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生得于自在时,幸福生于心静处
从容,以一朵花开的姿态
曾有人这样说过:“无论对任何人而言,忙乱不堪,没有定性,就意味着心理的某种失衡、虚弱和脆弱,也就意味着无论他走到哪里,整个世界都是一团糟。”真正强大的人不会为忙乱的琐事所困扰。这样的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遇到很大的烦恼,无论他错过了火车还是火车迟了,无论天下雨还是下雪了,无论他“不喜欢它”还是他的旅程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被耽搁,这些琐事都不会影响到他。他会一声不响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或者对不利的处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干脆不理它,转而去做别的重要事情。他内心和谐、安宁、乐观和从容,他虽背负很多事情,但他能分清主次,有条不紊、从容自若地来应付。“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他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惧;他能优哉游哉、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
面对人生,我们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从容选择,选择一种气度,选择一种风范。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像炖一条小鱼一样简单。传说舜在位时,弹琴赋诗,从容儒雅,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现代生活的确使每个人都感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但古人既然治理国家都能做到那么从容不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何就不能举重若轻呢?和谐、安定、从容不迫是一种滋补剂,能全面提升我们的精神品位,也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这种从容从内心而始,有效控制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好像一片没有用的沼泽地”,一个天才的作家说,“可以变成一块种满了黄金谷物的田地或一片富饶的果园,只要把池里的水抽掉,并且把那些水流引导到一条建造好的水渠中就可以了。同样,一个人他可以通过征服并引导这些思想水流,在自身体内获得平衡。于是,他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开花结果。”
逆境,抑或突如其来的变故与危困,都是很好的试金石,能明晰地鉴定一个人素质的优劣、强弱。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取那种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据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表现的,结果发现凄凄惶惶的犯人中居然有能呼呼大睡且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训练成带兵打仗的猛将。
无独有偶,据传中国也有个君王,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或许,古罗马的那位皇帝以及我国古代君王之所以对死囚或新臣委以重任,便是从他们细微的动作、情态中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潜质,看到了那份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从容。
从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生存智慧,我们只要掌握了这种智慧,幸福必然会伴随你的左右。
顺境舒展身心,逆境安顿自己
何时才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不堪忍受的低谷?
假如,在我们面前摆放着一盆精美的插花,一般人都会以非常愉悦的心情来欣赏它。但是,一旦另一位插花师带来一盆更漂亮的花,我们就会发现之前的那盆花其实并不够好。世间的事,往往你认为最差的,在过去某一个时间,它也曾是最好的;而你认为最好的,可能转眼间就变成最坏的了。
对待生命中的低潮,首先要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其次,对待挫折,要把危机当作转机。如此一来,每个自认为置身苦海的人,都应做正面的思考。所谓“正面思考”,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相信人生只有阳光,没有阴暗,阴晴圆缺是必然的,但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在阳光处尽情舒展身心,碰到阴暗时懂得安顿自己”。
圣严法师暮年,身体每况愈下,走路也不像以前那么轻快了。
一天,圣严法师在他人的搀扶下慢慢行走着,他的一位弟子施炳煌看见后紧走几步,来到圣严法师身边。
施炳煌关切地问候法师:“师父,您还好吗?”
圣严法师停下来微微一笑,说道:“好重哦!脚好重,似乎快走不动了!”
一瞬间,施炳煌不由得心生感慨,神色间也有些黯然。
到了禅房里,圣严法师一坐下来就对施炳煌说:“施炳煌啊,你看看我们的法鼓山像不像极乐世界!”施炳煌一愣,但刹那间只觉得心中一片澄明,跟随圣严法师十多年来的感触瞬间涌上心头。
施炳煌在回忆起这件事时写道:“虽然师父走路走得很累,但是他看到了一种很大很广的平静跟祥和,似乎就是我在十几年前,看到他的那一份自在!当我听到他讲这一句话,我也从某些角度中,看到了我心中的理想。”
施炳煌的回忆中,字字句句都是对圣严法师的由衷赞美。这件事之所以会给施炳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是因为圣严法师直面衰老、死亡,不逃避不隐匿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法师那一份超然豁达、心无旁骛的境界令人叹服。
其实,人们所遭遇的挫折、所犯下的错误就像蹒跚的脚步、眼角的皱纹一样,往往越遮掩就越容易暴露。生活中,当一些人深陷困境或犯错之时,常常下意识地掩饰自己的窘态,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弄巧成拙。
在禅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和尚挑着扁担匆匆忙忙地赶路,扁担一头的筐里放着一个精致的香炉。
和尚看上去有些心急,以至于一不小心跌了一跤,香炉落地,瞬间摔得粉碎。和尚停下来,低头看看地上的香炉碎片略微停顿了一下,便若无其事地继续向前走。
旁边一个路人忍不住叫道:“和尚,你的香炉摔碎了!”
