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城市器物
2271500000038

第38章 后记(2)

笔墨当随时代,诗歌也不例外。说到诗歌与时代的话题,我也想追溯一下现代诗歌在我国的发展路径,或者说我们这些上世纪60年代生人对新诗的追随过程。中国新诗如果从梁启超和黄遵宪提出“诗界革命”算起超过一百年了,即使再往后,以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为新诗的起算时间,也至少有90年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是在接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一百年间产生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风格、流派的基础上进行新诗探索的。如李金发、戴望舒、徐志摩是当时分别代表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北洋军阀时期出现了郭沫若、艾青两位标志性的诗人。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按闻一多的评价,郭沫若是新诗的“真正奠基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在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1979年前后出现的“朦胧诗”,代表诗人有北岛、芒克、顾城、欧阳江河、杨炼等。北岛、芒克他们创办了《今天》杂志,1980年《诗刊》1月号转载了原刊于《今天》上的舒婷的《致橡树》和北岛的《回答》。包括舒婷的《神女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诗歌,成为我们80年代在校大学生追逐的诗歌圣经。

伴随着有关朦胧诗的论争,中国诗歌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1985—1986年,诗歌界发生了两件引人关注的事:一是成都的大学生诗歌协会提出了“第三代诗人”的概念;二是在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举办了一个“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参展的有84家单位,但他们的背后有数百家社团,当时形成了重大影响的一些社团有四川的“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上海的“海上”、“大陆”,南京的“他们”,北京的“圆明园”等。整个80年代,是中国新诗有史以来最火热的时期,至今中国诗坛上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的跋涉者。这一波诗歌浪潮,我们身临其境。尽管我们当时初出茅庐,不可能也没有资历成为封面人物,但受大浪淘沙的影响,也在其中得到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