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2298600000019

第19章 绕开困难:傲视生意中的“拦路虎”(1)

想象你自己对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他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具有伟大的理想,出以坚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惊人的成就。

1.胜者为王的生存意识

处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理论盛行的年代里,人们将赞美轻易慷慨地给予那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企业是顺理成章的。

历史学家曾经用冷静的笔调揭示出一个道理:一段历史可以被当时的媒体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看待一段历史可以如此去取材,去观赏。看待现实,也是可以这样驻足观察的。

明天的宴会是否还是这些,而明天是否会把今日的面孔沦为败者,是否只有昨天才是当日王者的聚餐?还是,甚至昨天名单上的名字还在,今天就会消失了呢?但是有一些人还是不会被人忽视的,其中大名鼎鼎的应当是王安。王安,这位华裔奇才,虽然消失在第三次浪潮中,但就是今天的比尔也是不会忽视他的。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如果王安早些意识到兼容性应用软件的重要性,今天可能就没有什么微软公司了。我可能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个数学家或一位律师。而我少年时代在个人计算机方面的迷恋,可能只会成为我个人的某种遥远的回忆。”

比尔这番感叹不是无缘无故的。第一个真正明白应用软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王安,这位华人电脑巨子因此取得了出色的市场效益。六七十年代,他将电脑技术迅速应用在随身的计算器上,独步计算器天下,,七八十年代,王安的文字处理机称雄一时,这个仅靠600美元起家的电脑公司,在1983年取得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居美国第七大电脑公司。然而,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也许是缺乏超前的对未来洞视的眼光,也许是没有美国式的商业训练,他忽视了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他没有将当时已经在技术上领先的软件通用化,使其具备兼容性,可以在其他的机型上应用。他失掉的不仅仅是商机,而是他自己公司的未来。其实,历史没有责怪这位曾经辉煌、曾经成功的亿万富翁,因为,IBM这位“蓝色巨人”,“苹果”的乔布斯,都在兼容性的问题上交纳了上亿美元的学费。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从他懂事时起,他所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问题。

后来,比尔在接受《且看亡者》一书作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你总是得想一想,谁会来打倒你。”

其实,关于比尔·盖茨本人,还有他的想法都是不容易令人理解的。纵观他成长的经历,无论是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都没有坎坷的记录,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他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如此强大的生存压力。他家境富裕,不愁吃穿,不乏享乐,他为什么在成功之后仍然咄咄逼人,寸土不让,对每一个商业对手都没有丝毫侧隐之心。

比尔生于50年代,长于60年代,正是美国沉浸在越战结束后的及时行乐的社会环境,是崇尚《爱情的故事》的年代,是骄傲于登陆月球、基因技术、硅片技术的时代,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比尔的竞争心态又是哪儿来的呢?他的生存危机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难道真是那场官司,微软成立仅仅两年就遇到的第一起几乎置其于死地的官司,让比尔·盖茨产生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

按照微软与MITS所签的合约,MITS必须尽“最大的努力”销售微软的BASIC程序,而微软自己却不能直接向客户销售这一自己研制的程序。但由于该程序有许多优秀之处,使很多人开始未经允许就复制,市场上到处是非法的盗版,这导致MITS不再努力销售该程序,使得比尔极为愤怒。他认为MITS是盗版的帮凶。为此,他除了在全国性的电子杂志上发表公告以警告盗版者外,还请教其身为律师的父亲。老盖茨依据其丰富的经验以及对美国知识产权法的深刻了解,给了比尔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议。他认为:“如果在目前情况下,为了收回BASIC的销售权而兴诉讼,这场官司是有较大把握能赢的。”并且他亲自向比尔推荐了一位专擅版权之争的专业律师。

此时,MITS的老板罗伯茨知道前景不妙,而且过去的三年已大发其财,因此见好就收,将MITS转卖了,MITS不存在了。新的公司名叫PERTEC。于是诉讼对象成了新的公司PERTEC。

比尔和艾伦在上诉与仲裁之间曾经犹豫不绝,上诉要花费巨额费用,而仲裁却省钱且费用有限。于是他们决定交由政府的相关机构仲裁。然而,出乎他们预料的是,仲裁倒成了一个漫长的等待。政府在对待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案例上犹豫不决,除了聘请多方专家为顾问外,仍然是慎而又慎。与此同时,PERTEC在仲裁未有结果之前,拒绝再向微软按以往合同支付权利金,这一来,微软的主要资金渠道被掐断了。

比尔于1996年10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这场几乎将微软扼杀在摇篮中的官司。他说:“他们企图把我们给饿死。他们试图与我们庭外和解,我们几乎被迫就范,事情到了极为险恶的地步。仲裁庭花了9个月的时间,终于就此案给予判决。等到所有事情一结束,我发现他们由于这个裁决结果不得不倾囊而赔。他们为他们对合同的轻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微软资金紧张的严峻时刻,比尔完全可以向他父亲的基金机构借钱,甚至可以向他的世亲以私人方式借款,然而,比尔最终没有混淆自己的商业行为与家庭亲人关系不同的概念。