“我知道。”和尚不紧不慢地回答道。
路人不解:“那你怎么也不停下,只顾着赶路呢?”
和尚一笑,说:“它已经碎了,我停下又能如何?”
和尚所言极是!既然破碎的香炉已无法黏合,又何必为了一堆碎片耽误前行的脚步呢。
人生如潮,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人生轨迹,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浪头打翻在地,只要能爬起来,生命就会多出另一分精彩。
淡看世间风光,枯荣皆有惊喜
人人都喜欢观日出,因为那是新生命的象征,也是希望的昭示,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世上生生死死的永不停息。观日落可以定心性,智者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们看淡日出,而对日落情有独钟。
其实日出也是无常,落日却是永恒,即生必然走向灭的归宿,能洞察生灭现象者,才是智慧人。日出固然美丽,但其中也饱含着无常的凄美。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着院中的两棵老树问道:“你们看这两棵老树,已经在寺中经历了上百个年头,如今,这两棵树一枯一荣,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云岩答道:“枯的好!”
药山禅师看着他们,并未讲话,恰逢一位侍者从旁边路过,于是药山禅师便将他喊了过来,问他道:“你看院中的这两棵树,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它枯,荣者任它荣。”
药山禅师面露微笑,赞许地朝侍者点了点头。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这就是顺应自然。所以有诗曰:“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花草树木的枯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就像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转换一样,是自然界里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与人的个人际遇联系,便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慨叹,但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枯有枯的道理,荣有荣的理由,本无好坏之分,荣枯都好,不好只是个人根据主观感受作出的评判而已。事无好坏,唯人拣择,就像是世上的我们,每一天的起卧作息皆顺其自然,饥来张口困来眠,看似平常,却正是无限风光!
有一位老师带学生们登山赏雪,雪在山崖树影中交织成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卷,所有人都被造物的神奇所震慑。
老师站在一棵树下,恰好一滴融化的雪水滴在了他的头上,于是他向学生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雪融化之后,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水!”
老师非常欣慰,对同学们做了一个赞赏的手势。
这时,一个老和尚从旁边经过,他抬头看了看满山的雪色,若有所思地说:“雪融化了,难道不是春天吗?”
雪化之后,变成了“春天”,一则生活中随心而至的常识,却绽放出了童话般的美丽。
冬天过去,春天将至,日落之后,还有日出,我们又何必自讨纷扰?
日出有日出的精彩,日落有日落的美丽,性格热忱进取者与清净淡泊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却也都有自己的烦恼,热忱的人有时候会疲于世俗生活中的喧嚣与众多不必要的纷扰,而寡淡者也难免会觉得寂寞无聊。
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人,注定逃不脱世俗的牵绊,与其为外境所困,不如用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平和对待。
若能得到宽心这般的智慧,定能够成为驾驭完美生活的熟练舵手,驾驶生命之舟纵情畅游。
有一个弟子打坐之时,总觉得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他常常被惊吓得无法入定,于是他便将这事告诉了禅师。
老禅师递给他一支笔,说:“下次这只蜘蛛再出现时,你把它出现的位置画下来,这样才可以知道它从何而来,才能想办法驱逐。”
当这名弟子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标下蜘蛛的位置,急匆匆地找到禅师。
老禅师指着弟子画的圈,问道:“难道你还不知它从何而来?”
弟子低头一看,只见这个圈正画在自己心的位置。
五色蜘蛛,不在别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妄念,因而由心所生。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他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两句话给人以深刻的点拨,很多人慕名前来问佛参禅。
有一天,有一位官员前来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何谓天堂、何谓地狱,并希望禅师能够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
南隐禅师面露鄙夷之色,细细打量了他一番,然后问道:“你是何人?”
