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学会坐冷板凳
很多人会碰到冷板凳,急躁只能使事情越来越坏,耐心等待,同时不放弃学习,事情自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足球比赛中,除了上场踢球的十一个队员外,还有几个队员是不能上场的,俗称“板凳”队员。在一场比赛中,这些板凳队员有的只能上场几分钟,有的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坐“冷板凳”需要勇气和耐心。只要还能坐“冷板凳”,就还算队中的一员,就总有上场的机会。如果你连“冷板凳”都坐不住,那么就有出局的危险了。
在大森林里,生长着一种蘑菇,它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生长。所有成长所需的水分和养料,它们都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它们从森林层层积累的腐败枯叶形成的肥料中吸收养分,森林中降下的雨残留在树叶上的水,成为它们成长中的甘泉。这些蘑菇就这样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长大,一点点变得肥嫩。
坐冷板凳时你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如果足够优秀的话,为什么还会被冷置呢?
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公司领导对自己不公,自己那么能干、有专业水准,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
一天,他找到一位智者,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智者听后无言,领他到了海边,智者用手捡起一块鹅卵石,抛了出去,扔到了一堆鹅卵石上。
智者问:“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捡回来吗?”
“我不能。”年轻人回答。
“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智者再问,并别有深意地看向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
懂得自嘲可以赢得更多
用自己来开玩笑,既使人觉得亲近,又以降低自己为代价,抬高了别人,可以消除嫌隙,获取他人的好感。
晋朝时,大臣满奋一次陪同晋武帝,坐在靠近北窗的地方。满奋生性怕风,而北窗是用琉璃制成的,虽然琉璃的质地很密,根本不透风,但看起来却是一点不挡风的样子。虽然只是心理作用,但满奋还是很怕被北风吹着了,当着皇帝的面,又不好启口换个座位,显得局促不安。
晋武帝看他的神态,知道他是怕风,便告诉他不会透风,没有关系。满奋很不好意思,自嘲说:“臣就像南方的水牛,怕热怕惯了,看见月亮也疑心是太阳,不由得喘起粗气。”这便是成语“吴牛喘月”的出处。
满奋以水牛比作自己,把自己的过分紧张形容得十分形象,表现了坦诚忠实的品格,因此得到了皇帝的信赖和好感。
南齐的僧虔、王慈父子书法都很好,在南齐都很有名。有一次,谢凤问王慈:“你的书法是不是可以赶上虔公?”
王慈回答:“我赶不上,就好比鸡永远比不上凤凰一样。”
王慈把自己比作鸡,把父亲比作凤凰,一个飞翔九天之外,一个土堆中觅食,高下优劣,显然可知。他贬低了自己,却褒扬了父亲,化解了父子争高下的尴尬局面。
示弱不是无能
示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机敏的为人处世之道。
汉朝时,卫青的姐姐卫皇后受宠于汉武帝,再加上卫青本人骁勇善战,他深得汉武帝之心,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长平侯,率大兵攻打匈奴。
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单身逃回,按军律当斩。
卫青问众属官:“苏建应当如何处置?”
