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智慧故事
22664900000004

第4章 正直真诚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很会写文章。但当时东晋政府很腐败,一群权贵滥用职权,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陶渊明的才华根本没法施展;再加上他这个人十分正直,不会溜须拍马,权贵们都不喜欢他。

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做过县令。彭泽是个小地方,所以陶渊明每个月的俸禄只有五斗米。生活虽然很苦,但他并不在乎,一心想为老百姓多做点好事。

在他刚刚上任两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县里的小官跑来报告:“太守派的督邮(一种官名)来我们这儿巡察了,您赶快换上官服去迎接吧。”

陶渊明正直豪爽,最恨拍马屁的那一套,很不耐烦地说:“巡察就巡察,干什么还要迎接?”

小官连忙向他解释:“大人您不知道,这位督邮老爷是专门检查各县官员们的过失的。他是个大富翁,又是太守的亲信,可得罪不得。这个人最喜欢讲排场,如果接待得稍微有一点儿不周到,他就不高兴。您刚到我们这儿来,不好好儿招待他,恐怕对您没有什么好处!”

陶渊明听了非常生气,他气愤地说:“我最讨厌这种讲排场的人,管他是什么督邮不督邮,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就低声下气地向他弯腰低头,失去人格!”说完,他当天就交出了知县的官印,摘下乌纱帽,把行李收拾收拾就直接回家去了。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归去来辞》,表达他离开乌七八糟的官场过田园生活的快乐心情。

阅读心得

陶渊明正直守法,宁可丢官也不为五斗米失去人格,他的高风亮节令我们深深敬佩。

董宣宁死不认罪

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倚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无视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但是,当时也出了一些执法严明、敢于跟皇帝贵戚、豪强地主作斗争的官吏,他们甚至宁可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外号叫作“强项令”的洛阳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顾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把他处决了。湖阳公主气得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让公主消气。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他仰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就是不低头。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个台阶下,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愤,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的时候那样干了。”汉光武帝不但没治董宣的罪,还赏给了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字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令”。

阅读心得

董宣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执法严明,忠贞为国,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孙武练兵

孙武本姓田,是齐国贵族。他的祖父田书很有军事指挥才能,曾被封了一块领地,获赐孙姓。父亲孙冯,做过齐国的卿相。

孙氏家族后因无法忍受齐国内部激烈的权力纷争,去了吴国。从青年时代起,孙武就多次参加诸侯间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在吴国,孙武一边耕田,一边写了《孙子兵法》这部兵书。

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能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大臣伍子胥推荐了孙武。吴王看完孙武的兵书后,立即召见孙武。见了孙武,吴王故意刁难他说:

“我很佩服先生的学问,不知先生能不能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来?”

“当然能!”孙武自信地回答说。

吴王不信,就从后宫叫来108个宫女,要孙武把她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挑选了两名最受吴王宠爱的宫女做队长。然后把操练的内容和方法详细地说了一遍,接着宣布了军队的纪律,最后他问:

“你们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宫女们回答说。

于是孙武向她们发出了操练的命令,可宫女们听了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原来她们并没有把孙武的话当回事,一句也没记住。孙武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几遍,然后第二次发号施令。这回宫女们又笑了,两个队长笑得更是东倒西歪。

孙武不再多说什么,命令左右把两个队长拉下去斩首。吴王大惊,忙派人替两个队长说情,可孙武还是把她们斩了,另选了两名宫女做队长。这样一来,宫女们知道军令是怎么回事了,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不敢再有丝毫的马虎。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站起,都符合规定要求,整齐得如同画的直线一般,而且无人敢出声喧哗。孙武这才派人报告吴王说:

“队伍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近前观看,您愿意怎么调动就怎么调动,即使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

吴王阖闾正为孙武杀了两个他宠爱的宫女满肚子不高兴,悻悻地说:“将军让她们回去休息吧,我不想到台下观看。”孙武听后便一针见血地说:

“您只不过喜欢空谈兵法,根本不可能真正实行。”

可吴王阖闾还是不愿意下台观看孙武训练的女兵队伍。

过了两天,吴王的气消了一些,在伍子胥的开导下,吴王检阅了这支特殊的队伍,宫女们果真是个个能征善战。吴王十分佩服孙武的才干,请他做了将军,负责练兵伐楚。

阅读心得

孙武带兵,军令严明,最终把宫女们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魏徵直言进谏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作“纳谏”。唐太宗很注重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个大臣建议,男子不满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后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条,很多都被唐太宗采纳了。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徵,说:“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三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

阅读心得

魏徵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直言,他的这种精神应该为我们每个人所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正直无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