官员说:“在下是一员武将。”
南隐禅师哈哈大笑,并用很刻薄的语言嘲笑道:“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将军!真是笑死人了!”
官员大怒,立刻让身边的差役棒打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跑到佛像之后,露出头来对着官员喊:“你不是让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看,这就是地狱!”
官员顿时明白了南隐禅师所指,心生愧疚,并被南隐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于是走到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在听到南隐禅师的辱骂之后,这名官员尚未思考禅师的用意便勃然大怒,一念之间,便坠入了地狱;反之,当他以坦然平和的心境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天堂也就在眼前了。
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在愁闷中度日,可以心境自在,也可以终日闷闷不乐,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快乐生活的主人还是忧愁烦恼的奴隶。
淡定从容,更能让人折服
许多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总是会表现出惊慌、忙乱。这种反应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有时反而会令事情越来越糟。唯有淡定从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日本的江户时期,社会局势很不稳定,当时的武士、浪人都恃自身的武艺而横行霸道。
一次,一位非常有名的茶师被告之将随主人去京城一趟。
茶师对主人说:“您看,我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万一在路上遇到坏人怎么办?我就不去了吧。”
“不行,我每天都得喝你泡的茶,怎么能不带上你呢。我看这样吧,你就佩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或许这样就没有人敢惹你了。”主人说。
茶师见无法说服主人,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在京城的大街上,茶师遇到了一个浪人,还来不及避开,那个浪人就举剑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茶师战战兢兢地说。
“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浪人说。
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能不能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代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在郊外的南山下见面。”
浪人想了想答应了。
这位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前来学武的人。
茶师分开人群,直接来到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武师,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武师非常吃惊说:“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呢?”
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说:“我是一名茶师,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儿。”
武师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是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茶师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武师。
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您答应要教给我方法吗?”
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什么,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拜谢过武师后,就去赴约了。
浪人已经在那儿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一直想着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只见他笑着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扶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
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办了。
此时,只见浪人“扑通”一声,就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
茶师极具智慧,他用从容、笃定的气势战胜了浪人,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心灵的从容、坦荡、平静,有时能胜过利剑和绝世武功。谁在处世时能够做到从容、平静,谁便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失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生命的主题就是“失去”。我们每天都需要做好准备,因为我们每天都可能失去一些东西。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我们应该善待万物。我们每天都应寻觅那些可爱美好的事物,如同生命会延续一百年。在悲伤的时候,这种习惯会帮助你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努力克制自己,让自己接受那些我们不可能改变,也不可能推动的事情。当痛苦的伤口开始愈合并且重新生长时,我们就能够战胜痛苦。我们应该更深地领悟到:你此时此刻所拥有的东西不会重现。如果你认真地生活,你就能充分珍惜眼下的时光,而不会漫不经心地对待每件事。你现在所拥有的也许就是最好的。
可以想一想,生命的流逝也许会让你失去某样东西,或者失去某个人。也许死亡会让你失去爱人;也许你会失去健康;也许你的房子会毁于洪水或火灾;也许你会遇到意外,失去行走的能力;也许小偷会偷走你的艺术收藏品或是首饰。
我们不可能紧紧抓住身外之物不放手,但是我们却可以欣赏我们所爱的人和所爱的事物。你对生活中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要怀有真挚的感情。你能够去深深地爱他们,这是你的荣幸,你应该对此心存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为你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如果你对此有深切的理解,那么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时,你将能够坦然接受。
当你有了新生的孩子,你会对他无比地欣赏和喜爱。时光飞逝,你发现那个纯洁的婴儿变成了一个蹒跚学步的淘气包,你也许还会有些伤感,因为你再也没有抱在怀里的小宝贝了。其实,这只是孩子不断成长的第一阶段,他会继续走向成熟、独立和自主。
