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尊敬的秦陵先生
22731800000016

第16章 秦陵入口在骊山上

三轮车飞速前行。老汉的一句话,突然让于斯担心起自己的人身安全了——这老汉正常吗?

他的肚子响了一声,这才想起今天只吃了一顿早餐。他说话了:“你见过……秦始皇?”

老汉肯定地说:“是也。那时节我还小,在骊山上放羊,当时骊山还不是啥风景区,没人收门票。有一天下雨,大得很,我的羊走失了几只,我顶着我爹的斗笠满山去寻,天转瞬就黑了,我刚刚走到山下,就看见了一大队兵马……”

于斯怕听不清,把脑袋都伸到了车门外。

老汉说:“前面是马车,每辆四匹马,后面是步兵,都穿着石片盔甲,那势大得很!……”

于斯说:“你确定那是秦始皇的军队?”

老汉说:“寻常百姓家的马会顶着金当卢,挂着金银项圈?那车上刻的花纹比针眼还细密呢,还贴着各种珍奇宝贝,跟鳞片一样。最右侧的骖马头上还竖着璎珞,那是皇家车队的独家标志哩!”

于斯说:“骖马?”

老汉说:“中间两匹马叫服马,外侧两匹马叫骖马。你这娃要补补文学!”

就像在牌桌上遇到了一个奇特的对手,于斯有点摸不清这个三轮车夫的虚实了,他只有倾听和观察。

老汉说:“前面就到了。”

于斯四下看了看,果然,两旁出现了很多“兵马俑停车场”的牌子。他本来就不想看什么兵马俑,一下有点急了,他必须要听到结果,赶紧问:“然后呢?”

老汉把车速慢下来,接着说:“那御官站在伞下,背着长剑,两手执辔,先喝住了马车。接着第二辆马车上就站出了一个人,我瞥了他一眼,当时就呆傻了,现在想起来还恐慌哩!”

于斯的心也提起来。

老汉说:“他头上戴着冕旒,那穗穗还晃荡呢,身材比正常人大一号,两只眼睛那叫一个亮,能刺穿骨头,一看就不是凡人之相!”

于斯忽然感觉,这个老汉更像一个说书的。他一个建筑大学的毕业生,一个德州扑克高手,怎么能被这么个车夫洗脑呢?他的心再次放下来。没想到,对方接下来一句话,让他全身一轻——

老汉说:“他问了我一句话,我没听懂,他等了片刻,见我不答话,叹口气,又回到了銮舆内,接着车队和步兵就齐崭崭地离开了。回到家之后我才想通透,他说的是——你见到吾儿了吗?”

于斯蓦地想起了他在曲江池西路上遇到的那个傻子,他莫名其妙地对于斯说——你咋不去找我父王啊?现在,老汉又说他在骊山脚下遇到了一个很像秦始皇的人,他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老汉说——你见到吾儿了吗?

这不是……太巧合了吗!

在老汉的讲述中,有个细节让于斯相信了几分,他说,他当时没听懂那个人说的话。同是秦人,为什么会语言不通?于斯在书上看过,那一章专门写到了秦代语言,从音韵学上说,汉语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为近代音,南北朝到隋唐为中古音,西周初年到汉末为上古音。

那么,秦始皇讲的应该是上古音,跟现在很不一样。

老汉又说:“他为啥偏偏问到我哩?或许他识得,我是他的子嗣!”

于斯说:“他在找哪个儿?”

老汉说:“他最疼小儿子,断然是胡亥啊!”一边说一边把车停下来,用毛巾擦了下脸上的尘土:“我不能前行了,城管凶得很!”

于斯朝外看了看,一条小街,两旁都是店铺,门前密密匝匝摆满了各种景区纪念品。从这里还看不到兵马俑博物馆大门。

老汉说:“朝前端走500米,右转就到了。”

于斯没有下车,很恭敬地说:“我付100吧,我很想再跟您老人家聊聊。”

老汉却犟,把手一挥说:“80!你来咱泱泱大陕西,谝个闲传都要花钱,传出去那不糟蹋咱先人么!”

谝闲传就是聊天的意思。

于斯掏出两瓶水,递给老汉一瓶,自己打开了一瓶,“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然后故意绕开秦始皇陵,接着说兵马俑:“外地人在景区总被骗,我该注意些什么呢?”

老汉朝远处指了指:“你看兵马俑就去那个博物馆,没麻达。”

于斯说:“听说有个国外的博士,他借助国际刑警的人脸识别技术,对所有兵马俑都做了检测,结果发现每个兵马俑的长相都不一样,千人千面,难道它们不是一个模子塑出来的?”

