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尔斯在他的备忘录中毫不掩饰地承认,IBM公司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自1984年以来,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IBM公司一度在股市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他认为,现在该是公司大力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阿克尔斯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正在失去市场占有率,我们正在走向衰退。”他同时指责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说:“我们的工作缺乏足够的紧张态度,人人都自得其乐,而根本无视商务上的困境。”
严酷的现实逼迫IBM公司改变思路,打破陈规,从根本布局上改变现状,以应付狡诈的对手——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
于是,阿克尔斯在前两年提出的方案开始付诸实施了。那就是要同他们过去曾经厮杀得不可开交的对手苹果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因为无论是IBM公司还是苹果公司,现在都面临共同的来自微软公司的压力。过去,微软的年营业额只及IBM公司的10%,现在,市场已经在微软公司的主导之下,IBM和苹果两家公司所占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70%和50%。而且,微软产品的利润率比这两家公司都高。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它们互相联合,一致对敌,乃是大势所趋,只能如此。
阿克尔斯在这份备忘录中为IBM公司指出了惟一的出路,尽管多少带有苦涩和迫不得已的意味。
备忘录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在美国国庆节前一天,两家公司正式结盟。他们达成一项协议,在广泛的领域里共同享有彼此的技术。协议的有效期为7年。
这是一个情理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结果。人们认为,这种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完全是由于微软公司日益强大所造成的。人们把IBM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结盟称为“反微软联盟”。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对于这次历史性结盟的反应是静观其变,淡然视之。至少从外表上看,他们没有表现出什么忧虑来。
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不知是不是有意显示大度和不在乎,比尔·盖茨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苹果与IBM结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合作,以便产生更好的成果。”
而在另一个场合,在比尔·盖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道:“这次结盟,使苹果公司失去了它昔日引以自豪的东西,它出卖了自己的创业精神,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
在谈到这次结盟对微软公司的影响时,比尔·盖茨幽默地说:“这可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它们合二为一,我们因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这就是比尔·盖茨的个性!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处于一枝独秀、占据主要软件市场的良好发展状态。然而,盖茨对这样的成绩并不以为然,在他的头脑中想得更多的倒是公司未来的处境、未来的发展和未来的风险。
8.对“维纳斯”战略不能等闲视之
1999年3月10日,中国IT业应该永远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发生的事所蕴含的意义可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IT业未来长远的命运——比尔·盖茨要将“维纳斯”带给中国人。
微软在美国机顶盒市场节节败退、四面楚歌。在这种背景下,微软将目标瞄向亚洲,瞄向中国。
一切都势如破竹。1999年3月10日,微软在中国发布“维纳斯”计划。同一天,Bloomberg新闻报道说:“这个协议(与联想、四通等公司)将帮助在美国失败的CE在中国获得机顶盒市场的统治地位。”
“维纳斯”计划的技术并不先进,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顶盒。因为它并没有利用有线电视线路,仍靠电话拨号上网。其次,利用传统电视350线的分辨率并不能很好显示普通网页。因此,“维纳斯”计划可能是对中国老百姓智力的一种低估。
事实上,“维纳斯”绝不只是一个产品而已。机顶盒仅仅是它的第一个切入点,是依据VCD成功经验而确定的“神来之笔”。“维纳斯”将会千变万化,不仅仅取向家庭,也会探向商用,不仅仅是上网、娱乐,还可能涉及未来的电子商务。它是微软提出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理念的化身。现在披露的计划内容仅仅是冰山之一角。同时“维纳斯”也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市场活动,而是一个占领市场、控制市场的长远计划的起笔,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因此,“维纳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战略性计划,绝对不能等闲视之、掉以轻心。
“维纳斯”计划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它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超乎想象的。
现在中国厂商均以短期目标为主。无论是PC业、VCD业还是传统家电业,都在寻求突围,急于找到商机。他们对“维纳斯”计划都充满极高的期望,这一点正中微软下怀。当然,目前微软还不敢轻易下赌注,它需要有人先打开这个市场。但只要这些“特洛伊木马”成功涌入家庭,微软就有可能主导未来,适时而动,上演新的庞大“计划”。