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未斩过一名偏将小校,如今苏建弃军逃回,正可斩苏建的头,来立大将军之威。”
卫青说:“我因是皇上的亲戚而带兵出塞,并不怕立不起军法的威严,你劝说我杀人立威,却失掉了做臣子的本分。我的权限虽可以斩杀大将,然而我把杀大将的权力还给皇上,让皇上来决定是否诛杀,这不是更好吗?”属官们都钦佩地说:“大将军高见,属下等万万不及。”
卫青便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汉武帝对卫青的处置大为满意。汉武帝并没有杀苏建,苏建后来又跟随卫青出塞攻打匈奴,他劝卫青说:“大将军的地位是至尊至重了,可是天下的贤士名人却没人夸赞传扬您的威名,古时的名将都向朝廷推荐贤良才能之士,自己的名声也传遍四海,希望大将军能学习古时名将的做法。”
卫青摇头说:“自从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各自招揽宾客,结成朋党,以颂扬自己的名声,皇上常常恨得咬牙切齿。亲近贤士名人、进用贤良贬黜不肖,这都是皇上的权力,我做臣子的,只知道遵守国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汉武帝因此更加宠爱卫青,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以显示大将军的尊贵。
群臣都不敢抗旨,见到卫青无不匍匐跪拜,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有人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乃是皇上的意思,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道:“跪拜大将军的多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今幸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您的朋友吧。”
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交了这个朋友,卫青以后凡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
汉武帝很欣赏卫青的谦逊,对卫青的宠爱始终不减。
强出头者往往会被石头砸了脚
表现自己要量力而行,强出头往往会被搬不动的石头砸了脚。记住:招摇的背后往往是嘲笑的声音。
春秋时的范武子,儿子叫范文子,世代为晋国卿士。一天,范文子很晚才从朝中回来,武子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文子回答说;“有一个秦国客人在朝廷上说了许多隐伏诡谲的问题,大夫们都不能回答。我知道其中三个就做了回答,所以回来晚了。”武子很生气,教训他说:“大夫们不是不会回答,而是尊敬长辈。你这小子凭三件事在朝廷上贬低别人,自取灭亡的日子不远了。”说完武子气得拿木杖打他,把他帽子上面的缨子都打断了。
《孟子》上记载: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见过成括之后,下了个结论:“成括会死的。”孟子的弟子问:“先生怎么知道成括会被杀死?”孟子说:“他的为人有一点小聪明,但他没有贤士的大智慧,这就足以导致他丧命。”意思是说,成括虽有小聪明但无大智慧,就会恃才胡作非为,自然就会酿成杀身之祸。孟子的判断后来果然应验了。
当献帝建安初年,曹操考虑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投降。谋士贾诩建议说:“刘表喜欢与有名的人士交往,最好能物色一位著名的人物前去,才有希望达到目的。”曹操觉得有道理,就问另一个谋士荀攸说:“你认为谁可以去?”荀攸回答:“当然以孔融去最好!”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担任过北海侯国的相,以能写文章与慷慨好客闻名,是当时文学界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人选。曹操点头答应,并派荀攸去给孔融打招呼。
孔融听了荀攸的话,立刻接口说:“我有一位好友叫祢衡,字正平,他的才学比我高十倍。这个人足以在天子身边工作,做一个使者,更不成问题。”孔融所推荐的祢衡却不懂得谦虚忍让,而是恃才傲物,最终被曹操所害。
聪明人不说自己聪明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
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敢张狂啊。”
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向王莽。有人提醒他说:“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刘韵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涉足呢?”
刘歆被人说到自己最引以为傲之处,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刘歆处处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走的却是一条笨人的路,最后自杀而死,以他的满腹才学,实在可惜。
第二节 低处修心,内敛含蓄
于低调中修炼成功心法
一般人谈到平常心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但要深刻地理解这句话,却是很不容易的。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即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做学问的一封信。原文摘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精炼的文字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儒家思想的修养,而且语言十分优美。文体内容亦相当简练,一如他处世的简单、谨慎。现在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封信的含义。
文中一开始,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养德。其中“俭”不仅仅是指节省,还指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要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索。“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即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也要靠学问来培养。“淫慢则不能励精”,“淫”就是自满,“慢”就是放纵怠惰。该句的意思是如果主观不努力,而且放纵怠惰,求学问就不能精研。“险躁则不能治性”,为什么用“险躁”?因为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就会行险侥幸,这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浮躁就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说年龄随着时间在变,人的思想又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就来不及了。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率就会丧失根基,浮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持重守静乃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故而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浮躁就是种种炽情惑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了我们对事物整体的理智识见,从而忽视或排斥了理性而任由感情发泄。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
有一个人素慕养由基的射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过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它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看了两三天,这个人有点儿疑惑,问养由基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于是这个人继续看。过了几天,他又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出神射吗?这个人不相信这些,于是养由基开始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他伸直手臂,将石头平端在手掌上。刚开始倒不觉得累,可一会儿之后,手臂就开始发酸发胀,实在很累了。于是这个人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尽跟我耍花招,一点儿诚意也没有。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