老汉说:“它们跟我们一样,你是你,我是我,你会在哪个地方见到另一个你么?”

于斯点点头,突然问:“秦始皇陵离这里不远了吧?”

老汉跺了跺脚,说:“这地下都是秦始皇陵!”

于斯低下头,看到了坚硬的柏油路。

书上说,考古人员曾经在秦陵的封土之上用洛阳铲朝下钻探,在几十米之下碰到了硬物,抽出洛阳铲,发现了青石碎末,专家由此判断,秦陵的地宫应该是石质的穹顶。这个结果令人震惊,那个时代的墓葬基本都是土木的,秦陵为什么是石材的?另外,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像秦陵那么大的地下世界,根本无法用石头封顶,当时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于斯四下看了看,远远近近都是楼房、高压线和烟囱,三秦大地一片繁闹,地面之下冷寂无声,两个世界相安无事,似乎谁都不想介入谁。

他说:“你们陕西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从来就没人发现过入口吗?”

老汉说:“啥入口?”

于斯朝地下指了指。

老汉懂了,他摇摇头说:“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谜语是没有谜底的。”

于斯说:“我倒相信,所有的数学题肯定都有个解法。”

老汉说:“要说有入口,我断定在骊山上!”一边说一边朝远处指了指。

秦陵在骊山北面。骊山左右对称,树木葱郁,山体呈弧形,就像盛开的莲花把秦陵环抱起来。民间有个神秘的传说,说骊山和秦始皇陵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只要阴天下雨,地下就会过“阴兵”,人欢马叫,十分喧嚣。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做过多次考察,一直没找到那条所谓的通道。于斯也不信,秦陵地宫的位置离骊山七八公里,怎么可能相连?

他甚至怀疑,这个老汉只是怂恿他去骊山,多赚一点车费。

他说:“为什么?”

老汉说:“当时,丞相李斯带着72万人修墓,他向秦始皇报告,说他们挖到这个世界的底了,再也凿不动了,火把也不燃了。秦始皇说了一句话——旁行三百丈——那是啥意思?朝旁边挖呗!”

于斯在心里算了算,说:“三百丈应该是三公里啊,到不了骊山。”

老汉说:“那只是个概数而已。再说了,秦始皇会让史官记下他陵墓的具体坐标么?笑谈!当时秦陵背靠骊山,其他三面都环水,‘旁行’只能是骊山!”

于斯有点对这个老汉肃然起敬了,他惊讶地说:“您简直无所不知……”

老汉立刻摆了摆手:“我不懂女人。”

接着他话锋一转,又爆出了一个惊人说法:“骊山其实是人堆的,跟北京的景山一样。”

于斯再次震惊了。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是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传说女娲在那里炼石补天,周幽王在那里烽火戏诸侯,唐玄宗在那里给杨玉环挖了海棠汤,杨虎城和张学良在那里兵谏蒋介石……它怎么可能是人堆的?

于斯说:“书上说,它在周朝就有了啊……”

老汉说:“我说周朝之前。”

于斯愣了愣:“堆它干什么?”

老汉说:“那下面埋着天机哩!为甚我在那瘩遇见了秦始皇?”

于斯有些不以为然了:“如果这么说,那就是神堆的,可以说这世上的名山大川都是神堆的。”

老汉说:“也可以这么说。”

这时候,有个女孩背着包走过来,问:“走吗?”

老汉问:“去哪瘩?”

女孩说:“306大巴站。”

老汉说:“5块。”

女孩看了看于斯,于斯赶紧从三轮车上跳出来,拎下了自己的旅行包。女孩立即上了车。

老汉发动着了车,围着于斯转了一圈:“去骊山转转吧,不枉此生。”

于斯懵懵懂懂地看着他,他终于开走了,留下一股黑烟。

北京人喜欢谈政治,四川人喜欢谈美食,陕西人喜欢谈文化……这一切似乎很正常,但于斯还是觉得这个老汉是个奇人。

他朝下颠了颠旅行包,四下看了看,兵马俑景区人很多,现在,他要从这里走到秦始皇陵去。两地相距不过两公里。

从表面看,秦始皇陵不过是个大土堆,他不知道那附近有没有像样的商店,他要在兵马俑景区买足食物和水。

旁边有个规模不小的超市,他走进去,买了很多面包、饼干、方便面、薯片、黄瓜、啤酒和水,差不多够他活半个月了。

走出来,他的目光被一张脸吸了过去——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出现了小巴上的那个易小封和倒数第三排那个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