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常识全知道
22667300000005

第5章 寒暄礼仪

不要随便在路上寒暄“吃了没?”“上哪儿去?”

“吃了没?”“上哪儿去?”这两句对于中国人来说差不多已经是具有口头禅性质的招呼语了。不论场合,不分时间,只要是熟人见面,甚至不太熟悉的两个面孔相遇,这两句都会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它们是不需要给出确切答案的问候语,相当于“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

然而把“吃了没?”“上哪儿去?”这两句话用做招呼语是不合礼仪规范的。假如一个人刚从厕所出来,你随口说上一句“吃了没”,太不合理,也太有失文雅。同样,“上哪儿去”也不能随意用,这是干涉他人隐私的行为,特别是你这样问候一个外国人时,对方一定会十分生气。

温馨提示:

招呼用语要随时间和场合变化而变换。早晨可说“早上好”,晚上说“晚上好”;遇见出席会议的人,可以说“准备发言吗”“会议什么主题”等。

寒暄的内容可丰富多彩,最近看过的电影、热点新闻、公众人物等等都是合适的题材。

天气是永远不会过时和出错的寒暄题材,“你好”“您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招呼语。

寒暄时的话语和表情应该自然而随和。

和人打招呼时不能把手插在口袋里

把手插在口袋里打招呼,是轻视别人的表现,是不提倡的。

手插在口袋里和人打招呼时,除了使用语言,就只能使用眼神和头部动作。试想:一个人傲慢地冲你微笑一下,然后点几下头,如此招呼是不是很令你失望呢?没有人愿意理会不尊重自己的人。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实际上已给别人留下了不懂礼貌的印象。

温馨提示:

打招呼时应把插在口袋里的手拿出来。

打招呼时,可以将一只胳膊举起,掌心向外,左右摇晃手掌。你也可以小幅度、有规律地上下屈伸手指,手势要自然。如果是久违的朋友,你可以举起双手,用力挥舞向对方表示招呼。

如果你正在吸烟或吃东西,打招呼时,应该把烟从嘴上拿下来,把食物吃完再说话。

不可在很远的距离外大喊对方的名字

正在路上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大叫自己的名字,估计任何人都会有被吓了一跳的感觉。

如果对方正在约见密友,根本就不想遇见熟人,你远远地大声招呼会让对方想避又避不开,尴尬非常;如果对方是你的上司,措手不及的大声招呼会让他失态,继而厌恶你的“突袭行动”;如果对方正在和一帮人说话,并没有注意到与话题无关的声音,而你周围不认识的人们却向你投来不屑与不解的目光,你岂不是会很失望?如果在公司的走廊里,你的叫喊声回荡在整个办公楼,必然会引起公愤。

距离很远就大喊别人的名字,有损“彬彬有礼”的个人形象,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温馨提示:

双方距离在10米以外,你可视而不见,双方距离5米左右时可视情况而定。

若对方步速极快,看起来很忙,不宜打招呼;对方步态从容,则可以选择适宜的方式打招呼。

如果对方已经看到你但马上转移注意力,说明他不想和你打招呼。

在会场、剧场等特别嘈杂或安静的公众场合,在远处以目光示意、点头、微笑就可以了。

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眼睛是最能传情达意的器官,目光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健全的人如果没有眼神的交流,成功的交际就无从谈起。

打招呼时不看对方的眼睛,首先会让对方怀疑你是不是在跟自己打招呼;紧接着,对方又会怀疑你的诚意——你是害怕我,还是讨厌我?还是看不起我,不屑与我打招呼?再怀疑下去,就涉及你的心理问题了,对方就会想:你是不是内心有什么事情呢?你是不是不够自信?

打招呼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就无法让对方感受尊重。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才不失礼仪,打招呼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个招呼才算得体。

温馨提示:

打招呼的同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不习惯看人眼睛,看对方眉毛之间、额头、鼻梁也可。

打招呼时,态度要热情大方,说话要吐字清晰。

打招呼时,目光不要游移不定,不停地四处逡巡,也不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

晚辈要先向长辈打招呼

打招呼时等着长辈先开口,不用推敲就知道是错误的行为。

尊重长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路上相遇,上门拜访,长辈已经向你投来问候的目光,你却面无表情,径直走向对方,死活不肯张开“金口”。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等着长辈先打招呼,对长辈而言很丢面子;在别人眼里,你很缺少教养。

无论是因为你觉得长辈不值得尊敬,还是因为你害怕长辈的威严,你的沉默在长辈看来都是示威和轻蔑。如果长辈比较孤独而敏感,你的沉默还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沉默并不能表达你的问候,因此,见到长辈千万不要不开口。

温馨提示:

除非是在厕所、澡堂等地,在任何时候遇到长辈,晚辈主动问候都是必需的礼仪。

当你偶遇长辈而没有注意到对方时,一定要在发觉后第一时间主动而礼貌地打招呼。

即使你匆忙赶路或有事在身时,也不要忘了主动向长辈热情地招手致意。

不可用碰触他人身体的方式打招呼

见到别人时用碰触他人身体的方式打招呼,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

见到好友,猛地在背后拍对方的肩膀打招呼,你会惊吓到对方;见到领导,殷勤地用肩膀碰碰对方的肩膀,对方会觉得你态度谄媚,并且行为已经“过界”;见到女性熟人,面带笑容地用手指捅捅对方的胳膊或拽拽对方的头发打招呼,对方会觉得你行为暧昧、惹人猜疑。

