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与人生 性格与人生 心态与人生
22670600000006

第6章 管理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舵

学会制怒

曾有智者说过人性中最大的两个弱点是愤怒与欲望。的确,在所有的负面情绪中愤怒是最激烈的一种,并且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愤怒的情绪除了能伤害他人外,更多的反作用力会指向自己。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领巴顿在去战后医院探访时,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了。”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顿听罢大怒,多少天积累起来的火气一下子发泄出来,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说完气愤地离开……第二次来,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精神病,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巴顿勃然大怒,骂道:“你个胆小鬼!”接着打他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说着抽着手枪在他眼前晃动……很快巴顿的行为传到艾森豪威尔耳中,他说:“看来巴顿已经达到顶峰了……”

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他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修养,破坏了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晋升的机会。遗憾之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要冷静下来确实有点难度,但如果不控制怒气,只会损失过多。看过著名影片《勇敢的心》的人一定记得片中的一段关于英格兰国王临终前的景象:由苏菲·玛索饰演的王妃因求情也未能救下华莱士,而对老国王心怀恼恨,在国王不能行动也不能说话之际,靠在他的身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就将老国王置于死地。那么王妃说的是什么呢?她只是平静地报复他,说了她怀的孩子是华莱士的,而非王子的。国王一命呜呼是由于愤怒的情绪。有人会以为这是影片,所以会夸张一点以突出戏剧效果。然而,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皆有相似的例子,三国中的周瑜就是这么一位被活活气死的人。

三国时期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有勇有谋,自从跟随孙策打天下,南征北战,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但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也因此毁了自己的一生。

孙刘联合抗曹时,周瑜想烧毁曹营,因为没有东风而急得病倒了。诸葛亮去看望周瑜,一句话就说中了他的心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才火烧曹营。周瑜觉得诸葛亮的才能比自己高,下决心要除掉他,于是派人去杀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早已洞悉了他的意图,已经安全地离开了。周瑜气得险些跌倒在地,此为一气。

周瑜为了将荆州夺回来,将刘备骗去娶亲,诸葛亮给赵云三条锦囊妙计。结果周瑜、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昏死过去。周瑜本来箭疮未愈,因气愤而复发,经众人抢救才醒过来,大叫道:“诸葛亮,我绝不罢休!”此为二气。

周瑜佯装替刘备攻打西川,要求刘备在其路过时准备粮草前去慰问,意在伺机杀了他。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计策,将计就计,布下四路大军,在吴军到来后将其团团围住。士兵们高喊:“活捉周瑜!”而探马来报,说刘备、孔明正在军营中饮酒,周瑜气得口吐鲜血,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说罢又连吐数口鲜血而死,年仅36岁。

愤怒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正因为难以控制,所以很容易酿成大祸,甚至丢掉性命。正如培根所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还是让我们以平和的心境来对待生活中繁杂的事情吧。小心别伤害了自己,只有平静才是生活的真谛。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当你的感情胜过理智时,你将成为感情的奴隶;只有战胜自己的感情,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情商,遇到一丝火星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的人缘全都炸掉。

大凡脾气暴躁的人,都有一点心胸狭隘。因为真正“有容乃大”的气魄是不会随便动怒的。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生活的智者,而非处处得理不饶人的强者。钢至强则易折,水至柔所以能克钢。

学会制怒是让自己心态平和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情商较低的人才会不懂控制怒火,成为怒气伤害的对象。对于怒火要学会自我疏导,而非一味克己忍让,只有让它用一个合适的渠道发泄才会不至伤人伤己。

情商的高低与人们对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有莫大的关系,它将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克制冲动

人们形容某些幼稚的行为举动,常会用“冲动”来说明。也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不敢承担责任,用“一时冲动”来替自己辩解。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克制住冲动,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后果也许令我们难以承受。

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

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

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站柜台的伙计对尤翁说:“他将衣服押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邻居的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就留在这里吧。”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闹下去,只好离开了。

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此人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尤翁没上他的当,他于是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到来。”

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控制自己的冲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

为情所动时,不要有所行动,否则你会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人在不能自制时,会举止失常;激情总会使人丧失理智。此时应去咨询不为此情所动的第三方,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谨慎之人察觉到情绪冲动时,会即刻控制并使其消退,避免因热血沸腾而鲁莽行事。短暂的爆发会使人不能自拔,甚至名誉扫地,更糟糕的则可能丢掉性命。

这是一个在印度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次,一对英国殖民地官员夫妇在家中举办丰盛的宴会。地点设在他们宽敞的餐厅里,那儿铺着明亮的大理石地板,房顶吊着不加任何修饰的椽子,出口处是一扇通向走廊的玻璃门。客人中有当地的陆军军官、政府官员及其夫人,另外还有一名美国的自然学家。

