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2298600000023

第23章 找出突破点,奋力索求新的生意经(1)

现今的世界中,每个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因此不断创新便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血脉。从对所有企业的观察可证明,不管一个企业多么努力,不管它如何改善组织、结构,只要规模一大,就几乎不可能固定地做任何创新的举动。

1.智慧创造的天使

智慧是一切创新的源泉。盖茨是一位活在传奇中的人物。1984年,当他在暮春时节与初恋女友贝蕾特分手时,他在鼻涕眼泪中恍如大梦初醒,他终于悟出了自己今生命运的操纵与安排,他必须正视这样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微软才是他真正的初恋;贝蕾特则是那天边的一抹胭脂彩云……

莲花软件公司一名盖茨的崇拜者乔治·基尔伯特,曾这样评价他对盖茨发表言谈主见的奇妙感受——“我仿佛走到了山之巅,聆听上帝的声音……”

盖茨那尖声细嗓是不是上帝喉咙里发出的呢,也许是吧。但毫无疑问的是,盖茨是上帝的宠儿。

盖茨开始广为人知,且频频出现于全美杂志的封面,首先是1982年下半年的《金钱》杂志。而到了1984年4月,盖茨一跃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时,他便戴着“软件行业第一人”的美誉桂冠,开始向世界首富的宝座冲刺了。

1984年,对盖茨和微软公司来说,都是具有命运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此年中,“微软文字处理”1.1版推出,同年10月,1.15版上市,使得微软公司在软件王国初具王者风范。但即便那时,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只船的盖茨,仍将面对最大的竞敌莲花软件公司和他们的拳头产品“Lotus1-2-3”。

80年代上半叶,盖茨虽充当了软件业个人的先锋英雄,但莲花公司的收入仅凭“Lotus1-2-3”一项便盖过了微软所有项目产品的收入总和。

到1986年6月为止的一个财务年度里,莲花的销售收入为2亿美元,而微软才不过1.4亿美元。此时的莲花,尚呈亭亭玉立之姿,有如青水芙蓉,稳居软件行业“大哥大”的位置。

但是几年之中,一路下来,盖茨赚钱的速度惊人耳目,恍如天外来客,喊着阿里巴巴的福咒:“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早在1983年9月,盖茨曾在西雅图红狮旅馆里召集了微软的精英程序师们举行过一个特别会议。会上他突然宣布,为了推动全世界最好的电子表格软件,鼓励并激发手下各自的创造思维潜能,为一个内部定名为“奥德赛”的新产品方案各抒己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英雄巨人在漫漫长夜中窥见一闪星火,当绝路逢生的人一旦横定决心,杀出命运的重围,就会把固有的潜能变成改变命运状态和人生布局的“喷浆”动能之火,就会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现在,盖茨喜欢并套用《奥德赛》之名,完全显示了他所向无敌、决心要让新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彻底胜利的意志。他强调说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加快软件的计算速度。他在创业途中伴生着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因此他一旦决定了什么,便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经过3天的激烈讨论后,“奥德赛”方案初具雏形,确立了在新的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而盖茨在微软公司着手实施该方案时,又心血来潮地把原来的名字“奥德赛”改为“超凡”(Excel)。

盖茨常说,我很想知道,电脑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这场革命远未完成,实际上,这场通信革命刚刚开始,就如我的一名读者所说:“随着个人电脑的改进和变革,我的公司及我的生活也在改进,在变革。”

盖茨从不会保守,有时在研制着一个项目的同时,他一旦瞄准了一个新的方向,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原活计,立刻转向新问题和新投入。他的脑子极灵活,有些执著的项目开发凭具潜力指标,而有些则是立即抓住适当的时机和条件的成熟,一不做二不休,说干就干。

比尔·盖茨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微软文化的基调与脉搏。与盖茨同一战壕的“战友”伙伴迈尔沃德评价说:“盖茨及微软公司的成功源于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惊世的出众才华、充满活力、好胜要强及鲜明强烈的个性,令人肃然起敬。”

盖茨的聪明过人,使他率先成为竞争激烈的应用软件业和计算机领域的“电脑广告人”。他的思维模式、发光的额头和睿智的眼睛,常使他给人误以为涂抹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电子感光束;也如同麦达利、丁卓玲译过的“美国说法”:在软件领域中漫游,谈话中按“比尔”键,就可听见用计算机术语的描绘:他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编程能力”和“无限的宽度带”、“平行处理”与“同时干多项工作”的灵活敏捷,看他工作你就会明白它们的含义。他可同时使用两台计算机,一台有四个画面,把从因特网络流进的数据按程序编排;而每一台又能处理数以百计的“伊妹儿”信息。