这个人最终没有学到射术,只是空走了很多地方。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也许就会精湛起来。
秦牧在《画蛋·练功》文中讲道,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建造房子,这道理很浅显。但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人一浮躁起来心里就像长了草,而且是没有根基的草,被急功近利的风一吹就跑掉了,这样结局当然只能是无果而终。
因此,做人切忌浮躁、虚荣、好高骛远,而要沉下心来,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地对待名利,踏实地做事、求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获此殊荣他是当之无愧的,可他却多次坚拒。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
钱学森不仅淡泊荣誉,而且淡泊物质利益。单位要给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百万港元的巨额资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就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至于题词留念,为人写序,参加鉴定会,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出国考察,兼任名誉顾问、名誉教授这些可以名利双收、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更是一概推辞。他这样做,一是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二是他要静下心来,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专心工作。这才是他的人生乐趣所在,也是他毕生的不懈追求。
然而,钱学森又并非是一个全然恬淡与世无争的世外隐士,他更有着强烈赤诚、义无反顾的爱国热情。
为了回国参加祖国的科学建设,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待遇,放弃了他在国外科技界正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头衔。回国后,他又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志高以求是,心平以守节。”做人,无论年龄,无论贫富,无论失意与得意,都应该始终坚持一种壮志凌云的气魄,全身心地去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把名、利、权、势都当成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荀子·劝学》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身体也不强壮,却能向上以尘土以食,向下以黄泉为饮,那是因为它用心极为专一。而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是8条腿)和两个蟹钳,自身条件比蚯蚓强得多,但却由于浮躁,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可见,只要心恒志专,即使自身条件差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条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将一事无成。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因此,只要我们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则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最终都能走上成才立业之路。
修身立德,道路将越走越宽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和“信”二者的含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二者互训。诚信的主要内容是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它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意义。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就把“诚”说成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礼记·大学》中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也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对个人而言,诚信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存善去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他人不存诈伪之心,不说假话,不办假事,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一个人只有具备既不自欺又不欺人的优良品质,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他还指出,诚实才能打动人,即“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对此,后人也多有阐释。韩婴说:“与人以诚,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杜恕说:“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则有这样的话:“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司马光认为:“君子所以感人者,其唯诚乎!欺人者,不旋踵人必知之;感人者,益久而人益信之。”
古人甚至认为诚信是“天之道也”,而且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正如通常人们所说的“至诚通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此神通广大,因而人们必须去把握它,并用它去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否则,“不诚无物”,就会什么也干不成、什么也不会有。不诚,国家不会有忠臣孝子和清官廉吏;不诚,个人也不会有贞朋谅友,因为真挚的友谊同样需要用“诚”去获得。而如果言行不一,甚至虚伪奸诈,则必然会形影相吊、独而无友,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
诚信为天下第一品牌。以诚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青睐。
诚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诚能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诚则灵”,这正说明了诚的重要性。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明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外便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君子之所守也,政事之所本。只有保证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对他的支持。
真诚待人、真诚做事,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之一。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人才会打开心扉给人看,使人们了解他、接纳他、帮助他、支持他,使他的事业获得成功,使他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因此,我们应养成真诚待人的习惯,用真诚的心灵赢得事业上的成功。