要努力以超脱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这样你才能看到生活的全貌和所有的精彩细节。你不要总是盯着生活的阴暗面,而要看见丰富美好的事物。当孩子对你微笑时,这是美好的;当你坐在书桌前,而爱人走到你身后,用手按摩你的双肩时,这是美好的;当你看到美丽的日出,你会很高兴自己的生命在延续,这是美好的。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充满你的身心,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漫不经心。即使你眼下正在失去什么,你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神圣、多么美好。爱绝不会把任何东西全部带走,万事万物只不过是在轮回转变。只要你愿意寻找,美好可爱的事物就在你眼前。
当你经历失去的痛苦时,那些哭泣的人、说错了话的人以及情绪消极的人会使你难以摆脱痛苦。尽管如此,你也要原谅他们。在我们痛苦的时候,往往都会变得消沉而抑郁。怜悯肯定于事无补,不要相信过多的同情会有什么帮助。对于别人的爱、理解和同情,我们总是要及时表示感谢。
你不需要别人提醒你的损失有多么可怕,你正在重新恢复,你正在用生命中的所有力量,为自己塑造新的未来。你可以离开人群,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你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客。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要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以使你精神振奋。去参观博物馆,去茶楼喝茶,或者驾车出游。如果你和家人待在家里,那就做一些点心和家人共品;你可以在屋里摆放花草,擦擦餐具,放你喜欢听的音乐;让孩子们待在你身边,他们知道怎么让你开心、怎么让你破涕为笑。理解自己,也要理解别人。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只是方式不同、原因不同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你也要帮助别人摆脱痛苦。
你总是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场损失会让你直接面对这些问题。你要找出让你痛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要回避,也不要抵制。你要努力理解眼下发生的事情,这样你才能开始治愈痛苦。要明白,即使发生了不幸,你仍然是你。所以,我们要努力平静而安详地面对痛苦。这样,你在体会人生经历的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平和的心态。你可以为自己和别人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尽可能在痛苦的时候过着正常的生活。要从“失去”的痛苦中有所收获,而不是沉湎于痛苦。生活不是被痛苦左右的。生活的完整性将随痛苦而诞生,你要让痛苦的痊愈期早日到来。
不幸和挑战总是让我们获益匪浅。我们正是通过这种途径来了解自己的美德和内心世界。要善待自己,做那些让你感觉良好的事情。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告诉我们:人生必然要经历欢乐和悲伤,只要我们心中对此不再迷茫,便能从容地面对世间的沧桑。
第二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欲望让你的人生烦恼不安
我们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口头上的称赞吗?当然不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尊重的事情并不是那种无价值的所谓名声,而是根据自己自身恰当的结构推动自己,即使自己不屈服于身体的引诱,不被感官压倒,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余的东西,即不产生任何欲望。
有人问智者:“白云自在时如何?”智者答:“争似春风处处闲!”
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当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世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
保持自己的理性,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否则,我们只能使自己的心灵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之中。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子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那位华侨1993年在伦敦拍卖会,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种生活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来访者络绎不绝,有的人打听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现在已经106岁了。
这个故事说明,“人到无求品自高”,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无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也能使人在诱惑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不丧失自我。在这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要想真正做到没有一丝欲望,毫无牵挂的确很难。
要想做到“无欲”,首先要有一颗静如止水的心。不受到外界事物打扰,好好地坚持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就能消除你的欲望,心淡如水是生命褪去了浮华之后,对生活中那些细微处的感动,只有用感恩的心生活,从而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才能在人生感悟之中找寻到生命的意义,才能做到不为“欲”所牵连、不为“欲”所迷惑,在欲望充斥的浊世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
欲望是一条看不见的灵魂锁链
画,远看则美;山,远望则幽;思想,远虑则能洞察事物本末;心,远放则可少忧少恼……
在某些情境之下,距离是能够产生美的,对名利的疏远尤甚,能够给人带来清明的心智与洒脱的态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多少人在混乱的名利场中丧失原则,迷失自我,百般挣扎反而落得身败名裂。古人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这世上的人,有几人能够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极,实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人生的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身外之物所累。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自己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俩人见状,并拉住小和尚问:“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这俩人听后感到好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就问:“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两人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好大一坛黄金!