“当他处理数据时,他是那么认真和专注。没有杂念,没有模拟失真,只有纯粹的二位进制在冷静地将输入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我们仍愿意从盖茨的大梦痴魂中,看到哲人尼采的激情、狂影和血脉秉承。难怪网络业者们常称微软为“软件业里的撒旦”,又有人干脆大叫“比尔·盖茨就是希特勒”;我们当然记得,希特勒绝对是崇尚尼采哲学的,但他也想缔造一个瓦格纳古典盛乐中的英雄世界,只不过他利用了人类最天赋的艺术和最雄浑的“超人”梦想,进而为自己的法西斯统治与战争罪孽击鼓助威,鸣锣开道。

可见,智者的思考有时能使上帝发笑,有时也能使上帝哭泣,更有时还能令上帝瞠目惊叹、玩儿个心跳——人类的梦幻狂想,也无疑有两个面具,可以是智慧创造的天使,还可以是丧失理性的魔鬼。尽管真正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但你也不可忽视那历史长河中永不迷失航向的时代巨人,他们可以把世界风云推向光明未来……

2.以公司作赌注进行自我创新

在发展创新中,很少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公司来赌明天。然而,比尔·盖茨就这样做了。他把未来拿公司作赌注,进行自我创新。

每年在公司会议上,比尔都会重复一句话:我们拿公司作赌注,把它押在Windows上。3年后他又说:“我们拿公司作赌注,把它押在Intemet上。”

在发展创新中,极少有公司愿意拿自己的未来作赌注,除非它已经别无选择。虽然微软没有必要把公司作为赌注,但它仍然选择了这条路,还确实这样走下去了,年复一年总是这样理所当然。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微软是建立在DOS操作系统之上的大厦。毋庸置疑,MS-DOS在成立早期为公司带来了一半以上的销售利润。然而,MS-DOS不再上市出售了,是谁切断了微软的利润洪流?是谁抢走了微软的面包、奶油?是微软——故意的。

只要微软的产品已占据了市场,微软就开始开发新产品消灭它了。它已经用Windows杀死了DOS,现在又在试图用IE替代Windows。其他产品如Word、Excel等等,也一直没有停止更新换代。

微软拼命消灭自己的产品出于两点战略性考虑:第一,如果自己不消灭,别人就会来消灭。众所周知,软件业时常会出现一些大的波动,每次波动之后,除微软之外的大公司都会失去一块儿市场。

领导市场变革的公司必然是那些控制着新市场的公司。对于获取新市场而言,波动同时也是相遇。老牌的大公司如果等波动发生之后才转型,则命该失败,因为他们不可能做到在既定事实成立后才迅速转变。

微软消灭自己产品的第二个原因是制造市场波动。波动的市场充满了混乱,但其中也暗藏商机。每次波动后,老牌软件公司不是退出了市场,就是缩小了规格。而惟一能从商机中走出来的就是微软。

由于微软使用了国际互联网,它便不再无人知晓。但是突然间网络开始爆炸,使用网络无需丝毫科技含量。随着网景(Netscape)被推上市场,因特网便直接威胁到了微软桌面系统的战略地位,也威胁到了微软核心产品的计算模式。桌上型电脑的计算模式面临着变为网络服务器模式的命运。

微软公司对此应作怎样的反应?在许多人看来,维持现状是微软最聪明的选择。毕竟与国际互联网做游戏微软不占优势。

而在微软,比尔则紧盯因特网,看着它慢慢发展,然后接受了它。又一轮艰苦跋涉的指令下达了:向因特网进军。这条指令又一次被反复传达,微软又一次以公司为赌注,从不利条件出发推动市场的变化,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还严重地损害了其现有产品的发展。

那么原有的战略计划,例如说设计、实验、营销大战什么的该怎么办?只要和新发展方向不一致就消除。原来的计划和发展方向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没人会多看它们一眼。结果怎样呢?9个月后,微软从毫无因特网战略目标变成了以因特网为发展核心。

举棋不定的人终将误入歧途。面对一个占有100%市场的竞争者,如果你还把自己的公司分为几份针对不同的市场,那你必输无疑。只有把市场变化运用于自己优势的企业才是胜者,而那些试图螳臂挡车的企业终将失败。