这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的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没有子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豪华的别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别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但老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孤苦伶仃、疾病缠身,他是不会将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卖掉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人来到老人跟前,低声说:“先生,我非常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啊,”老人淡淡地说,“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了。”
青年并不沮丧,诚恳地说:“先生,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我的整颗心来时时关爱您。”
老人面带微笑聆听着。
突然,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
老人拍着身旁这位青年人的肩膀说道:“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终于以真诚赢得了胜利,成了别墅的主人。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是具有相互性的。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待人、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与他人心心相印。
为人处世如果离开了真诚,则无友谊可言,只有一个真诚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鸣。“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待人接物时应秉持真诚的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才会美好而快乐,才会愉快地过好每一天,才会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真诚的帮助。
因此,与人相处,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知人而交
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一定要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许人也,千万别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会令你后悔莫及。
2.要想得到知己朋友,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怀
只有讲真话、实话,不遮掩、不吞吐,才会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正如谢觉哉在一首诗中所写的:“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
3.以诚待人,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
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与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就要及时地指出来,督促他立即改正。批评的确不大讨人喜欢,但你不妨换个角度去使他理解接受,从而沟通彼此的心灵,发展友情。
正直是美德的基石,是建立生活大厦的坚实基础。在人的一生中,决定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因迷信权威或者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改旗易帜”,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行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积水成渊,潜心钻研者终成大器大才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个大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最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的话说的其实就是一个专注问题。其实,专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这就好比一棵树,必须剪去旁枝才能长得高大粗壮。同理,你只有把心中的一切杂念清除得干干净净,向着你的目标向前挺进,才会最终走向成功。
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大都资质平平,却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一股滴水穿石的专注精神。他们能专注于一个领域,集中精力,耕耘不辍,一步一步地积累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常常四处涉猎、用心不专,以致最终一无专长。
正因为如此,大凡造诣精深的人,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以减少旁枝,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62年因参与测定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而荣获诺贝尔奖。获奖后,登门来访和求见他的人络绎不绝。为此,他设计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上面写道:
“克里克博士对来访者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因您的盛情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为您治病、接受采访、接受来访、发表电视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后作演讲、充当证人、为您的事业出力、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当主席、充当编辑、写一本书、接受名誉学位……”
对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待遇和荣誉,克里克都一概拒绝了。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缺乏生活乐趣的人,而只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一旦屈从,则再不能保证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如果向克里克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也会像茨威格那样说:“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一项工作。”
专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感慨地说:“心无二用!”有一次,给他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告诉牛顿鸡蛋放在桌子上,要他自己煮鸡蛋吃。过了一会儿,老太太回来了,她掀开锅盖一看,大吃一惊:锅里竟然有一只怀表!原来,这块怀表刚才放在鸡蛋旁边,而牛顿因为忙于运算,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又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他突然想起了研究中的某个问题。他专注地思考着,不由得松开了手,放掉了马的缰绳。马跑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走上山顶,前面没了路时,牛顿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发现手中牵着的马跑了。正是因为这样心无二用,牛顿才成就了他伟大科学家的美名。
正所谓“不聚焦就不能燃烧”,凡大学者、科学家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聚焦”的功劳。
一山一石、一花一鸟、只言片语,我们都能从中看出生命来,看出精神来,看出人品来。有些人即使和我们相隔千山万水、相隔千年万代,可是我们仍然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出他的为人。这些便是精神专注的功夫。
从古至今,在事业上、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心无二志、专注勤勉的人。因此,我们在追求成功、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精力浪费,从而更加集中才智,将一件事情做大、做精、做强。