中国软件业和硬件业的落后和被动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兴的服务业原本是我国的希望所在。但如此一来,服务业也可能成为微软的囊中之物。
新的商机意味着全新的游戏规则。在这种转折关头,“维纳斯”来了。它背后所隐藏的目的十分明确:当WindowsCE在美国和欧洲四处碰壁后,混沌初开但又非常庞大的中国市场也许是最佳的切入点。尤其是依靠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和VCD市场,强力推出CE,使其控制未来“信息电器”的技术扩展。
在中国市场上,总是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怪物,比如“脑黄金”。中国电子业,更是颇有周期性的诞生怪物。较早的是学习机,后来是VCD。这些产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国外市场上不可能出现的。而且按照常理,事先都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如今,“维纳斯”的登场,是不是意味着继VCD之后又一个新“怪物”的降临?从目前耳闻的进展来看,“维纳斯”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怪物。在基于有线电视网和数字电视系统的真正机顶盒成熟之前,“维纳斯”这个过渡型产品,很可能会扮演一个极为热闹的角色。因为这个产品虽然基于WindowsCE,但经过中国员工的“天才性”的改造,已经添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其中不乏让人叫绝的神来之笔。
网络大概是目前人们最神往的东西,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网络的神奇不亚于当年的气功,上网是许多人新的梦想。但是,用现在老百姓的电视正常浏览网页显然是不可能的。据悉,“维纳斯”的“上网”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实时浏览,而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巧妙地化解了上述的问题:在用户与内容提供商之间,做成适合电视机显示的格式。而用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订阅感兴趣的信息门类,比如“体育新闻”、“国际新闻”、“高一语文辅导”、“天气预报”等等。内容提供商根据用户的选择,将有关内容直接“推”过来。这样,只要用户接上电话线,就可以像电子邮件一样收取“推”过来的内容。
最后,在压力面前,盖茨采取低调姿态,反复表示:“维纳斯”并没有那么坏。可是,“维纳斯”的未来究竟好与坏,绝不是一个部分主管或微软中国公司所能决定的,也不是此时此刻所能明确的。因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产品,我们必须从微软几十年的历史、微软的企业文化以及它一贯的市场策略来审视。因为这些力量才是推动和决定“维纳斯”未来的最本质的力量。
对外来力量的侵入缺乏应有的制衡和对策,缺乏应有的竞争艺术和竞争实力,这使得国内IT业平添了几分危险。也许“维纳斯”的未来定势可能连微软也无力把握。在市场上,一个巨大的悬念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商机就是利益!“维纳斯”已经启动了这个商机。
商机动起来了,就会引发全社会资源流向的改变,并且产生重新分配,引发集体效应。而今,这些迹象已不仅仅是揣度,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维纳斯”所带来的巨大势能已经形成,而且又必将进一步增强。“维纳斯”就这样来到了中国。不论对盖茨的态度如何,他那种创新的思维和领先市场的一贯作风是值得称道的,是他给人类带来了令人憧憬的软件狂想曲。
9.“标准”之战产生巨大利益
由于软件业变化无常,通常只能依靠事实标准,而事实标准不是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的标准,它是先行的厂家自行制定的,所以事实标准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标准,但就是这种不优秀的标准一旦形成事实标准,那么给生产者带来的利益就是极为巨大的。因此,早期软件产品之争基本上就是标准之战。
比尔·盖茨比任何一个竞争者都深谙此道。
当计算机业群雄并起、大战天下、混水摸鱼的时候,仅操作系统就有多达十余种,当然包括后来成为标准的MS-DOS。对于用户来说,不同的操作系统就相当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一个可以熟悉使用三种不同操作系统的工作人员的年薪比操作系统的设计人员都高,可见操作系统混乱到何等的程度。但比尔为了使自己的操作系统能更大地占有市场,不仅推出完全详细的操作系统使用说明,同时大幅度降低使用授权价格,并且高薪聘用懂得编写操作系统的有限的软件人员,以此削弱其他操作系统编写队伍的实力。利用这些软件人员来开设大规模的MS-DOS的普及讲座,到大公司、政府部门、学校去免费介绍操作系统的使用,如此不到两年,MS-DOS成了市场上的事实标准,再加上IBM公司的推波助澜。
硬件领域也是同样,IBM为了使自己事实上的标准能为其带来利润,创造了一个“微通道”技术。结果导致强烈反弹,使以康柏为首的八大计算机硬件公司联合抵制,从而形成了另一个市场标准,叫IBM兼容标准。因此,IBM失去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内保持了五年的老大地位,这一去就是至今二十年。
比尔·盖茨在标准问题上是当仁不让的,一旦谁在标准问题上与微软公司成了对手,那么结局就是你死我活,但在微软成长的历史上有两个例子不是这样的结局,当然这也是微软失败的两个例子。
在Adobe面前盖茨甘拜下风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的软件公司都由市场方面的人所领导和指挥。而程序员领导的软件公司,一般只有两条路:要么早早牺牲自己,要么最终牺牲公司。这成了世界挥之不去的怪圈。软件公司渥诺克的产品是程序员的“孩子”,程序员当然应成为公司的主角。但往往随着公司的发展,权利的把柄和利益的天平总是不知不觉地偏向市场型的领导者手中。程序员或者委屈求全,或者离家出走,另起一摊,再重演一番上面的故事。当然事情并不绝对,有两个公司例外:微软和Adobe。微软的盖茨不必多介绍,Adobe的共同创始人渥诺克正是PostScript语言的发明者。二十多年来也始终是Adobe的灵魂人物。两位程序员出身的领导,在领导方面也堪称一流。
这两位程序员出身的领导,也彼此较量搏斗,演绎出一番很有意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