这样打招呼看似亲密,其实很容易引起被接触者和旁观者的反感。这种行为是对他人尊严和身体的冒犯,容易给人留下没教养、没规矩的印象,如果引起误解,更是有理说不清。

温馨提示: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应避免用身体碰触对方。

对于异性,应避免用碰触对方身体的方式表示问候。

对于长辈和领导,应避免使用碰触对方身体的方式打招呼。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同伴时只需作简单介绍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同伴是坦诚和礼貌的表现,但事无巨细地详细介绍就不对了。

一个关系一般的朋友和恋人在公园里散步,与你相互打过招呼后,你热情无比地向对方介绍你身边的妹妹芳龄几何、职业如何,对方一定会感觉短短的几分钟“度秒如年”。详细介绍自己的同伴,对于没必要了解、根本不想认识你同伴的人而言是骚扰,对于有事在身的忙人而言是妨碍,对于和你关系一般的人而言是谄媚、讨好。

向别人详细介绍自己的同伴是对双方时间的浪费,这种看似礼貌的举动千万不能养成习惯。

温馨提示:

如果同伴和别人之间彼此没有认识的必要,只简单介绍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即可。

正式场合,简单向对方介绍同伴的姓名、单位、职务即可;在社交场合,只介绍同伴的姓名或姓即可。

偶遇的情况下,如果双方距离较远,不必介绍自己的同伴给对方。

寒暄要适可而止

寒暄是我们日常见面最平常且简单不过的礼仪,彼此微笑一下,互相说一声“你好”,几秒钟时间已足够。如果你寒暄起来无休无止,问候过“你好”,紧接着又问“你父母好吗”“你家的宠物好吗”……必定会让人不胜其烦。

寒暄的作用就是打招呼,表示双方看到彼此了。寒暄的内容无非就是问候彼此,谈谈天气。关系好一点儿的,询问对方最近有何事由、家里亲人如何等等,通常不会有实质性内容。无论你与对方关系如何,如果把寒暄变成“废话联播”,你的礼貌就变成了对方的负担。换言之,如果你在路边或门口看到两个人伫立着喋喋不休地寒暄,想必定会感到很滑稽。如果他们的声音很大,你就会为自己受到了干扰而不开心。

寒暄,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温馨提示:

如果你们以寒暄为切入点,准备开始一场正式的沟通,那么赶快换个地方,以免隐私泄露。

如果是许久不见的人,你可以多说几句,但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

如果你和对方关系一般,不要询问实质性问题,如询问对方身体是不是不好。

如果对方很匆忙,不要刻意地一定要和对方寒暄,招招手、点点头即可。

不可以敷衍的态度应对别人的寒暄

敷衍应对别人的寒暄,等于让别人的热情碰到了寒冰,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懂礼貌。

当你热诚地和一位偶像打招呼,他却做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以“哼”“哈”来应对你的寒暄,估计你以后再也不会认为他值得尊敬了。如果你很忙,没有时间说话,短暂回应一下对方的问候也是能做到的;即使你身份、地位非同一般,真诚地回应别人善意的问候也总是应该的。

将心比心,敷衍应对别人寒暄的行为是不礼貌的。故意躲避想要与自己寒暄的人,也是不应该的。

温馨提示:

当别人问候你时,一定要真诚道谢并向对方致以同样的问候。

如果对方地位高于你,你的敷衍会让他认为你对他有成见;如果对方地位低于你,你的敷衍会让他觉得你目中无人。

除非对方真的不礼貌或寒暄起来没有分寸,否则一定不要流露出厌恶、不屑的表情。

遇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

中国有句话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表现在打招呼、寒暄上,就是看到自己面熟却不熟悉的人就当不认识,一掠而过,也省得认错了人而尴尬。

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对方是你的新朋友,你沉默地从他身边走过,对方会认为你存心不愿与他深交;在电梯里遇上面熟的人不吭声,下次再见面,双方肯定都觉得尴尬而不好相处;在走廊里与一个其他部门的人同行时一声不吭,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足以让你给对方留下顽固而不擅交往的印象。

温馨提示:

如果你在狭小的空间遇到自己认识的人,无论你是否确定他认识你,都应当礼貌地打个招呼。

如果是在大街上、肃静的公共场合遇到自己认识的人,可以不打招呼,只用目光向对方表示你认识他即可。

在和自己认识但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寒暄时,可以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以便使对方加深印象。

在别人故意躲避的时候不可上前寒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熟人,随时都可能用到寒暄。但如果别人显然是在回避你,你依然上前寒暄就不合时宜了。

度假期间,你无意中看到上司在和异性约会,上司也看到了你,但是他不动声色地扭过头去,希望不被打扰。你却坚持礼貌地上前打招呼,无疑是告诉对方:你知道了他的隐私,这在对方看来是变相的侵犯。朋友在街头摔了一个狼狈的跟头,一见到不远处的你就迅速低头,希望不被熟人嘲笑。你这时上前寒暄,对方会认为你故意给他增添尴尬。

寒暄如果不看场合,必然是错误的。

温馨提示:

当你发觉别人在躲避你时,你应该很自然地假装没看到对方。

当你遇到别人不愿让熟人看到的举动时,迅速躲开才是礼貌。

如果别人在某一刻或某个地方躲避了你,下次见面时不要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