老子曾说过:“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谓没有棱角;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薄发,故而积久乃成;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一个希望终成大器的人,重要的是要经历长期的磨炼。“长历磨难,方成大器。”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尤其是年轻人,更应将此句作为座右铭。只有耐得住寂寞,抱定长期吃苦耐劳的决心,而不是急功近利,才能磨炼自己的匠人品格,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锻炼和培养自己正确判断现实、富有远见的眼力。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他便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王羲之不停地练习书法,他用坏的毛笔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他家的旁边有一个水池,王羲之经常在这里洗笔和砚台,以至于水都变黑了。于是人们把这个水池叫作“墨池”。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不辞辛劳,四下钤拓历代碑刻,因而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着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常凝神苦思,不断推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丫环送来了馒头和蒜泥,催着他吃。他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仍然专注于练习他的书法。丫环没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当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却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了墨汁的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由于眼睛还看着字,所以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说:“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呀!为何要这般苦练呢?”
王羲之回答说:“我现在的字虽然写得不错,但都只是因循前人的风格。我要想练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就非得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经过长年的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劲健秀。后人有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因为经过加工,它已经成为这样的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测量就能取直,金器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而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他就会聪明多智,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另外,荀子还认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那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也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这是在苦诫我们,学习并非朝夕之功就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锲而不舍,才可能有朝一日“知明而行无过”。
潜能挖掘:走自立自强之路
在人的身体和心灵里面,有一种永不堕落、永不败坏、永不腐蚀的东西,这便是潜伏着的巨大力量。而一切真实、友爱、公道与正义,也都存在于生命潜能中。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即便在最卑微的生命中它也能像酵母一样,对人的身心起发酵净化作用,增强人的力量。
潜能不仅能够开发,而且能被创造。那么,人的潜能到底可以开发到何种程度呢?相信下面的故事会给你一个答案。
一块铁块的最佳用途是什么呢?第一个人是个技艺不纯熟的铁匠,而且没有要提高技艺的雄心壮志。在他的眼中,这块铁块的最佳用途莫过于把它制成马掌,他为此还自鸣得意。他认为这块粗铁块每千克只值两三分钱,所以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工它。他强健的肌肉和三脚猫的技术已经把这块铁的价值从1美元提高到10美元了,所以对此他已经很满意。
此时,来了一个磨刀匠,他受过一点儿更好的训练,有一点儿雄心和更高的眼光。他对铁匠说:“这就是你在那块铁里见到的一切吗?给我一块铁,让我来告诉你,头脑、技艺和辛劳能把它变成什么。”他对这块粗铁看得更深些,他研究过很多煅冶的工序,他有工具,有压磨抛光的轮子,有烧制的炉子。于是,铁块被熔化掉,碳化成钢,然后被取出来,经过煅冶被加热到白热状态,然后又被投入到冷水中增强韧性,最后又被细致耐心地进行压磨抛光。当所有这些都完成之后,奇迹出现了,它竟然变成了价值2000美元的刀片。铁匠惊讶万分,因为自己只能做出价值仅10美元的粗制马掌。而经过提炼加工,这块铁的价值已被大大提高了。
另一个工匠看了磨刀匠的出色成果后说:“如果依你的技术做不出更好的产品,那么能做成刀片也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你应该明白这块铁的价值你连一半都还没挖掘出来,它还有更好的用途。我研究过铁,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知道能用它做出什么来。”
与前两个工匠相比,这个工匠的技艺更精湛,眼光也更犀利。他受过更好的训练,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坚韧的意志力,他能更深入地看到这块铁的分子——不再局限于马掌和刀片,他用显微镜般精确的双眼把生铁变成了最精致的绣花针。他已使磨刀匠的产品的价值翻了数倍,他认为他已经榨尽了这块铁的价值。当然,制作精致的绣花针需要有比制造刀片更精细的工序和更高超的技艺。
但是,这时又来了一个技艺更高超的工匠,他的头脑更灵活,手艺更精湛,也更有耐心,而且受过顶级训练。他对马掌、刀片、绣花针不屑一顾,他用这块铁做成了精细的钟表发条。别的工匠只能看到价值仅几千美元的刀片或绣花针,而他那双犀利的眼睛却看到了价值10万美元的产品。
也许你会认为故事应该结束了,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又一个更出色的工匠出现了。他告诉我们,这块生铁还没有物尽其用,他可以让这块铁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的眼里,即使钟表发条也算不上上乘之作。他知道用这种生铁可以制成一种弹性物质,而一般粗通冶金学的人是无能为力的。他知道,如果锻造时再细心些,它就不会再坚硬锋利,而会变成一种特殊的金属,拥有许多新的品质。
这个工匠用一种犀利的、几近明察秋毫的眼光看出,钟表发条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还可以改进,每一个加工步骤都还能更完善,金属质地也还可以再精益求精,它的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纹理都能做得更完善。于是,他采用了许多精加工和细致煅冶的工序,成功地把他的产品变成了几乎看不见的精细的游丝线圈。一番艰苦劳作之后,他梦想成真,把仅值1美元的铁块变成了价值100万美元的产品,同样重量的黄金的价格都比不上它。
但是,铁块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发掘,还有一个工人,他的工艺水平已是登峰造极。他拿来一块铁,精雕细刻之下所呈现出的东西使钟表发条和游丝线圈都黯然失色。待他的工作完成之后,别人见到了牙医常用来勾出最细微牙神经的精致钩状物。1千克这种柔细的带钩钢丝——如果能收集到的话——要比黄金贵几百倍。
铁块尚有如此挖掘不尽的财富,何况人呢?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隐藏着无限丰富的生命能量,只要我们不断去开发,它就可以是无限大的。
一个人一旦能对其潜能加以有效地运用,他的生命便永远不会陷于贫困的境地。要想把你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首先你必须要自信,这样你才可能一往无前地继续下去,直至你的能量被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勇往直前”是罗斯查尔德的终身格言,其实也可以说,它是这个世界上遗留过一些痕迹的人的共同格言。当杜邦对法拉格海军少将报告他没有攻下查理士登城,并为之寻找种种借口时,少将严肃地予以了回击:“还有一个理由你不曾提及,那就是,你根本不相信你自己可以把它攻下!”
