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2271400000099

第99章 静物/法国 塞尚

《静物》油画。100厘米×81厘米。创作于1905年。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塞尚(1839—1906),法国画家,被誉为“现代美术之父”。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农村小镇,二十二岁才到巴黎学画,报考美术学校未被录取,便开始自学,常与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一起画外光风景。

19世纪末,一些画家发现了印象派绘画理论在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并对绘画上的一些问题着手解决,迅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画派——后印象主义,塞尚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塞尚是一位孤僻而执着的探索者,由于家庭的富有,他不用像很多画家那样为糊口而奔波。他活着时,被当成“异端”,备受非难,于是便回到家乡埃克斯度过了他的大部分绘画生涯,创作出了《静物》《圣·维克多山》《浴女们》等传世之作。直到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作品才受到社会推崇。

稳重而不妖娆、简朴而不骄奢、深邃而不浮华,是《静物》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

看见画中那些颗粒饱满的水果,你不要以为是画家对形体把握得不准。粗大、生硬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是为了夸张形体,表现出强烈的厚重感和体积感,使这些水果显示出更为顽强的生命力。水果散落在桌面上,和桌面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水平面。画家在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后,精心安排了后面那个歪歪斜斜的花瓶和窗帘,立着的花瓶偏离了垂直线,并用粗大、放松的笔触来打破线条上水平与垂直的呆板,与精心刻画的水果和衬布相对比,既达到了画家所要求的深度感及空间感,又让一堆“死”的静物有了“活”的动式。

塞尚常用很慢的速度描绘这些静物,尤其是对苹果,他着魔般地喜爱,仔细地研究它们,寻找分散的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用抽象的几何体的方法处理它们的同时,又赋予它们鲜艳的色彩,把它们从呆滞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整幅画中的色彩单纯而又强烈,笔法老练而有力量,表面稚拙但经久耐看,充分体现出他的“形体第一,色彩第二”的观点。

从这幅《静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结构”的深刻理解,他不是去画“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三度空间,而是追求画面的平面效果;他把所看到的东西都归纳为几何体,“用圆锥体、球体和柱体处理对象,全都根据透视安排,这样,对象的各边或平面都趋向一个中心点”。虽然画中对物体的审视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但静物与静物之间,都用笔触、线条和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既保持了单个物体的特征,又建立起了像建筑一样的有秩序的、牢固的空间结构联系,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静物画是塞尚艺术创作中最成功的代表,很少有人能像塞尚这样,把对自然、人和绘画的观念融进静物。在他的笔下,静物也是有生命的,像人和风景一样,是可以刻画和掌握的。

画家应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对自然的研究,应该努力画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画。空谈艺术,几乎是徒劳无益的。蠢材们不理解我,这不要紧,只要我们的艺术在进步,只要我们在努力。这就够了。

文学作品是以抽象概念来表现的。而借素描和色彩的手段组成的绘画,则给画家的情感与观念以具体的形式。我们对自然可以不必太细致、太诚实,也可以不完全顺从;我们多少是自己模特儿的主人,尤其是自己的表现手段的主人。对你眼前的事物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不断地、尽可能符合逻辑地表现你自己的看法。

(塞尚1904年5月26日致艾米尔·伯纳尔的信)

见仁见智

塞尚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绘画概念,并对20世纪的绘画行程产生了六十多年的影响,乃是靠了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和瞬间幻象,以及古代大师们的训练和坚实的结构,更重要的是靠了他那观察自然的强烈而敏感的知觉。(《西方现代艺术史》)

塞尚描绘的空间中那些并置的客观对象同帕格森的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20世纪同时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的最初征兆之一。(《迈向现代艺术的四步·塞尚篇》)

后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开始。塞尚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用他的绘画表现出了对艺术超凡的理解力。从《静物》中可以看出他对事物观察之细微,理解之深刻。面对复杂纷纭的世界,他能沉静地领悟事物内部的结构,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用线条和色彩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他所热爱的真实的世界,开辟了一条通往“抽象”之路,成为现代艺术的起源,正如毕加索所说:“塞尚是我们大家的父亲。”

塞尚用结构的法则改变了印象派对于感官的瞬间愉悦的追求,用对体积、结构、空间、透视、节奏的探索这种抽象的语言,再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实现了他对古典、永恒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