但这场官司的确使比尔·盖茨永生难忘。举目美国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没有一家像微软一样,本身从不向金融机构借款,反而却通过自己的基金组织向外提供贷款服务。微软不欠任何人钱,而且微软的资金储备至少相当于许多中小不发达国家全年国民总产值的总和。

比尔这种面临生存压力的结果,就是把“适者生存”变成了自己管理微软的法宝。一位名人说过:“有机体神经系统的表现优异,可协助决定它察觉变化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能活下来,甚至更强盛。”这便是适者生存。

2.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们时常看他人辉煌的一面,然后在辉煌的后面有那么多的痛楚与无奈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到。

1995年夏秋,“视窗”95的面世火遍了全球。极富创新意识的微软公司,借助推广流行文化的“铺天盖地”方式进行促销它的产品,抢占人们的听觉和视线。无论你走到哪儿,呆在哪儿,都没有办法不让自己知道,一扇红、黄、绿三色旗样的“视窗”95正在挤入我们的生活,左右我们的好奇和撑开全球的大视野。

“视窗”95上市便引人瞩目,可谓是开“窗”大吉,仅在8月24日当天就畅销了30万套;它在隆重推向全球市场的头4天中,已销售了超过100万套,第一周的销售额即高达1.08亿美元,比预期的高出30%。

微软公司每天24小时不停地转动着在西雅图和波多黎各两间工厂的复制机,另又动员了其他公司软件的神仙效益,供应北美地区市场。全球各地受微软分公司委托的工厂,也在日夜兼程地为市场赶货。对微软公司来说,开动隆隆的机器赶制“视窗”95软盘,就等于为自己赶印源源而来的美钞。

到1995年11月,盖茨扯着尖声细嗓,宣布“视窗”95已经售出了1000万套。

1995年9月,盖茨第二次访问中国,这一回他不虚此行,扎稳了牵手合作的根据地。10月,微软分别与上海市政府和上海民族信息产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互动式电视服务网络。12月,“视窗”95中文版正式发行。盖茨再次访问中国,在广州发表了题为《微机系统策略和未来之路的远见》的演说,演说自然是伴着他的新著《未来之路》一道推销、吆喝和高声叫卖……

古老的东方大国,正致力于一场国富民强的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的新长征。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鲜活地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东方睡狮”早已苏醒,它正大步流星走向世界的天空,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渐显现,它的国际地位也盛况空前地不断提升。

微软的未来蓝空,已透过它开启的“视窗”,紧紧同中国大集市伸手相联。中国电脑业对比尔·盖茨的“友好”来访采用的是一句不卑不亢的平述口吻:“微软来了!”

事实上,每个人心里也不轻松,都捏足了一把冷汗。只不过出于大气的体面和崇强仰胜的诚挚友好,没有谁在公众场合或传媒报道中惊惶失措地高喊大叫——“狼来了!”

但日渐学会“睁大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都擅长从盖茨的一言一行中揣测思索他的梦想伟业和蓝图;他不是白求恩,不是埃德加·斯诺,甚至也不是基辛格和克林顿,他是比尔·盖茨。他来中国就是考察经济动态,考察世风民情,考察政策策略,号摸市场脉搏。因为说白了他就是要来中国捞市场,13亿中国人民,要是有十分之一可望在下个世纪成为具有“网上生活风格”的电脑客,那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啊!这极富开掘潜质的东方金谷,无疑会为争夺电脑帝国王冠的盖茨提供广阔无垠的驰骋疆场,又为他开辟了继续发动残酷歼灭大战的、炮火轰燃、硝烟弥漫的新战区。忍辱负重、勤劳善良、勇敢而又温朴克己的中国人;像悲壮的勇士持久不懈为中华民族的IT梦业孜孜探索、孤弱抗争、搏命奋进的“金山”里的求伯君、雷军们,能否招架得住这条从大洋彼岸西雅图的“金山”上狂啸冲来的“微软·盖茨”狼呢?

无论怎样,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无论对国人、洋人来说,中国的市场都是一块最富光明前景的“新大陆”。只是我们的“电脑”生活起步晚、普及率低,“盖茨狼”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以他惯常的虎视眈眈拭目以待。但只要不赔上老本儿,谁又会在中国的大市场上无所作为呢?何况是比尔·盖茨!

“网上生活风格”之Intemet用户,在美国也仅有两百多万,这和中国目前拥有的3亿2千多万“电视户”相比,和13亿泱泱大国的众多人口相比,“视窗”的开启,还恍如在婴儿的摇篮里“坐井观天”呢!