能够成就伟业的,永远是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人,那些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的人,那些不怕孤立的人,那些勇敢而有创造力、往前人所未曾往的人。无畏的气概、富于创造的精神,是所有勇往直前的伟人的特征,一切陈旧与落后的东西,他们都从不放在眼里。
敢于打破常规,并且按自己的道路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是许多伟大人物的共同特征。拿破仑在横扫全欧时,更是置一切以前的战法于不顾,敢于破坏一切战事的先例。格兰特将军在作战时,不按照军事学书本上的战争先例行事,然而正是他结束了美国南北战争。有毅力、有创造精神的人,总是先例的打破者。只有懦弱、胆小、无用的人,才不敢打破常规,他们只知道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罗斯福总统眼里,白宫的先例、政治的习惯,全都失去了效力。无论在什么位置上——警监、州长、副总统、总统,他都能坚持“做我自己”。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无畏的力量大半来自于此。皮切尔·勃洛克在大名鼎盛时,数百名年轻牧师竞相模仿他的风度、姿态、语气,但在这些模仿者中间,却没有人成就过什么。模仿他人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无论被模仿的人如何成功、多么伟大。因为成功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自我表现。一个人一旦远离他“自己”,他就失败了。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模仿者、尾随人后者、循行旧轨者绝不受人欢迎。世界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需要那种能够脱离旧轨道、闯入新境地的人。只要是有固定见解并且一往无前的人,到处都有他的出路,到处都需要他,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发挥全部的潜能去获取成功。
能够带着你向目标迈进的力量就蕴藏在你的体内,蕴蓄在你的潜能、你的胆量、你的坚韧力、你的决心、你的创造精神及你的品性中!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深谷,让它从危险中挣扎求生,这个气魄太大了。虽然这种作风太严格,然而,只有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才不会泄气。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步步地爬起来。它自己从深谷爬起来的时候,会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自立者,天助也”,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格言,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自立的精神是个人真正的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根源,它体现在众多的生活领域,甚至还是国家兴旺强大的真正源泉。
自力更生和自己战胜自己将教会一个人从自身力量的源泉中吸取动力,从自己的力量中品尝到甜蜜的味道,学会正确地劳动以供养自己的生活,并认真地扩展服务于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职责。
自立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
再穷苦的人只要努力也会登及顶峰,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成功的大门时刻为那些吃苦耐劳的人敞开着。
遭遇人生的艰难和困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实,一味地依赖他人只会导致懦弱。没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习惯更能破坏独立自主了。如果一个人总是依靠他人,那他就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创造力。
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是永远无法增强我们自己的肌肉力量的。同样,越俎代庖地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好让他们不必艰苦奋斗,那么他们永远也无法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说,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先到另一家企业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一下,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在父亲的溺爱和庇护下,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的孩子,是很难有出息的。只有自立精神能给人以力量与自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培养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把孩子放在可以依靠父亲或是可以指望帮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在一个可以触到底的浅水处是无法学会游泳的,而在一个很深的水域里,孩子才会学得更快更好。当他无路可退时,他就会尝试安全地抵达河岸。依赖性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只有“迫不得已”的形势才能激发出人身上最大的潜力。所以,为了成功,我们有必要主动制造一些“迫不得已”的情境。记住:抛开拐杖,自立自强,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做法。
一旦人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人抛弃所有外来的帮助,他就会发挥出自己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因此,一旦我们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我们就会变得日益坚强,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行胜于言:行动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丹·禾平大学毕业的时候,恰逢经济大恐慌,失业率很高,所以工作很难找。试过了投资银行业和影视行业之后,他找到了开展未来事业的一线希望——去卖电子助听器,赚取佣金。谁都可以做那种工作,禾平也明白,但对他来说,这个工作为他敲开了机会的大门,他决定努力去做。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做着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如果他安于现状,就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但是,首先他便瞄准了业务经理助理一职,并且取得了该职位。往上升了这一步,便足以使他鹤立鸡群,看得见更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禾平在助听器销售方面渐渐卓有建树,以致公司生意上的对手——电话侦听器产品公司的董事长安德鲁想知道禾平是凭什么本领抢走自己公司的大笔生意的。他派人去找禾平面谈。面谈结束后,禾平成了对手公司助听器部门的新经理。然后,安德鲁为了试试他的胆量,把他派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佛罗里达州3个月,以考验他的市场开拓能力。结果他没有沉下去!洛奈德“全世界都爱赢家,没有人可怜输家”的精神驱使他拼命工作,结果他被选中做公司的副总裁。一般人要是在10年誓死效忠地打拼之后能获得这个职位,就已被视为无上荣耀,但禾平却在6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如愿以偿。
就这样,丹·禾平凭着强烈的进取心,在短期内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登上了令人羡慕的位置。
“一生之计在于勤”,是说人生每日都应当积极做事,不断地有所行动。而进取精神则是讲为人在世,应当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求取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在事业上,努力争取年年有所变化。用现在的说法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
主动进取是一种永不停顿的满足。其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有许多优美的、动人的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可贵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主动进取是一种创造。拥有主动进取心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不沉迷于过去,不满足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勇敢地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大无畏地开创一个美好的境界,以一种“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做人之所未做”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主动进取是一种搏击。主动进取的人能承受住各种挫折和困难的考验,不灰心,不动摇,迎着困难上,并笑对困难。“霜冻知柳脆,雪寒觉松贞”,中庸、调和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这类人自信,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抱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这类人没有悲观,没有绝望,他们坚强、勤奋、无畏,勇敢地与命运抗争。
主动进取是自我的完善。积极进取的人永远是自己选择命运,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去与命运挑战,而不是让命运来选择自己,所以他们的自我发展是健康的、完善的、美好的。
对主动者来说,主动永无止境!