3.永远先人一步

抢占先机是必胜之良策。自从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以来,比尔·盖茨对产业的未来一向凭借渊博的知识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他当然明白,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经济行为、生活方式以至于文化观念等各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电脑产业来说,每当一代新的产品出现,在经过一番合纵连横、纵横捭阉之后,总有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并且谁建立了标准,谁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就如同IBMPC确立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微软的MS-DOS确立了当时的操作系统标准,从而赢得了不尽的财富一样,比尔·盖茨想为新兴的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建立标准,从而再次大捞一把。

多媒体于1990年11月问世,当时,微软召开多媒体大会,制定了多媒体的规格。后来,微软竟把多媒体PC作为它的多媒体电脑的专用商标,此举当然也引起了风波。联系到微软的其他行径,美国的一些电脑公司纷纷像当年控告IBM一样控告微软的垄断。

微软之所以能够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制定标准,是因为多媒体PC的支撑软件是MS-DOS(3.1版以上,5.0版更好)及“视窗”3.0的多媒体扩展版(3.1版更好)。这正是微软的独门法宝。不过,比尔·盖茨心中有数,仅仅拥有多媒体技术标准还不满足,他还必须进军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及个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主干线。美国人希望他们的信息网也能像高速公路那样四通八达,直通每个工厂、学校、医院、娱乐设施和几乎所有家庭。因此习惯性地把它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由于这一计划很好地概括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内涵,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开始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一称呼来代指信息社会。那么,“信息高速公路”究竟能为人类带来些什么呢?换句话说,它要致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对社会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比如: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面对面地与你的亲朋好友交谈,你可以浏览图书馆中的最新书刊,你还可以查到各商场中有关货物的价格。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联机方式,获得保健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你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你的办公室“通信”。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校、教师和课程,而无需考虑地理位置、距离、财力或残疾等情况限制。你也可方便地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舒适的家庭里选看最新电影、选听最喜爱的歌曲、选购最需要的物品。

盖茨认为,应该使即将来临的“信息高速公路”既成为一个巨大的数字购物中心——布满时装商店、旅行社、百货店、售票处、图书馆、报摊、经纪人商店、银行、电影院、邮局,又成为进行商业交易的更大场地。

盖茨现在已采取了行动,设法保证微软公司的编码达到在这个网络中进行商业交往的要求,从通常的消费者服务到管理工厂、库存和公司数据库,再到股票交易和核查信用卡。

盖茨对他的计划或公司的王牌产品“视窗”软件的作用并不遮遮掩掩,他说:“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在电子世界产生的交易量将超过迄今为止的任何时期。我们正提出让‘视窗’软件处于中心地位,为所有这些交易服务。”

盖茨说:“可以说,我们对今后10年的主要见解是这样的:如果数字通讯是免费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是,我们学习、采购、社交、做生意和娱乐的方式截然不同。我们希望软件和软件标准在其中起重大作用。”

微软公司主管先进技术的资深副总裁内森·米尔沃尔德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

实际上,比尔·盖茨凭借软件的压倒性优势,早就将手伸向了多媒体领域。比尔·盖茨将进入教育、出版、娱乐以至艺术等领域,从而不仅是高科技巨头,也将成为人文领域的领导人。他不仅想通过软件和电脑进入我们的房间,还想通过软件的垄断进入我们的心灵。

比尔·盖茨堪称当今世界的电脑教父,他拒绝在荣誉的桂冠上休息。在他的内心似乎没有终点,自我超越没有穷期。从系统软件到应用软件,从多媒体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比尔·盖茨总是将自己与更高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永远先人一步!

4.精心研制更好的产品

比尔·盖茨历来强调产品的不断创新,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但是,他很“贼”,贼就贼在“骑驴找驴”,脚踩两只船,一只脚搭勾着IBM的巨船,另一只脚和全身却扎足在自己的“冲浪帆”上。

在与IBM的合作的过程中,他坚持一边共同研制PM,一边着力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人们常形容IBMPC是“三架马车”,它包括IBM的主要设计、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芯片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自从英特尔推出其称作80286的强心芯片后,IBM便开始设计IBMPC/AT,AT的意思是“发达技术”,并于1984年8月14日向世人推出。

虽然出于合作关系,微软与IBM仍将密切配合,但盖茨对80286芯片不太感兴趣。他戏称这种芯片为“死脑”,认为面对新出的32位微处理芯片技术,必须要迅速的更新换代。对此,他心里非常有数。

盖茨花了很长时间与IBM讨论这个问题,但IBM置若罔闻,盖茨的话如同耳边风。历史最终将证明,这是“蓝色巨人”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决策失误。