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儿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来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没过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突然,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临死前,他想起了和尚的话:“和尚的话真对啊,我当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这只拦路虎,它美丽耀眼的毛发确实诱人,一旦骑上去,又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必将摔下万丈深渊。
名利,就像是一座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
庄子在《徐无鬼》篇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势。而这些人,正是星云大师所说的“想不开、看不破”的人,注定烦恼一生。
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莫不如退一步,远离名利纷扰,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于旷达开阔的境界中欣赏美丽的世间风景。
身外物,不奢恋
从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国王,名叫米达斯。他拥有的黄金数量之多,超过了世上任何人。尽管如此,他仍认为自己拥有的黄金数量还不够多。他碰巧又获得了更多的黄金,这使他非常高兴。他把黄金藏在皇宫下面的几个大地窖中,每天都在那里待上很长时间清点自己有多少黄金。
米达斯国王有一个小女儿名叫马丽格德。国王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儿,他告诉她:“你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主!”但是马丽格德对此不屑一顾。与父亲的财富相比,她更喜欢花园、鲜花与金色的阳光。她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自己玩,因为父亲为获得更多的黄金和清点自己有多少黄金忙得不可开交。和别的父亲不同的是,他很少给她讲故事,也很少陪她去散步。
一天,米达斯国王又来到他的藏金屋。他反锁上大门,将藏金子的箱子打开。他把金子堆到桌子上,开始用手抚摸,看上去他很喜欢那种感觉。他让黄金从手指缝间滑落而下,微笑着倾听它们的碰撞声,仿佛那是一首美妙的曲子。突然一个人影落到了那堆金子上面。他抬起头,发现一个身着白衣的陌生人正对着他笑。米达斯国王吓了一跳。他明明记得把门锁上了呀!他的财宝并不安全!但是陌生人继续对着他微笑。
“你有许多黄金,米达斯国王。”陌生人说道。
“对,”国王说道,“但与全世界所有的黄金相比,那又显得太少了!”
“什么!你并不满足吗?”陌生人问道。
“满足?”国王说,“我当然不满足。我经常夜不能寐,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黄金。我希望我摸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变成黄金。”
“你真的希望那样吗,米达斯陛下?”
“我当然希望如此了,其他任何事情都难以让我那样高兴。”
“那么你将实现你的愿望。明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你的房间,你将获得点金术。”陌生人说完便消失了。
米达斯国王揉了揉眼睛。“我刚才一定是在做梦。”他说道,“如果这是真的,我该有多高兴啊!”
第二天,米达斯国王醒来时,房间里晨光熹微。他伸手摸了一下床罩。什么也没有发生。“我知道那不是真的。”他叹了口气。就在这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房间。米达斯国王刚才摸的床罩变成了黄金。
“这是真的,是真的!”他兴奋地喊道。他跳下床,在房间中跑来跑去,见什么摸什么。屋里的家具都变成了金子。他透过窗户,向马丽格德的花园望去。“我将给她一个莫大的惊喜。”他自言自语道。
他来到花园中,用手摸遍了马丽格德的花朵,把它们都变成了金子。“她一定会很高兴。”他想。他回到房间中,等着吃早饭。他拿起昨天晚上看过的书,然而他一碰到书,书就变成了金子。“我现在无法看这本书了,”他说道,“不过让它变成金子当然更好。”
就在这时,一个仆人端着吃的东西走了进来。“这饭看起来非常好吃,”他说道,“我先吃那个熟透了的红桃子。”他把桃子拿到手中,但是他还没有尝到桃子是什么滋味,它就变成了金子。米达斯国王把桃子放回到盘子中。“桃子很好看,我却不能吃!”他说道。他从盘子上拿了一个卷饼,但卷饼又立即变成了金子。他端起一杯水,但还没喝水就变成了金子。“我可怎么办啊?”他喊道,“我又饥又渴,我既不能吃金子,也不能喝金子!”
这时,房门开了,小马丽格德手里拿着一支玫瑰花走了进来,眼里噙满了泪水。
“出了什么事,女儿?”国王问道。
“噢,父亲!你看我的玫瑰花都怎么了?它们变得又硬又丑!”
“嘿,它们是金玫瑰,孩子,你不认为它们比以前的样子更好看吗?”