具有主动性的人,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主动是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用别人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已经开始做了。
因此,想要培养积极进取心的人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做一个主动创新的人
当你认为有某一件事情应该要做的时候,就主动去做。你想孩子们的学校有更好的设施吗?那就主动找人商量或集资去购置这些设施。你认为你的公司应该创立一个新部门,开发一项新产品吗?那就主动提出来。
主动进取的人也许一开始要独立创业,但如果你的想法是积极可取的,不久,你就会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2.要有出类拔萃的愿望
请观察你身边的成功者,他们是积极分子还是消极分子?无疑,他们中10个有9个都是积极分子、实干家。那些袖手旁观、消极、被动的人带不了头,而那些实干家们强调的是行动,所以他们会有许多自愿的追随者。
从来没有人因为只说不做、等到别人告诉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才去做而受到赞赏和表扬的。我们都相信干实事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拿破仑·希尔认为:“行动并不表示不讲效率,效率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千万不要粗制滥造,那样的行动会令你更慢。我们每天都要想:如何增加效率?如何改善流程?如何让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如何能够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每天都会思考的问题。
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有系统地思考如何提升做事的效率。效率的改变,来自于观察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效率的改变,来自于分析事情的优先顺序;效率的改变,来自于自觉。
一位心理学家说:“自觉是治疗的开始。”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
你要学会高效率的行动、学习和工作,懂得利用时间、善用资源,必须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样才能确保成功。
记住!在每天行动前必须思考自己做事的效率和做事的品质,这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那么,在具体实践中该如何提高行动效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最重要的事
确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后,不等于事情会自动办好。你或许要花大力气才能把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而要确定最重要的事,你肯定要费很大的劲。商业及电脑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下面是有助于你做到这一点的三步计划。
(1)从目标、需要、回报和满足感四方面对将要做的事情作一个评估。
(2)删掉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你做的事委托别人去做。
(3)记下你为达到目标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谁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等。
2.分清事情的主次
在确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你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这一点,有4个问题你要问自己。
(1)我要成为什么?只有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和目标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弃。
(2)哪些是我非做不可的?我需要做什么?要分清缓急,还应弄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总会有些任务是你非做不可的,但重要的是,你必须分清某个任务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
(3)什么是我最擅长做的?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即会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遵循“二八”法则:人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最擅长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
(4)什么是我最有兴趣做的?无论你地位如何,你总需要把部分时间用于做能带给你快乐和满足感的事情。这样你才会始终保持生活热情,因为你的生活是有趣的。有些人认为,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就一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其实不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兴趣问题,只有做感兴趣的事才能带给你快乐,给你最大的满足感。
比尔·盖茨认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如今社会的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对于青少年来讲,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那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
有些时候,某些人从表面看来似乎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的过去,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赐给的,而是日积月累自我塑造的,所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幸运、成功永远只会属于辛劳的人,属于有恒心、不轻言放弃的人,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
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便能步步为营
有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不会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忽视了它们,让那些小事擦肩而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如果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你都愿意多做一点,那你的成功率一定会不断提高。
对于每一位职场中人,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
因此,做事不可以被大小限制,被时间限制,被空间限制。人们只有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观念,跳出大大小小的圈子,才能成就最普通而又最特殊、最平凡而又最高尚、最渺小而又最伟大的事业。