午餐中,一位年轻女士同一位上校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位女士的观点是如今的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见到老鼠就从椅子上跳起来。可上校却认为妇女们没有什么改变,他说:“不论碰到任何危险,妇女们总是一声尖叫,然后惊慌失措。而男士们碰到相同情形时,虽也有类似的感觉,但他们却多了一点勇气,能够适时地控制自己,冷静对待。可见,男士的这点勇气是很重要的。”

那位美国学者没有加入这次辩论,他默默地坐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在座的每一位。这时,他发现女主人露出奇怪的表情,两眼直视前方,显得十分紧张。很快,她招手叫来身后的一位男仆,对其一番耳语。仆人的双眼露出惊恐之色,他很快离开了房间。

除了这位美国学者,没有其他客人发现这一细节,当然也就没有其他人看到那位仆人把一碗牛奶放在门外的走廊上。

美国学者突然一惊。在印度,地上放一碗牛奶只代表一个意思,即引诱一条蛇。也就是说,这间房子里肯定有一条毒蛇。他首先抬头看屋顶,那里是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可现在那儿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再看餐厅的四个角,前三个角落都空空如也,第四个角落也站满了仆人,正忙着上菜下菜;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地方他还没看了,那就是坐满客人的餐桌下面。

美国学者的第一反应便是要向后跳出去,同时警告其他人。但他转念一想,这样肯定就会惊动桌下的毒蛇,而受惊的毒蛇很容易咬人。于是他一动不动,迅速地向大家说了一段话,语气十分严肃,以至于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我想试一试在座诸位的控制力有多大:我从1数到300,这会花去5分钟,这段时间里,谁都不能动一下,否则就罚他50个卢比。预备,开始!”

美国学者不急不缓地数着数,餐桌上的20个人,全都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当数到288时,他终于看见一条眼镜蛇向门外的牛奶爬去。他飞快地跑过去,把通向走廊的门一下子关上。蛇被关在了外面,室内立即发出一片尖叫。

“上校,事实证实了你的观点。”男主人这时叹道,“正是一个男人,刚才给我们做出了从容镇定的榜样。”

“且慢!”美国学者说,然后转身朝向女主人,“温兹女士,你是怎么发现屋里有条蛇的呢?”

女主人脸上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因为它从我的脚背上爬了过去。”

我们平时无论工作、生活都要尽力保持理性,用理智代替情感,客观的分析才会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与真相,否则在冲动情绪下只会丧失敏锐的判断力,最终作出令我们抱憾的决定。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孩子活了下来。男人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男人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他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他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

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男人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男人在一刀带来的痛快之后,很快就尝到了痛苦的滋味。他痛失爱犬,而所有的结局全由那冲动的一刀所致,这不能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

在遇到一些情况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而非冲动。我们也许该在冲动之前先重温下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思想——三思而后行。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嘴巴和手脚跑得比大脑快,能克制住冲动的人才会具有成功的品质。

告别忧郁

有人说忧郁如一杯酒,越品越爱它;也有人说忧郁之于男女是不同的,一个和忧郁搭边的女人没有人愿意接近她,一旦换作了男人,那将完全是另外一番风景。其实,真正的忧郁没有人喜欢,试想你会愿意经年累月和一个动不动就唉声叹气、长吁短叹的人在一起吗?谁都不会拒绝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常常忧郁的人只会令我们望而却步。

某机关一个小公务员一直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有一天,他忽然得到通知,一位从未听说过的远房亲戚在国外死去,临终指定他为遗产继承人。

那是一个价值万金的珠宝商店。小公务员欣喜若狂,开始忙碌着为出国做种种准备。待到一切就绪,即将动身时,他又得到通知,一场大火烧毁了那个商店,珠宝也丧失殆尽。

小公务员空欢喜一场,重返机关上班。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整日愁眉不展,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

“那可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我一辈子的薪水还不及它的零头呢。”他说。

“你不是和从前一样,什么也没有丢失吗?”他的一个同事问道。

“这么一大笔财产,竟说什么也没有失去!”小公务员心疼得叫起来。

“在一个你从未到过的地方,有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商店遭了火灾,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人看得很开。

不久以后,小公务员死于忧郁。

忧郁的来源多种多样,有可能是为已失去的事物或人而忧郁,也有可能是为得不到的东西而懊恼。忧郁的人多半比较情绪化,多愁善感,常常让人捉摸不定。

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对1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3.8万人的调查显示,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5~30岁之间,其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抑郁症病人中有2/3的人曾有自杀念头,其中有10%~15%的人最终自杀;所有自杀者中有70%的人有抑郁症状。

生性敏感、感情细腻的人容易因为患得患失而感染上忧郁症,忧郁症就像一束盛开的罂粟,看着美丽,然而一旦上瘾,危害极大。无数才华横溢的人,就因为患有忧郁症,最后走上了结束自己生命的道路。忧郁症的危害在于它的隐蔽性、潜伏性,因此不为我们所重视。但忧郁如同能导致发霉的细菌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啃噬我们的心灵,将所有的美好、快乐、希望都咬掉,徒留悲伤、灰心、绝望。

告别忧郁吧,何不拥抱美好,将心交给太阳来照耀呢?