盖茨对这一片神奇的东方沃土,究竟会诚惶诚恐,还是“食欲大增”呢?

他还是那句老话,从一开始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视窗”95的问鼎天下,推动了全球电脑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也带动了在1995年同时升温的硬件升级热潮。不少原先的486电脑用户争先恐后地升级为“奔腾”电脑,更有不少硬件制造厂商在“视窗”95出世前就与微软签订了“订身”协议,以将这套软件安装在他们生产的电脑里。如电脑制造界的新老大康柏,在其1995年初推出的全新个人电脑,就是专门为配合“视窗”95的优点而设计制造的。

“视窗”95发布全球的大展演胜利闭幕之后,盖茨年底的一趟中国旅行也刚刚志得意满地踏上归途——眨眼的功夫,只有短短3个多月,市场的风云又变了!盖茨目瞪口呆,“天啊!”他心里暗想着,一种在一年前还被他嗤之以鼻、不屑嘲笑的“万维网”,竟趁其不备、在他忙乎张罗“视窗”95和出门远行的短短数月间浑然冒出,神不知、鬼不觉地异军突起,令人惊讶地迅猛窜长起来!

80年代末,中国摇滚歌手崔健在他的歌声中反复说唱着一句精彩的念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90年代后半叶的环球电脑风云,变化快到啥地步?“3个月河东,3个月河西”。

风云裂变的霹雳火,还是由硅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网景”,借助了那神通广大的“万维”网上遨游,才熊熊燃紫了倒戈重击“视窗”95之天的。

据《电脑风云》一书载述,“万维网”之父,是英国电脑软件业的理想主义学者型科学家蒂姆·伯纳斯。“万维网”是他于90年代初异想天开发明而出的。它是借助因特网“躯体”构建的无边“蛛网世界”,它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一个将全球链接为一体的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同时,“万维网”也是一种以“超文本”链接来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可为“网民”们串联起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电脑和终端都能“看懂”超文本,“万维网”的显示文件都用一种“超文本标识语言”(Himl)编制。于是乎,因特网变得不同以往之学术性网络那般高贵难攀,它变得意义全新,雅俗共赏,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过去复杂又单调的上网操作,被简单有趣的信息浏览所代替。人们不必预先掌握枯燥乏味的命令,甚至可以压根儿不懂电脑,只要一个小小的鼠标,就能把人带入无所不包的大全世界。

蒂姆在因特网上为大众上网开辟了一扇大门,于是呼啦一下,造就出诸多的一夜暴富者的神话。

“万维网”在1995年开始蓬勃发展,而在硅谷快要倒闭的网景通讯公司靠着“万维网”的神奇功力,拼命开发其用于浏览万维网络的“导航员”程序,结果公司的命运突然转势腾飞崛起——截止到1995年底,重新起家的网景第一年全年营业销售额达8100万美元,比任何一家软件公司的增长都要快得多!最令世人不可思议的是,1995年8月其股票首次上市就引发了投资狂潮,一夜之间,这家当时仅有2000万美元销售额、还未赢获分文利润的新秀公司,立马摇身一变,成了华尔街上的显要新贵——其市场资本现值竟为20亿美元!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效益。盖茨的思维线路稍有怠懈和偏误,就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早班车。现在他终于醒悟:1995年,并非是席卷全球的“视窗”95年,而是众多的“蜘蛛”们在网上自由“航行”大干世界的“国际互联网络”年!

接着,媒体改变了宣传腔调:“在‘万维网’还未异军突起前,很多人都在推广联机服务的概念,而当他们把大把的钱花在推广联机服务上后,突然一个‘万维网’平地崛起,在毫无事前计划和资本,也没有任何行销、广告的情况下,一举就扳倒了在线服务公司……”

盖茨看得一脸汗颜。

突然间,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噩耗”使盖茨欲哭无泪——鲍默尔颤抖着双手呈上的当日报纸上,有一通栏醒目的大标题像残酷冰冷的黑洞枪口,直接摄入盖茨的眼帘:“戈德曼——萨克斯公司惊人之举,里克·舍伦德‘枪毙’微软”。

盖茨的眼前一阵发黑,仿佛被电击中了身体,有刹那间的失明、失聪和失忆。但很快,他又恢复了知觉,他什么都想起来了,也什么都预料到了。

戈德曼——萨克斯公司曾是微软股票发行的担保商,是承销微软股票的领头公司噢!而向他发出“枪毙”令的舍伦德,就是该公司最具声望与权威的软件业分析师。盖茨现在神志全清醒了。

盖茨仅仅是一念之差,忽略了“万维网”,他成了一个遭弃的浪子,多么残酷的世道,多么暧昧丛生,又是多么势利。

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盖茨凄然一笑,推开寒窗,一股刺脸的风划过面颊,顿时他鼻子上有了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