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2297400000024

第24章 科学的春天(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我30年矿井建设中

技术决策的一道准绳。

——林海水

一、生命的新起点

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了。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会。大会总结了十多年来曲折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如同奏响了春的旋律,使大地为之震撼;仿佛吹起了春的气息,使人们精神焕发。举国上下,一派欢腾。

这一天,中国广袤大地上一个小角落——铁法矿务局基本建设工程处,总工程师林海水光荣地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他举起右手在熠熠生辉的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时,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这是他昔日诚毅敬业人生的理想归宿,也是他今后继往开来的生命新起点。他出生于华侨商业之家,有海外关系,但他相信党,矢志不渝地跟着党走。在这个坚强信念支持下,他不断地追求进步,迎接新的挑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佳绩。

12月22日,这一天是党的历史的新序幕,民族振兴的新起点,国家富强的新开端,它是中华儿女开始昂首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12月22日,对林海水来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他生命的新起点,也是辉煌人生的新开端。

林海水宣誓之后,党委书记刘忠、党总支书记孙学信、入党介绍人王爱民、刘宏恩等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及时地把他发展到党组织中来,使他在漫长的岁月里作无望的等待。

那是1978年春,乍暖还寒。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矿务局党委负责组织建设的领导同志,为了贯彻中组部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拟把长期以来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为发展生产提供科学的保证。林海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因此,负责党建的领导同志重新全面审查林海水的表现,他从尘封多年的档案中,拿出了林海水所写的入党申请书,20多年过去了,尽管申请书的纸页已经发黄,在1956年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上,两行用碳素记录墨水书写的批示依然清晰地映入眼帘:“有海外关系,需长期考验。”这一“考验”,竟达22年!22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如电光石火般的一瞬,但在个人生命历程里,足以使他从满头青丝到两鬓凝霜,心里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但是他从这档案里,也看到了林海水在这黑土地上作出的传奇般的贡献。

20多年来,他以诚毅敬业履行着自己在申请书上所许下的诺言,无论是抚顺矿务局刘山改扩建工程,杨家仗寺前竖井工程和井下拓展工程,还是铁法矿务局新建和改扩建五对矿井工程的建设,他都在科技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丰富了井巷工程建设的新经验。

期间,党和人民虽然给他入党过于漫长的考验,却也给予他许多荣誉、信任与待遇。

1956年荣获抚顺矿务局刘山改扩建贡献奖,在调整工资时,连升三级,从58元提升到89元。

1960年晋级为工程师,是铁法矿务局首批晋级工程师的两人之一。

1963年提升为主管工程师,负责小明矿建设技术领导工作,提升一级工资。应邀参加辽宁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对铁法矿务局进行总体规划。

1972年调整工资时,省基本建设局荆总工程师鉴于他虽任主管工程师却长期行使着总工程师的职责,其工资偏低,故调整到112元。

1977年提升为基本建设工程处副总工程师。1978年提升为基本建设工程处总工程师。

长期以来,对林海水的思想、工作及人际关系的表现,领导、同事和工人们几乎没有异议,给予很高的评价。然而涉及入党问题,尤其是他“复杂”的海外关系,却讳莫如深,谁也不说了。20世纪60年代,一张张海外侨汇的到来,引发了人们无穷的议论,往往私下里从坏的方面去推测、猜想。“有海外关系,需长期考验”,可见当年党建在这方面的极度重视,“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党建负责人刘宏恩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立即派了邵守业及孙志国到林海水故乡去彻底了解他的海外关系问题究竟复杂在哪里。

不久,两位同志从南方调查归来,终于彻底解除了长期以来盘踞在人们心中的疑团。林海水的二叔林梧桐系东南亚华人财团中的翘楚,在侨界颇负盛誉,他热爱家乡,关心亲人,为家乡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作了许多有益的贡献,颇受乡人的爱戴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两位调查者在安溪蓬莱侨乡大开眼界,发现那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户都有侨汇收入,侨汇是那里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谓的“海外关系”其实是很平常的。想当年林海水收到其二叔的侨汇,被一些人疑为“特务经费”,并把他视为“特嫌”严加监视,他实在被冤枉了。