“不,”她抽泣着说,“它们没有香气,也不再生长。我喜欢活生生的玫瑰。”
“不要在意了,”国王说,“现在吃早饭吧。”
马丽格德注意到父亲没有吃饭,一脸的悲伤。“发生了什么事,亲爱的父亲?”她问道,然后向他跑过来。她伸开双臂,抱住他,他吻了她。但他突然痛苦地喊了起来。他摸了一下女儿,她那漂亮的脸蛋变成了金灿灿的金子,双眼什么也看不到,双唇无法吻他,双臂无法将他抱紧。她不再是一个可爱的、欢笑的小女孩了。她已经变成了一尊小金像。米达斯低下头,大声哭泣起来。
“你高兴吗,陛下?”他听到一个声音问道。他抬起头,看到那个陌生人站在他身旁。
“高兴?你怎么能这样问!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国王说道。
“你掌握了点金术,”陌生人说道,“那还不够吗?”米达斯国王仍低头不语。
“在食物与一杯凉水以及这些金子之间,你更愿意要哪一个?”
“噢,把我的小马丽格德还给我,我愿放弃所有的金子!”国王说道,“我已经失去了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现在比过去明智多了,米达斯国王,”陌生人说道,“跳到从花园旁边流过的那条河中,取一些河水,洒到你希望恢复原状的东西上。”说完这句话,陌生人就消失了。
米达斯一下跳起来,向小河跑去。他跳进去,取了一罐水,然后急忙返回皇宫。他把水洒到马丽格德身上,她的脸蛋立即恢复了血色。她睁开那双蓝眼睛。“啊,父亲!”她说道,“发生了什么事?”米达斯国王高兴地叫了一声,把女儿抱到怀中。从那以后,米达斯国王再也不喜欢金子了,他只钟爱金色的阳光与马丽格德的金发。
物欲太盛造成灵魂变态,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正如故事中的国王一样,即使手中已有大量的黄金,还仍不满足。自学会点金术后,他可以拥有更多的金子,然而,凡他手可触及的地方,无论是什么东西,包括他的爱女,均变成了金的。国王陷入了烦恼,失去了快乐,也不再认为拥有更多的金子是幸福的。
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就要学会控制你的欲望,也要懂得放弃。放弃是一种让步,让步不是退步。让一步,然后养精蓄锐,为的是更好地向前冲。放弃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须知该是你的便是你的,不是你的,任你苦苦挣扎也得不到。有时你以为得到了,可能失去的会更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了许多。“身外物,不奢恋”,这是思悟后的清醒。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可以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
伊索有句话说:“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对于生活,普通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言辞来形容,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于是,老人们会在我们面前念叨:做人啊,要本分,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这个道理其实与伊索说的是一样的。
的确,人生的沮丧很多都是源于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却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越向下凹得越深。
欲望太多,就成了贪婪。贪婪就好像一朵艳丽的花朵,美得你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可是你在注意到它的娇艳的同时,却忘了提防它的香气,那是一种让你身心疲惫却永远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毒药。从此,你的心灵被索求所占据,你的双眼被虚荣所模糊。
年轻的时候,艾莎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总是对立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日益亏损,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她不再沮丧。没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历经这些挫折后,艾莎体悟到了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而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大的能量。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做伴的小狗。
艾莎这才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
在欲望的支配下,许多人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他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人生活得比他们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他们的大。所以,他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要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
放弃生活中的“第四个面包”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瑞士的奶牛也是一样,只要吃饱了肚子,它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
有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王立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几年前王立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领班小姐,貌若天仙,便上前搭讪。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哦!”他当即如五雷轰顶,大受刺激,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后来朋友和王立在一起吃饭,几杯酒下肚之后,朋友告诉王立,准备把开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卖掉,换一辆新款的“爱丽舍”。然后又问王立买车了没有?王立老老实实地回答,还没有,而且在将来也没有这种可能性。他同情地看着王立:“唉!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这顿饭让王立吃得很惶惑。因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买辆“爱丽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攒上好几年。更糟糕的是,若他有一天终于买上了汽车,也许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家伙对他说:“作为一个男人,没开过飞机太不幸了!”那他这辈子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让王立坐立不安了很长时间。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堕入“不幸”的深渊,让他甚为苦恼。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王立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朋友在用一个逻辑陷阱蓄意误导他: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