不因小而失大,不因少而失多。抛弃大小的竞争,抛弃高下的念头,抛弃富贵的欲望,而一心一意从小事做起,就是洗厕所、扫大街,也会比别人打扫得更干净。
越是那种埋怨自己工作价值渺小的人,真正给他们一份棘手的工作时,他们越是退缩而不敢接受。而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如果去做仅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那其中就有了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在长远的人生中,这种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对于人格的形成与扩展有决定性的帮助。
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成功者及伟人都是注重小事的人,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个细小的历练。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当你认真对待并了解每一件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接踵而来。
我们常说要追求卓越,其实卓越就是苛求细节的具体表现。卓越并非高不可攀,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认真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并把它做精做细,就可以达到卓越的境界。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当今全美国大的戏剧院有不少出自德罗之手。他在设计每个剧院时,都要精确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因为距离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计算出哪些座位可以获得欣赏歌剧的最佳音响效果、哪些座位最适合欣赏交响乐、不同位置的座位需要作哪些调整方可达到欣赏芭蕾舞的最佳视觉效果。而更重要的是,他在设计剧院时要一个座位一个座位地去亲自测试和敲打,以根据每个座位的位置测定其合适的摆放方向、大小、倾斜度、螺丝钉的位置,等等。
他这样细致周到地考虑的结果,是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和密斯·凡·德罗一样,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莱特在做每一件事时,也将细微之处做到了完美。
在莱特毕生许多作品中,最杰出而脍炙人口的也许要算坐落于日本东京抗震的帝国饭店。这座建筑物使他名列当代世界一流建筑师之林。1916年,日本小仓公爵率领了一批随员代表日本政府前往美国聘请莱特建一座不畏地震的建筑。莱特随团赴日,将各种问题实地考察了一番。他发现日本的地震是继剧震而来的波状运动,于是断定许多建筑物之所以倒塌,是因为地基过深过厚。
于是他决定将地基筑得很浅,使之浮在泥海上面,从而使地震无从肆虐。
莱特决定尽量利用那层深仅0.266米的土壤。他所设计的地基由许多水泥柱组成,柱子穿透土壤栖息在泥海上面。可是这种地基究竟能不能支持偌大一座建筑物呢?莱特费了一整年工夫在地面遍击洞孔进行实验。他将长2.66米、直径0.266米的竹竿插进土里,随即很快抽出来以防地下水冒出,然后注入水泥,他在这种水泥柱上压以铸铁,测验它能负担的重量,结果成绩甚为惊人。然后,根据帝国饭店的预计总重量,他算出了地基所需的水泥柱数。在各种数据准确的情况下,大厦动工了。筑墙所用的砖也经过他特别设计,厚度较平常加倍。1920年,帝国饭店正式完工,莱特返美。
3年之后,一次举世震骇的大地震突袭东京与横滨。当时莱特正在洛杉矶创建一批水泥住宅,闻讯后他坐卧不宁,等待着关于帝国饭店的消息。
一连数日毫无消息,到了某天凌晨3时,莱特的旅店寓所里电话铃声狂鸣。“喂!你是莱特吗?”听筒内传来一阵令人沮丧的声音,“我是洛杉矶检验报的记者。我们接到消息说帝国饭店已被地震毁了。”
数秒钟后,莱特坚定地回答道:“你若把这消息发出去,包你会声明更正。”
10天之后,小仓公爵拍来了一通电报:“帝国饭店安然无恙,从此成为阁下天才的纪念品。”在那次地震中,帝国饭店在整个灾区中竟因是唯一未受损害的房屋,而成了万千灾民的归宿。
小仓公爵的贺电顷刻间传遍全球,莱特成了妇孺皆知的名流。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一种努力积累的结果,更是苛求工作细节的最佳诠释。在实际工作中,不论你是一名老总还是普通员工,唯有把每一件寻常的事都做得不寻常才好。苛求细节的尽善尽美,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如果凡事你都没有苛求完美的积极心态,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
无论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假如你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么你的一生绝不会空空洞洞地度过。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以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为了抗御强敌,皇帝决心整修万里长城。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昭告,无论什么人,只要写的字能够中选,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奖赏。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店小二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蘸,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的秘诀。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他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时,他的视角就刚好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竟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其实,这个有趣的故事正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能成就大事。比如一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士,尽管这些顶尖人物优点不一而足,成就也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关注细节,努力把小事做到完美。因为看重小事,所以能够投入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于细节,才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更因为重视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
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工作中,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才能最终脱颖而出。因为,我们不缺乏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由此,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而应提倡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作风,把大事做细,把小事做亮。记住:一心渴望伟大,伟大就会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伟大就会不期而至。这就是做好小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