话,使楚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楚王决定答应平原君联合抗秦。从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贵客了。

阅读心得

毛遂自告奋勇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而且在楚王面前当仁不让,我们要像他一样,做事情时要积极主动。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随父亲来到长安,10岁时他就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20岁时,司马迁到各地考察游历:他曾到过会稽(今浙江绍兴),访问韩信的故乡;到过丰沛,访问萧何、樊哙的故乡;到过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部),访问孟尝君的封地;到过邹鲁,访问孔子的故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沿途搜集许多资料,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马迁到今川南、贵、滇一带视察。这一次的大游历,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区风土人情、搜集遗闻旧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机会。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临去世前,父亲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

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

6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嘱,想到他死后《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于是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努力,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了。

到公元前91年,当司马迁终于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史记》时,他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正式写成此书,他一共花费了14年的时间。如果从他年轻时的游历算起,《史记》一书几乎是用尽了他毕生的精力,是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辨,融会贯通,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阅读心得

正是心中奋发图强的信念,激励着司马迁承受住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也成就了《史记》这部巨著。我们也要坚强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