在一个成功人士云集的聚会上,王立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会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们对“成功”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地追求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大房子、新汽车、昂贵服饰等,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物质上的快乐和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叹道:“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其实,它们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对物质不能一味地排斥,毕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质约束。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世界,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满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会用好生活的减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除去,让自己过一种自由、快乐、轻松的生活。
过多的欲望会蒙蔽你的幸福
人很多时候是很贪心的,就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样:吃自助的最高境界是:扶墙进,扶墙出。进去扶墙是因为饿得发昏,四肢无力,而扶墙出则是因为撑得路都走不了。人愿意活受罪是因为怕吃亏。而有些时候,人总是对自己不满,还是因为太贪心,什么都想得到。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够完美,觉得自己的个子不够高、自己的身材不够好、自己的房子不够大、自己的工资不够高、自己的老婆不够漂亮、自己在公司工作了好几年了却始终没有升职……总之,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不幸福。真正不快乐的原因是:不知足。一个人不知足的时候,即使在金屋银屋里面生活也不会快乐,一个知足的人即使住在茅草屋中也是快乐的。
剑桥教授安德鲁·克罗斯比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心充满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不管外界的环境和遭遇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这就需要一种知足的心态。知足者常乐,因为对生活知足,所以他会感激上天的赠予,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而不是总抱怨生活不够照顾自己。
有一个村庄,里面住着一个左眼失明的老头儿。
老头儿9岁那年一场高烧后,左眼就看不见东西了。他爹娘顿时泪流满面,一个独生的儿子瞎了一只眼睛可怎么办呀!没料他却说自己左眼瞎了,右眼还能看得见呢!总比两只眼都瞎了要好!比起世界上的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儿子的一番话,让爹娘停止了流泪。
老头儿的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只好让他去私塾里旁听。他的爹娘为此十分伤心,他劝说道:“我如今也已识了些字,虽然不多,但总比那些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多了吧!”爹娘一听也觉得安然了许多。
后来,他娶了个嘴巴很大的媳妇。爹娘又觉得对不住儿子,而他却说和世界上的许多光棍汉比起来,自己是好到天上去了!这个媳妇勤快、能干,可脾气不好,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痛。他劝母亲说:“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妇还有不少。媳妇脾气虽是暴躁了些,不过还是很勤快,又不骂人。”爹娘一听真有些道理,怄的气也少了。
老头儿的孩子都是闺女,于是媳妇总觉得对不起他们家,老头儿说:世界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儿就没有孩子。等日后我们老了,5个女儿女婿一起孝敬我们多好!比起那些虽有儿子几个,却妯娌不和,婆媳之间争得不得安宁要强得多!
可是,他家确实贫寒得很,妻子实在熬不下去了,便不断抱怨。他说:“比起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饱一顿饥一顿,还要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弄不好还会被狗咬一口,就会觉得日子还真是不赖。虽然没有馍吃,可是还有稀饭可以喝;虽然买不起新衣服,可总还有旧的衣裳穿,房子虽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总还是住在屋子里边,和那些讨饭维持生活的人相比,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老头儿老了,想在合眼前把棺材做好,然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非常寒酸的那一种,妻子愧疚不已,而老头儿却说,这棺材比起富贵人家的上等柏木是差远了,可是比起那些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
老头儿活到72岁,无疾而终。在他临死之前,对哭泣的老伴说:“有啥好哭的,我已经活到72岁,比起那些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不算高寿,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岁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老头儿死的时候,神态安详,脸上还留有笑容……
老头儿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永远不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只看自己拥有的,并以此找到了快乐的人生哲学。人生不就这样吗?有总比没有强。
很多时候,我们就缺少老头儿的这种心境,当我们抱怨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的时候,是否想到还有很多人连一套像样的衣服没有;当我们抱怨自己的丈夫没有钱的时候,可否想到那些相爱但却已阴阳两重天的人;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拿到第一的时候,是否想到那些根本上不起学的孩子;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的时候,可否想到那些在街上摆着小摊的小贩们,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他们根本没有工夫去抱怨……其实,我们已经过得很好了,我们能够在偌大的城市拥有着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是租的,我们不用为吃饭发愁,我们拥有着体贴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有着依旧对自己牵肠挂肚的父母……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的够多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快乐也是在知足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