不必沮丧

沮丧与忧郁一样都是人类情绪中的隐藏杀手,如果说忧郁是一种气质,那么沮丧则是一种心情,过度的沮丧同样会导致人丧失生活热忱。《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就是因为沮丧而自杀。

以创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紧张与压力,他的内心承受着剧烈的痛苦和复杂纷呈的变化。他企图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摆脱和逃避沮丧的情绪,如不停歇地旅行冒险、寻求各种刺激性生活等。他在身体上企求生存,而在心理上却渴望死亡。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诠释了这一矛盾的心态。

打鱼老头儿连续84天在海上一条鱼也未捕到。第85天出海,经历了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巨大肥硕的大马林鱼,归途中却不断遭到鲨鱼的袭击。为不使马林鱼被鲨鱼吃掉,老人奋力还击,凭着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一次次把凶残的鲨鱼击退,但最终船上的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尽管老人成功了,但“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这一内心独白,简直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作家诺曼·迈勒鲁入木三分地剖析道:“海明威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沮丧、恐惧和自杀的念头作斗争。他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场噩梦。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斗中度过的。”

为挣脱焦虑与沮丧的罗网,海明威寻求女人与烈酒的刺激,他跟许多女人有过关系,结过许多次婚,搬过许多次家;饮酒从红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后到伏特加,都无济于事。他像只被凶恶老雕穷追不舍的猎物,被追得走投无路、无处躲匿。在1961年夏天的一天,海明威终因沮丧的困扰而用子弹结束了其顽强拼搏的一生。

除此之外,过多时间处在沮丧的情绪中,甚至会影响你的心脏。

美国俄亥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无论男人或女人,心情沮丧与心脏病有关系,但男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较高。

另一项研究报告也证明心脏病与沮丧有关,但这项研究首次显示,沮丧的妇女死于心脏病的机会并不比不沮丧的妇女多。

这项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发现,沮丧的妇女较不沮丧的妇女罹患心脏病与其他心脏疾病的机会多73%,但因心脏病死亡的机会并未增加。沮丧的男子较不沮丧的男子罹患心脏病的机会多71%,因心脏病死亡的机会多2.34倍。

研究说:“目前尚不清楚为何女性沮丧与冠状动脉心脏病有关,但却不一定会死亡。”

沮丧与心脏病之间显然有许多关联,包括沮丧的人更可能会有高血压的危险,也可能有更多心悸的问题等。

在遭到挫折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看起来无精打采,对自己的形象也不关心,而这就更加加重了晦暗的心情。或许我们可以向下面这位赵小姐学习一下。

赵小姐毕业于国内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学的是较热门的电子专业。毕业后在强手如林的IBM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特别容易产生无形的压力,因为对手个个都很强大,不容忽视。她平时也是一位不怎么打扮的人,因为觉得做研发的人与人交往较少,似乎没有妆点自己的必要。但是她的这一生活哲学在一次工作失误后有了180度大转弯。某个项目由于她的一个疏忽而出现了错误,上司要求她重做一遍,她显得特别沮丧,一连几天都灰头土脸。直到某日她的一位朋友说:“你何必天天不开心呢?事已至此,还不如换个样子,换种心情去上班!让自己高兴,让别人看着也高兴。”在这位朋友的建议下,她换了个发型,到商场买了一套时尚的女装,甚至化了妆。等一切效果出来时,她吓了一跳,原来自己也不是“灰姑娘”,而是美丽、自信、优雅的女性!换了漂亮的衣服,再加上色彩亮丽的妆容,使她沮丧的心转向了阳光。同事们都惊讶于她的改变,当然收获更大的还是赵小姐本人,因为她重拾了自信与好心情。

台湾罗兰女士说:“人人都有柔软的时候,只看他有没有方法使自己平安度过这阵心绪上的低潮。假如你有力量、够坚强,就会发现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沮丧使我们的内心成为灰色,看不到明媚的阳光,并容易产生自责心理,认为一切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失误而造成,或埋怨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其实,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让自己不高兴上,还不如放弃沮丧,把精力用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让我们的心快乐起来,我们的身体才会跟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