这两位同志把南方调查情况如实地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党组织找来林海水谈心,并说明了因海外关系,未能尽早吸收他入党,使他入党申请经历了22年的漫长岁月等待而表示歉意。

林海水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对自己的家庭出身华侨商业家身份历来坦然面对。他明白,人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他对自己因海外关系在辽北地区长期受到误解、怀疑,甚至是监视,丝毫不放在心上。反而希望海外亲人生意更加发达兴旺,为家乡事业作出更多贡献。自己虽被疑为“特嫌”,但他心平气和,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因此他泰然处之。

说来也怪,以林海水这样的家庭成分,加上说不清的海外关系“嫌疑”,在政治上、生活上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历经大批判运动,不死也得脱层皮,他却毫发无损。其原因在于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在待人接物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以诚律己,以诚待人,以诚敬业。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对立面,即使在“文革”风暴的日子里,他依然与同事、工人和谐共处,团结友爱,没有遭受太多的冲击。

20多年来,他在井巷工程施工中,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新成果,是依靠集体的聪明才智共同获得的。他认为如果自己有所作用的话,那只是提出设想,把同事们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形成施工方案,再由工人们齐心协力,高规格、高标准地加以履行。他只是起了牵头归纳总结的作用。

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林海水的作用作出了充分的肯定。给予他相应的职称,并把他提升到基本建设工程处总工程师和铁法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岗位上,还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员。他为此深感自豪。然而他也为此深感责任重大。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环境里,对他来说也颇感生疏,如屈原《离骚》中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更加重视学政治、学科学技术知识,以便在日益提升发展的科技中,更积极主动地加以应对。这是生命的新起点,为的是继续在铁法的新岗位上,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二、相信党,相信群众

林海水是个平凡的人,所做的事也是平凡的事,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1954年7月至1984年5月,他在东北煤矿整整奋斗了30个春秋。30年间,他没有当过官,也就没有官场起伏波动的经历。他虽有一定的职称,却肩负着超越其职称的职责。他的事业是矿井工程建设,他的人生,是不断地学习、劳动、创新、进取。在东北的30年中,其中有十来年他因海外关系的“嫌疑”,被另眼相看,屈居于简陋的干打垒土屋之中,仍无怨无悔地为铁法矿井建设打下了半壁江山。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以如此气魄去创造如此辉煌的硕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相信党,相信群众。

相信党是他的灵魂。这种相信不是来自于幻觉,也非来自迷信,而是来自于扎扎实实的实际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在清剿家乡土匪中,捕获了当年杀害其祖父的土匪,这起命案才大白于天下,使他对党的领导、办事魄力深信不疑,向往不已。走上工作岗位后,党和政府多次给了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赏。

他生病住院治疗期间,党政领导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即使在“文革”两派纷争期间,作为党政领导权威的军宣队林瑞方主任为林海水的安全特地出面给予保护,使他得以“保护矿井”。

总之,在他个人经历中,无数的事实使他毫不动摇地相信党、跟党走,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信群众,这是他的处世方法。林海水没当过官,也没显赫的要职,只是普普通通群众的一员。群众是个大群体,每个人的出身、接受教育方式、文化水平、社会经历、性格爱好各有不同,他以“诚”字作为自己的生活座右铭,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化解对立面,把精力全部集中运用到学习、劳动、创新、进取中去,在不同岗位上,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林海水是一名工程师,他深深感到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就是安全生产。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施工措施,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他们说:“跟林工一起干,我们放心!”这是工人群众对他最信任的肺腑之言。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在群体里生活,付出与回报向来是相辅相成的。在“文革”中,林海水被造反派扣上“白专道路”、“反动技术权威”的帽子,被责令到一线去劳动。作为负责技术的主管工程师,林海水向来就在一线与技术员、工人群众泡在一起,在施工过程中,凡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方,他毫不隐瞒地指出来,并和技术员、工人一起,共同探讨补救的方法,许多技术员对他的指导心服口服。工人们明白:有他正确的技术指导,可以事半功倍,安全可靠。因此,所有技术人员和工人不理睬造反派给他所戴的帽子,依然尊称他为“林工”,这给了他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